“社会转型期”历史专题复习策略

时间:2022-09-12 07:28:43

“社会转型期”历史专题复习策略

从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看,“社会转型期”一直是高考命题者比较重视的内容,但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难点问题。本人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3期发表《“社会转型期”高考历史试题特征及备考启示》,《广东教育·高中》2011年第11期发表《“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命题及高考复习策略》后,引起了同仁尤其是高三历史教师的兴趣。他们希望能提供具体的操作示范案例,来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为此,本人在近期学校开放日公开课的基础上,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导学稿的设计为例,将“社会转型期”历史专题复习策略作一介绍,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明确“社会转型期”高考考查考点,感受高考真题

高考作为一种考试,必然存在考点,但对于文科学科来说,处处都是考点,又处处都不是考点。历史不同于数学,各知识块之间相对独立,立体几何学不好函数导数未必不好,历史是一条绵延万里的大河,中间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全局。本来教材就人为的破坏了时间轴的顺序,如果我们再不明确考点,那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永远都是支离破碎的。

如今高考对历史的考查已经上升到素养的高度,我们就应该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努力培养自己对历史的宏观印象(黄仁宇先生称之为“大历史”micro-history)。立足于考点的把握,进而再把眼光往大处放,方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高考考点】

考点1:商鞅变法(选修一)

考点2:古代经济的发展(必修二)

考点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必修三)

【典型真题】

考题1.(2010年四川卷)“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 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 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 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 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解析:“重农抑商”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观念逐渐得到发展和加强,明清时期虽已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农耕文明仍占绝对优势地位,因此“重农抑商”观念在此经济土壤的袒护下不可能基本瓦解。

考题2.(2008年广东卷)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

A. 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 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 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 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论结合,据史推论的能力,材料不够充分,有以偏盖全之嫌。材料强调的是农业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只能看成是重农政策出台的必要性,而非说明重农政策是精耕细做的农业产生的条件,混淆了因果关系,思维判断错误,从而结论错误。精耕细做的农业取决于生产者的技能与生产工具的改进。故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考题3.(2011年广东卷)“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故选择C项。

考题3.(2007年山东)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6分)

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

经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材料一:登州文会馆是美国传教士狄考文1876年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下表为该校正斋(中学部分)开设的主要课程:

材料二:试办山东大学堂章程规定:“以四书、五经为体,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注:艺学指算、绘、矿、医、声、光、化、电)为用。”

——安作璋:《齐鲁文化通史》

(2)分析材料一、二,指出两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共同之处。(3分)这类新式学校的创办对山东近代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2分)

共同之处:都有中国经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

作用: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山东近代经济的发展。

二、把握“社会转型期”历史发展脉络,构建知识网络

历史是一个按纵向的时间顺序发展变化的过程,了解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就可一窥那一时代的全貌,从而理解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时间之于历史,是最重要的定位因素,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历史。而专题式的高中历史教材中,某个专题内部,时序性是很强的,但专题之间,涉及的众多历史事件就前后混杂了。如果教师不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时空体系、培养历史通感、形成通史意识,学生完全可能闹出张飞打岳飞的笑话,更无法理解历史渐进的演变趋势。

纵观高考选择题的设问,绝不像平时做的只考察单一概念的练习题,往往在一题之中,需要考生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逻辑推理,才能做出判断。这要求我们首先对时间具有足够的敏感度,题设中出现的时间往往是一道题的切入口,如果在看到时间的那一刻不能准确而迅速的做出条件反射,非但选对的几率不大,即使能够正确,也会耽误大量的考试时间。而对时间的反应还只是基础,对选项的排谬更需要我们对题设所考的时间段有整体而宏观的印象,我称之为历史嗅觉,即将一些明显带有时代烙印的关键词一眼看穿,直接排除。一个比较容易操作的办法是建立时间轴,即学生自主或在教师指导下梳理知识、将教材中所涉及的史实编成详细的史事年表。复杂一点的,在此基础上,把编进时间轴的史实或以阶段、或以空间、或以属性归类,纵横联系,有机整合,把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知识链,再结成知识网。

【历史时间轴】

西周奴隶制鼎盛 春秋奴隶制瓦解

前1046年 前770年

战国封建制形成 秦朝封建制确立

前475年 前221年

【主干知识和发展线索】

(1)经济方面

奴隶制的瓦解过程

(2)政治方面

三、把握“社会转型期”历史阶段特征,强化纵横联系

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历史阶段特征教学就是通过对阶段相关内容的重新整合和抽象,以形成质量更高、结构更强的知识系统。运用历史阶段特征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还可以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取知识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历史阶段特征既可以作为学科知识来掌握,又可以上升为一种方法论,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比较是学习历史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比较题在各类历史试题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借助于历史阶段特征的导向,就可从最佳角度切入比较,以此增加比较的效度,减少比较的盲点。历史事件纷纭复杂,历史人物层出不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经常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要克服历史评价的随意性,就必须确立一定的历史评价标准。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可以为选择科学的历史评价标准提示明确的价值取向。

【阶段特征】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转型(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1)历史特点

(2)发展趋势

(3)中外联系

【史论结合】

郭沫若先生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试分析这一观点的史实依据。

①春秋时期,政治上诸侯国进行争霸和兼并战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了华夏族与周边各族的联系;经济上,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剥削方式出现,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论证:论据1)

②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国进行兼并战争,人民渴望统一;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经过一个世纪,新的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在经济上,铁器和牛耕推广,井田制进一步破坏,井田制逐渐被地主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思想上社会变革引起了百家争鸣。这样在战国时期我国封建制度最终确立。(论证:论据2)

③由此可见郭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论证:论点)(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广东仲元中学)

责任编校 李平安

上一篇:如何让作文教学变轻松 下一篇:维护持久和平 促进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