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对比教学与英语教学

时间:2022-09-12 04:55:47

文化差异对比教学与英语教学

摘 要:英语教学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导入。重视母语文化素养的培养,利用文化差异对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将会减少语用失败,确保交际流畅,切实提高学习者对语言的操作能力,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化差异敏感性;英语文化素养;母语文化素养;文化差异对比教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15-02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对外交流合作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近年来,外语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英语教育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的广泛关注。然而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大部分英语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运用能力很差,不能在具体实践中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有的学习者虽能讲出一口语音语调标准、语法结构正确的英语,但在语言交流中仍会产生误解,主要是因为不了解对方的语用意义,听不懂文字话语之外所传递的信息。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忽略了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还要注重母语文化素养的培养。鉴于此,汉英文化差异对比教学将会对其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汉英文化差异对比教学的重要性

应重视母语文化素养的培养

所谓语言文化素养包括母语文化素养和英语文化素养。谈起文化素养的培养,人们都下意识地与如何移入英美文化等问题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我们在无意中就忽视了母语文化的重要性。事实上,在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素养的培养和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同等重要。汉语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对本土社会历史文化知识的欠缺,很多学生在学习、交际和交流过程中总会弄出很多笑话。据载,有些学生在翻译考试答题中不知道中国“抗战”是和谁打仗,而将“抗战”一次译为 “against war”, “anti-war” 等。(沈银珍,2006)所以,中国学生要想真正地学好英语,首先得熟悉本国的文化传统,对本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加以补充和巩固,打好扎实的汉语语言功底。在这方面,应该引起全体外语教育者的重视并在课程设置方面有所体现。

二、汉英文化差异对比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特定思维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传播文化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用于进行交际的最基本的工具。特定的语言反映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而文化是通过语言交流传播的。这就决定了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了解其文化的过程。然而不同的国家与民族由于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必然造成文化的差异,而这又进一步反映到语言上。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由于缺乏对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差异的了解,造成了交际障碍和语用失误,从而导致所表达的语言虽无语法问题却不合乎规范。这种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比语法错误更加严重。对此,胡文仲先生也曾说过:“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

不了解某种外语文化,学习者就无法准确地理解或正确地运用这种外语,即使最简单的日常用语也往往会因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理解上的差异。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还要重视学生交际技能的培养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

然而,汉英文化差异对比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将会发挥巨大作用。首先,它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为介绍文化背景,比较文化差异,而是透过语言看文化,通过所学的语言材料了解其中所含的民族文化语义,把枯燥无味的词语解释、结构分析等变得有滋有味,生动活泼。(刘银珍,2006)其次,文化素养的提高将会使学习者在交际交流过程中减少语用失败,使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差异和暗示得到理解,从而使整个交际过程畅通无阻。再次,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掌握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所反射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领略汉文化与英语民族传统文化的异同,从而增强学习者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三、注重文化差异所反映的深层含义

1、从词汇看文化蕴意的差异

词汇是语言各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词汇所体现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因汉英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以词义的褒贬为例。汉语文化中很多贬义词项在英美文化却具有褒义含义。如:ambition一词在汉语里是野心勃勃的意思,而在美国文化中确有进取心的意思;汉语中“关系”一词暗示着可以做成某事,而在英语中, “relation”则表示一抽象的概念,并无具体意义,这与汉语的“关系”相差甚远。(贾玉新,1997)由此也可看出,中国人多奉行集体主义,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交情和相互依赖性。而英美人多奉行个人主义,做事只讲究原则,毫无情面可言。再如:在英语中的peasant“农民”通常是指贫穷、没有受过教育、粗俗无知、社会地位低下的农业劳动者,井带有“乡巴佬”的贬义色彩,跟汉语中“当家作主”的“农民”井非一回事。

同一个词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的头脑中反映的意象和引起的联想不同。如:两种文化对“龙”的联想意义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汉语中,“龙”具有至尊至上的色彩,具有神圣、至尊、吉祥和非凡等各种褒义,因此用作华夏民族图腾的象征意象。然而在英美国家,“龙”则是古代硕大、凶残的古怪野兽,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火灾害,危及人类生存,所以西方人对于“龙”绝无好感。(贾玉新,1997)所以许多英美人对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困惑不解,英美报刊对“亚洲四小龙”也并不直译为 “Four dragons”,而是顾及西方人的习惯,经过文化转换,将其译为 “Four tigers”。(李雪雁,2006)

再如:“牛”在悠久的中国农业历史中作为主要农耕工具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汉语中‘牛”的伴随意义由此便应运而生,如:壮如牛,牛劲。而英语多用“马”来比喻此意,因为“马”曾在西方社会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力大如牛”应用 “as strong as a horse”表达。

上一篇:从考核制度剖析小学生课业“超负”成因 下一篇:任正晓:进一步推进主食产业化全面提升口粮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