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12 05:42:34

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

[摘要]自18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革命进程,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迅猛,刺激了以定居为目的的城镇化进程以及以旅居为目的的旅游业发展。国外对城镇旅游的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早期国外对小城镇旅游依附于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获得了独立的研究地位,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于旅游与城镇的关系,规划、经济与管理等。21世纪初,城镇化和旅游业两大经济浪潮推高了中国城镇旅游,其研究注重旅游对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研究,及对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溢出效益,其重心是城镇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近期开始关注城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综述表明,城镇旅游及其研究越来越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的重大事件。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旅游业;城镇旅游;旅游城镇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6-0088-08

自18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进程,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刺激了以定居为目的的城镇化进程和以旅居为目的的旅游业发展。19世纪,发达国家城镇化达到较高水平,开始关注城镇休闲、娱乐和旅游功能的建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对外扩张,旅游输出成为发达国家平衡外汇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客观上刺激了发展中国家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并与其城镇化浪潮融合在一起。

1964年,斯塔斯菲尔德(stasfield)在《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中首次指出城镇旅游研究是旅游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彼特・霍尔(PeterHall)曾预言,20世界最后30年是欧洲主要城市和历史文化小城镇大旅游的时代。1992年,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通过严密的经济分析工具,测定旅游业是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崛起刺激了全球城镇旅游的崛起,城镇旅游越来越显示其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从检索到文献来看,由于小城镇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社会空间形态,早期国外对小城镇旅游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主要依附于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城镇旅游才获得了独立的研究地位。与国外不一样,小城镇体系是中国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化特色道路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主流方向。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镇旅游研究一开始就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和研究地位。

一、国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

(一)旅游与城镇的关系研究

早期城镇旅游的研究是从城市分类研究中派生出来的。旅游作为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很早就引起了城市地理学界的注意,并把它作为划分城市类型的依据之一。最早把旅游城市引入城市分类体系中的是英国奥隆索(Aurousseou),他将城市划分为六大类,其中第六大类是市,其主要功能是“疗养胜地”、“旅游胜地”和“度假胜地”,也就是旅游城市。美国的哈里斯(Harris)对美国的城市职能的分类中包含了娱乐修养城市。在这个阶段旅游与城市的关系是旅游只是城市的一种职能而已,旅游城市还不是一种主流城市形态,甚至城市的旅游功能还被很多城市研究者忽略。比如,美国的雷梭(Nelso)、埃雷克安德森(AlexanderssoN)和韦伯(Webb)在对城市的分类研究中旅游城市就没有得到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人们对城市旅游的研究。因此,城市旅游在当时并没有独立的研究地位,而是附属于城市研究体系。此时,城镇旅游则处于自发状态,不为人关注。

20世纪70年代,随着旅游业成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旅游在城市中的地位得到提升,旅游与城市的关系被显性化,并获得了一定的研究地位。美国豪和威廉斯(Haw&Williams)认为城市在旅游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城市旅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旅游业态。姆林斯和佩吉(Mullins&Page)指出,随着后工业社会到来,城市化过程的演替,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环境质量得到提高,旅游开始“城市化”,城市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

随后,国外城市旅游逐步向城镇旅游扩散,城镇旅游随之崛起,“旅游与城镇的关系”比“旅游与城市关系”更为紧密。20世纪末21世纪初,小城镇建设已成为推进城市化的最有效途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拉美等国都进行了多年实践,其中包含大量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旅游型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旅游城镇日渐成为一种主流的城镇形态之一。

(二)城镇旅游的经济研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城镇旅游经济的研究。德罗伊(Dernoi)认为小城镇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增长迅速。布莱尼和高兰(Blaine&Golan)则认为城镇旅游对推动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欧意德、弗莱舍尔和哥特兹(Oecd,Fleischer&Getz)更是认为城镇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完全超乎人们的预期。英国爱丁堡历史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对古镇其他产业产生的乘数效应显著,爱丁堡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产业。巴顿(Bardon)通过对西班牙近20年城镇旅游的研究证明了现代城镇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许多国家,城镇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城镇收入的有效手段。比如,弗莱舍尔和皮扎姆(Fleischer&Pizam)认为在以色列城镇旅游企业数量的增多,对农村地区收入下降起到了一种有效补充作用。而豪和金克斯(Hall&Jenkins)则指出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城镇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所在。

由此可见,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城镇旅游的经济效益主要惠及农村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包括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效应,对传统农业的挽救或补救功能,以及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一种新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

