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互动教学初探

时间:2022-09-12 07:25:46

历史互动教学初探

摘 要: 研究新课程的互动,强调转变教师观念,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态度和情感。在互动中,对课程进行研究、设计和实施,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整合教材知识,备好互动教案。二是教师不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三是活化教材让学生走进“自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打破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四是在互动中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在动态中教师要善于设疑提问,在提问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心理自由,让学生感到在课堂中有自我表达的自由,自我塑造的自由。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课堂 互动教学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手段,学生和教师都将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而焕发新的生机。在互动中,对课程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我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整合教材知识,备好互动教案

互动首先以备课为切入点,根据教师、教材、学生的三维目标确定并整合备课内容。特级教师斯霞说:“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我常常把备课比做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我总是反复推敲,直到设计出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方案为止。”

在实施互动时,教师必须打破传统观念,从“导入―讲授―巩固―小结―作业”、“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抄写;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进行练习;考试检查学生掌握知识质量―学生背诵书本笔记”的传统模式和思路中跳出来。教师不再是传声筒和知识的复制者,学生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构建知识的主动参与者,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当成与学生交往、沟通和对话的过程。

二、教师不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

最适合学生的,才是最成功的。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确定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互动使新课程由静到动,改变我教你学的思路,设计以学定教的方案,在中师生要共同策划,共同活动,要始终围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教材内涵,设计以学定教、由静变动的方案。知识的扩展必须让教师改变传统方式,引导学主动参与。学生动起来了,也就活起来了,内容也就丰富了。在互动中,教师力求把抽象深奥的知识,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直观的影视图片展现给学生,达到生动、直观、化难为易的目的,让静止、抽象、死板的内容活起来,从而增强教材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活化教材。

三、活化教材让学生走进“自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互动是多样的,灵活的,粗线条的。教材固然是活动的重要依据,但教材绝不能体现全部内容。教师必须打破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过分拘泥于教材,就会故步自封,陷于“本本主义”的泥潭,就激发不起学生兴趣。形式要开放,要根据内容、对象、目标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过去教师和学生都是教材的“奴隶”,现在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灵活地掌握目标,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一改过去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实现“三维目标”,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并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的舞台。走进民族村,迈向向世界之窗。

新课程既重视知识结论的获得,又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历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多方面的收获,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同时对新知识认识过程性、开放性、生成性的关注也意味着重心由静听领受、复述、记忆转向活动、参与、探究、创新、体验、感悟、合作、对话、发表和评价等方式。

通常在师生互动参与教学有四种形式:(1)教师将信息传递给学生的单向型;(2)教师与学生互相获得信息的双向型;(3)师生、生生之间信息多边输出和接受的多向型;(4)教师以学习的成员身份参与教学,生与生、师与生都相互作用的立体型。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为第四种互动类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如果没有个体的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教书育人就无从谈起。

四、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

新课程互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新课程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有了积极进取的态度,就能主动参与过程。

由于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尚不成熟的个体,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有深度、有思考价值,有探究意义。教师要鼓励、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第一,激发兴趣策略。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互动模式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活动是有趣的,受教育是快乐的,发展是愉快的。要在设置情境、选择材料、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力求对学生有吸引力。第二,问题设置策略。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设置疑问是向学生下达思维任务,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愿望和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水平,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论证,寻求答案,提高认识。问题可能是一种情境,也可能是一对矛盾,因此要“善问”、“巧问”,尽量减少“死问”、“直问”。第三,思维强度策略。“活动”能否组织起来,能否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思维强度。所谓思维强度,就是思维的持续性强、过程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现在常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所面对的问题或所参与的活动,几乎总是依据教材的安排而展开,所要求的答案和结果一看便知,学生没有思考探索的余地,更没有创新空间,因此兴味索然。

新课程的互动,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进行的,要注重问题性、开放性、合作性、过程性及民主性,只有不断进行探索,新课程改革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张华.构建“自主创新学习”的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1998(4):32-33.

[2][捷]夸美纽斯.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白莉,王蓉娟,汪刘生.让学生勇于质疑问难.

[4]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对策.

[5]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上一篇:新学制下的中职校顶岗实习工作研究 下一篇:关于提升语音实验室使用效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