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

时间:2022-09-12 06:27:09

高职院校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是高职院校林业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3项综合职业能力,一是能够对地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危害调查和预测预报;二是能够正确制定地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方案;三是能够组织执行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方案等[1]。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广西生态学院)在近5年的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深入探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开展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广西生态学院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建设和各项投入,教学设施设备比较齐全。该课程2009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课程组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2011年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5年来,学院认真实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开展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对原执行的授课计划和教案体系进行改版。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林业技术专业对应的9个职业岗位(群)中,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适应的职业岗位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员。森林病虫害防治员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参与森林病虫害调查与普查;参与实施森林病虫害防治计划方案;进行森林病虫害灾情监测;配制农药,保养和维修药械[2]。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员任职要求和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将“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改变过去逐章(节)边学边教形式为用恰当的任务进行能力训练方式,将教学内容设置为4个模块10个项目:4个模块分别是林业有害生物标本采集与制作、林业有害生物识别、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和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其中,林业有害生物标本采集与制作模块下设森林昆虫标本采集与制作和林木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2个项目;林业有害生物识别模块下设森林昆虫主要类群识别和林木病害诊断与识别2个项目;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模块下设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原理和方法、林业根部及地下有害生物控制、林业枝干(梢)有害生物控制、林业叶部有害生物控制4个项目;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模块下设林业害虫调查和林业病害调查2个项目(表1)。其中前5个项目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后5个项目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通过10个项目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技能训练,从获得单项技能知识向综合技能与知识过渡。从完成项目所获得的成果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2改革教学模式,重视实践和操作培训,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2.1实施知识讲解和实训一体化

将上课场所从教室转移到实训室、有害生物发生现场。比如第一堂课,可在实训室利用多媒体和丰富的实物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目标和要求,通过引导学生畅谈生活中的有害生物、生活中困扰其和家人的林业有害生物、通过课程他们想学到的内容等,用启发性的思维题引出课程的学任务,让学生对课程充满兴趣和期待,全面给学生讲解采集有害生物标本的基本方法,给学生配发标本采集工具。应尽量在实训室安排教学课,利用标本边讲解边让学生观察,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避免理论和实践脱节。校园、林场、公园的环境具有生态类型各异、物种丰富的特点,是进行有害生物观察和标本采集的广阔课堂。应带领学生实践采集标本的方法,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采集一定量的标本,作为课堂作业上交,要求学生进行室外昆虫观察采集,将理论知识点付诸于实践;通过利用校园、公园、居民小区、街道、林场等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现场安排3~5 d教学实习,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2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为主线推进实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查阅资料、假期实践或实训实习等一系列活动完成1~2种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有害生物的调查与防治。在学生开展调查与防治活动时,教师做到从方案制订、完善到实施、总结给予层层把关,每个环节给予检查和指导,学生最后以课程论文形式提交学习成果。将任务要求贯穿课程始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大大提高综合能力,而且通过学以致用,解决了自身渴望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其职业自豪感,极大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4个模块的10个项目通过下达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表1)。通过这些具体任务的实施,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理论联系实际,既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又培养了过硬的有害生物识别、监测、调查和防控能力,掌握了从事森防工作的专业技能。

2.3结合科研项目推进实践性教学

近年来,广西生态学院承担了6项与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有关的院级、厅级科研项目。为开展实践性教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将其中一些子项目安排给学生小组或个人的方法,由教师带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研发、自主创新等实际操作。如在“杂交竹枯萎病研究”课题的研究中,安排学生参加了杂交竹枯萎病致病菌即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试验、病原菌人工诱发试验、化学药剂田间防治试验、病害发病规律研究等过程,使学生掌握了杂交竹枯萎病研究中较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3]。

“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调查与预测”项目,是院级科研项目“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调查体系改造”的一部分内容,该项目由学院生物应用技术教研室与广西沙塘林场共同完成。2006—2010年对7个教学班开展项目教学,分别编写了2006—2010年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调查与预测报告,有效控制马尾松毛虫灾害,为林场生态文明做出贡献[1]。2009年广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委托广西生态学院承担“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调查和预测预报”项目,利用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将项目的灯诱标本的采集、制作、分类统计等工作组织学生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完成,教师在各阶段给予指导,通过这项类似于顶岗实习的实际工作锻炼,使学生掌握了应用虫情测报灯采集的数据对主要造林树种的主要有害生物进行预测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并且利用收集到的虫情资料指导附近县、市、林场的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3年来参与的学生达18人,其中3名学生通过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完成了毕业论文。在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桉蝙蛾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桉树人工林重大病虫害发生机理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项目《桉树人工林主要病虫害预报与防治技术研究》等实施过程中,充分创造机会让每届学生参与,使学生得到了准工作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业务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深厚基础。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多样化,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教学团队,放弃长期以来形成的“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老师黑板写、学生本上抄;学生死记硬背、考试及格万岁”[4]的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填鸭式”教学和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讨论式、现场式、研究式”等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改“粉笔加讲稿”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投影、录像等运用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小麦新品种谷神6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高职种植类专业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