(三)城镇旅游管理研究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城镇旅游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城镇旅游的研究也开始从宏观领域走向微观世界。城镇旅游的经营内容、城镇旅游企业和城镇旅游市场等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西班牙的贝特(Bate)通过研究表明城镇旅游者年龄多处于25~45岁之间,为社会文化水平高、购买力强的城市居民,他们对享受旅游活动持积极的态度。梅耶(Meyer)把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理论运用到墨西哥湾海滨旅游胜地作个案研究,随后RBD的定义被扩展到旅游城镇的研究上来。哥特兹(Getz)则作了TBD(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与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之间的关系研究,通过RBD的形成与演进过程,可进一步得 到许多城镇旅游的特征及影响情况。卡德雅(Candeia)指出城镇旅游活动主要包括运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等方面。富恩特斯(Fuentes)则认为现代城镇旅游者多利用现有的设施,包括充满魅力的小旅馆和农舍等。英国瑞查德・沙普雷(Richard Sharpley)指出城镇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导致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

(四)政府、社区与旅游的关系

城镇旅游发展带有显著的政府意愿,然而,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当地社区利益尽可能提高社区参与度,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的旅游发展,否则宏观旅游战略将不具任何指导意义。反对发展旅游业的居民支持政府采取限制性的产业政策,而支持发展旅游业的居民则强烈反对政府的限制,大多数中间人群的利益则是政府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时重点关注的对象。肯尼亚蒙巴萨岛旅游小镇的研究表明,尽管当地把旅游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但事实上旅游业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量政府主导的旅游工程的盲目实施导致当地旅游资源被外部利益集团掌控,当地居民也难以从旅游业发展中受益。在小镇旅游发展中必须改变以外国旅游者数量增加和旅游收入增长为衡量标准的方式,应该从旅游产业如何整合国家和地方经济体系,如何使当地居民受益的角度出发来制定衡量标准。

(五)城镇旅游规划研究

学者们对旅游规划研究的共性是指出了旅游规划必须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划决策程序与体系。旅游型小城镇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必须相互融合,具有一致性和可持续性。加强文化发展规划对小城镇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采用宽泛的文化界定,融入后现念,能够有效消除社会和种族隔离,促进文化旅游的多样化。英国沿海传统度假城镇的复兴过程表明,旅游业与文化、休闲与零售等概念相互融合带动当地商业投资,强化经济联系,从而大力推动了当地旅游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复苏。英国前工业城镇利用当地文化特质打造文化旅游城镇,实现城镇经济发展转型。

二、国内城镇旅游研究综述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直接导致了两个显著的结果:一是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另一个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3000美元,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可以预见城镇化与旅游发展将是中国未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普遍受到关注的两个领域,并将极有潜力成为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两条线索。这两条经济线索正在催生了城镇旅游的兴起和旅游城镇体系的形成。对中国旅游业来说,前30年旅游经济的增长点是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终端空间的旅游形式,但未来中国旅游业的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将是中等空间范围的城镇旅游。

中国的城镇旅游研究起步于20世80年代,秦学较早对中国中小城镇建设与旅游开发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中国城市旅游研究体系的完善。这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对城镇旅游与城市旅游进行区隔。2005年,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实施旅游小城镇战略,并对城镇旅游进行了分类和开发研究。2006年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在云南召开旅游小城镇工作会议,标志着中国城镇旅游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和研究地位。到21世纪初,中国的城镇旅游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对城镇旅游的良好预期刺激城镇旅游研究热,产生了大量的城镇旅游研究成果。

(一)旅游城镇的定义与分类研究

与国外的研究类似,中国城镇旅游研究也是从城镇分类研究中衍生出来的。与国外研究不同的是,中国很多学者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旅游开发型城镇、风景旅游型城镇等概念。这表明中国城镇旅游研究一开始就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和研究地位。旅游小城镇(Tourism Town)是指把旅游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小城镇。从开发的角度,旅游城镇可以划分为资源型、参与型和接待型等3种类型。从城镇旅游资源的角度,旅游城镇可以划分为民族文化建设型、历史遗存保护型、生态环境营造型、特色经济培育型及复合型等5种类型;从城镇旅游开发的角度,把旅游城镇划分为保护提升型、开发建设型和规划储备型3种类型。从产业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资源主导型、旅游接待型和生态人居型;从功能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观光游览型、休闲度假型、文化体验型和通道商贸型;从资源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自然型和人文型;从区位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卫星型、城郊型和乡村型。

(二)城镇旅游的综合效益分析

21世纪初,中国城镇旅游还处于产业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其研究的目的是引起政府和资本对城镇旅游的重视和扶持。因此,人们对城镇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旅游的综合效益研究方面,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环境和文化的。

首先,城镇旅游对服务业具有提质增效的作用,旅游资源丰富的西部小城镇应该在开放协作,产业协调等原则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其次,城镇旅游对城镇化具有推动作用,西部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发展阶段分裂,旅游业对西部城镇化具有驱动的作用。再次,城镇旅游可以加快农村经济转型,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旅游小镇居民收入;有利于开发和保护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环境优化,促进小镇现代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的政府官员从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研究了城镇旅游的综合效益,包括城镇旅游对旅游产业的价值,对“三农问题”、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价值等。旅游与小城镇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的有益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促进历史文化资源有机更新的有效途径;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体现。推动旅游小城镇发展是对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的有益探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将为有条件地区提供新的产业支撑;是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的重要体现;是适应中国城镇化进程及中国旅游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提高基础设施、发展旅游小城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推动作用。旅游小镇对云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云南旅游业提质增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丰富和完善云南城镇体系;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推进云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保护和发掘云南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云南省旅游城镇发展水平低下,旅游城镇可以提高云南城镇化整体水平和质量。旅游小城镇建设是云南省面临二次创业的时机下,推动云南旅游转型的重要举措。

(三)城镇旅游发展经验与问题

中国城镇旅游是在探索中发展中起来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城镇旅游发展观念的问题、管理服务的问题、规划与人才的问题、 生态与环保的问题以及旅游产业融合等问题。城镇旅游存在传统产业不忍割爱,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旅游接待水平低;农居点建设凌乱,农业与旅游脱节等问题。城镇旅游业发展的生态大环境先天不足;景点分散,交通联系不便;旅游服务设施差,服务意识淡薄;缺乏文物保护知识和意识;缺乏整体协调的小镇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城镇发展的定位不准确;发展政策不灵活;具有旅游发展潜力的小镇没有纳入市县一体化进行开发建设;城镇规划工作滞后,城镇建设指导乏力;资渠道窄,基础建设落后;缺乏旅游小镇建设的专业人才;重要旅游资源的挖掘、文物保护工作滞后等。这些问题反映了城镇旅游发展初期人们对城镇旅游的认识缺位,追求的旅游层次和档次不高,智力、人力和财力投入缺乏保障的实际情况。

中国城镇旅游虽然问题层出不穷,但在失败中也获取和积累了一定的城镇旅游发展经验。特别是云南在全国率先实施60个旅游城镇的战略举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旅游与小城镇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资源基础;交通条件的改善,是旅游与小城镇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键;当地群众参与,是旅游与小城镇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社会基础;加强规划引导和调控,是促进旅游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基础工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根本目标。旅游城镇应该注重悠久文化遗产的传承;注重独特风味特产的开发;注重和谐自然景观的保护;注重浓郁乡情民风的传承和开发;注重乡村休闲生活的展示;注重优美田园风光的利用。科学实施小城镇规划,推动有序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发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多方参与;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旅游城镇要突出特色,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政府引导,创新机制;制定措施,提供保障。旅游城镇要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思路,用开放的办法搞建设;坚持“强化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努力做到使小镇历史文化和景观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起来;旅游小城镇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这些经验来源于问题,也来源于旅游城镇个案的成功开发,对中国城镇旅游开发的思路和模式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四)城镇开发思路与发展模式

城镇旅游的开发思路主要出自官员学者,他们基于中国城镇旅游的问题和经验,从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视角,对城镇旅游的发展提出了相关要求和战略性发展思路。其中,中国建设部提出了3个思路: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实施、有序发展;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旅游与小城镇互动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构建有利于小城镇繁荣的社会发展机制;创造城市反哺农村新的形式,支持骨干企业参与旅游和小城镇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使群众直接受益;注重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有机更新。

二是要坚持规划先行;要注重资源的保护;要抓好试点示范;要统筹协调参与的各方;要研究引导“农家乐”和旅游村镇的发展;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要切实防止开发性的破坏。

三是要以城乡规划为龙头,引导旅游特色小城镇稳步发展;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让农民利用自己的资产和劳动直接参与;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多渠道增加投入,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加强部门协调,推动旅游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城镇旅游相对发达的云南省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加强发展定位研究和品牌打造,为旅游小镇的特色化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调整完善土地开发等各项政策,为旅游小镇建设提供政策保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建设;进一步打造良好环境,为旅游小镇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基于一些共性的开发思路和城镇旅游开发实践,一些学者与经营管理者对城镇旅游的开发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提升,并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城镇旅游开发模式,这些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从旅游资源配置的角度,三峡库区小城镇建设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必须采取城镇建设与旅游经济的整体经营、整体规戈U以及实现产权结合经营的模式。城镇旅游开发可归纳为3种模式:资源型开发模式、参与型开发模式、接待型开发模式。其中,资源型开发模式城镇要拥有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观;参与型开发模式要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接待型开发模式城镇主要为大型旅游景区缓解环境和人员压力,提供配套旅游服务。旅游小镇利用自身的知名度,通过对资源和产品的品牌塑造和形象包装,获得不同区域的游客和各种投资商,获得人气;在此基础上,通过面向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营销和品牌推广等措施,实现旅游增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实现财气;进而利用这些资本进一步投资,对资源深度开发和产品拓展,获得更大名气。这个过程是环状发展的,即通过城市综合环境的持续改善,使小镇获得更大的名气,由此引发第二个良性增长序列,从而构成了旅游资源型城镇“人气和财气”相互转换的持续发展模式。

从小镇的游憩产业传导、市场运营的角度可将旅游小镇的开发模式分为:资源资本化模式(RCM)、主题性产品模式(TPM)和价值链模式(VIM)。资源资本化模式主要针对一些自然和人文资源本身比较丰富的小镇,利用小镇资源本身的不可替代性通过资本化的手段展开经营。主题性产品模式是在资源本身不完全能够形成游客吸引力的情况下,通过对资源深度挖掘、整理和提升来设计出旅游吸引物。价值链模式指在小镇发展模式分析中,通过找到有益的价值点,以求得最佳的投资运营方案。

(五)城镇旅游开发对策与措施

针对中国城镇旅游的问题,借鉴积累的经验,结合不同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学者们分别对中国城镇旅游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措施。很多学者认为客源市场的定位,旅游城镇形象设计和品牌塑造对城镇旅游营销很重要。近郊、大城市边缘和环城旅游城镇具有市场优势,要根据产品优势进行目标市场定位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在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的产品开发定位必须要基于民族文化与旅游环境二者的结合。要根据小城镇旅游产品的优势和潜力,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城镇旅游产品要城乡和区域联动,突出“反城市性”,突出品牌特色和获得政策支持。旅游城镇要高起点做好整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旅游城镇的布局与发展可以借鉴风景区旅游发展模式。区域内旅游城镇的发展要考虑整体布局,资源共享,消融分割,合作发展,美化区域。旅游小城镇的发展要改变观念,全面认识旅游业;发挥市场机制,吸引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工作与环境保护。要加强对旅游小镇建设的政策研究和组织领导;创新机制,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加快结构调整,巩固其经济基础,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等。政府在旅游城镇建设中的作用是明确目标 与确立重点,总体规划与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与政策引导,加强投入与建设开发,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制定法规与依法管理,维护生态与保护资源,旅游宣传与旅游促销,游客管理与综合治理。这些城镇旅游发展对策和措施,具有一定的共性和中国特色,对中国各地的城镇旅游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六)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21世纪初,随着城镇旅游发展日渐成熟,城镇旅游对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人们开始担心和关注城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旅游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好城镇基础性研究;加强小城镇规划,塑造旅游形象;实施农居点改造和农村土地整理;探索旅游开发新模式,协调政府、企业和群众利益。历史文化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要综合考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和游客容量控制与管理等方面。开发旅游小镇必须加强核心景区人口控制,实施居民外迁来促使旅游小城镇的建设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传统城镇必须在旅游开发背景下,通过保护与更新才能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可见,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关系,以及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相关利益者的关系,形成一个利益相关者的生态系统。

此外,城镇旅游基础理论是中国最需要但最欠缺的一个研究领域,其研究非常薄弱。只有少数学者做出了一定的尝试,提出了“向心系统”理论和“微微循环”理论。但这些基础理论并非专题研究,其研究深度和体量都远远不够。

三、研究评述

从城镇旅游的发展来看,城镇旅游首先是城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其次,城镇化与旅游具有互动发展效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对城镇发展的正面作用越来越显现,城镇旅游的地位也日益巩固和提高;再次,城镇旅游对中国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西部开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有巨大的溢出效应;再次,城镇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和发展模式;最后,中国城镇旅游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众多问题,也积累一定的经验,总体还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

综观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既有相似,更有差异。相似之处表现在城镇旅游的研究几乎都是城镇分类研究中衍生出来的,只是到了当代由于旅游产业地位的确立,才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和研究地位。国内外在城镇旅游效益研究方面都非常关注对欠发达地区的效益研究。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城镇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是欠缺的。

差异之处表现在:从研究的时间来看,国外要远远早于国内;从研究者群体来看,中国对城镇旅游的研究人员包括了一大批官员学者,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而国外没有;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由于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国外对二者的研究侧重于产业经济视角,注重经济效益;而国内则已关注到了社会、政治、文化和环境因素,注重综合效益的研究;从研究的理论性来看,中国更偏重城镇旅游的应用性研究,而国外则偏重理论研究。

上一篇:基于IPA评价的会展旅游特征感知实证研究:以上... 下一篇: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TOLD):一种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