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12 04:50:18

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研究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JY019);广西教育厅 科研项目(201010LX404)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支撑。文章指出我国当前应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形成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力。同时,必须注重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和思维来指导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两者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农业产业化 互动机制

自2002年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决策以来,各地都在不断进行新型工业化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认识到,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度,农业产业化无疑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之一,离开了农业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同时还应看到,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远没有达到新型工业化的标准和要求。鉴于此,本文在探究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之上,提出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关概念阐释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先行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以及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新意”主要体现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根据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其发展水平的度量应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综合权衡:工业化进程、经济效益、科技创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社会协调发展等。工业化进程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经济效益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状况;科技创新反映技术创新的实力和水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反映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协调发展反映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人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和城乡协调发展状况。可见,新型工业化是新时期反映一国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是一系列指标的集合体。因此,新型工业化的推进需要各方面共同发力,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会影响其发展水平的实质性提升。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经营方式。具体说来,就是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起来的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综合性产业集团,是对农业及其产前、产后相关产业部门,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互惠互利原则进行适当组合、改造、拓展,形成集产加销、贸工农于一体的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利益共同体(杨文钰,2005)。农业产业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农户分散经营、农工贸相互割裂的生产经营模式而言的。在一个成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框架之下,一般应具备五大要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主导产业、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协调、有机组合,同时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链接之下,各参与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互动机理

(一)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

农业产业化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1.农业产业化可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社会协调发展状况。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的共同进步和协调发展。只有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工业化”。而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可有效改善传统农业格局下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状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虽然产业化的具体组织模式多样,如“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让农民的收入增长有了更好的保障和更多的来源。以“公司+农户”模式为例,首先由于龙头企业的管理能力较强,通过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及市场化运作,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拓展市场空间,让与之有契约关系农户的农产品销路有了更好的保障;其次“保护价格”制度还可以避免因为市场行情低迷而使农民收入受损的情况出现,从而降低市场风险;此外,龙头企业往往会以优惠价格为农民提供种苗、生产资料以及免费的技术指导,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还会将加工环节的部分利润反馈给农户。

2.农业产业化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可形成新型工业化的直接动力。发展工业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来看,产业化组织不满足于仅从农产品的直接生产中获取利益,而会追逐更高的利润和附加值,将传统农业向下游拓展,即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可以说一直是 “朝阳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约为30%,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90%-95%,可见我国在农产品加工领域还有较大的潜力可挖。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在农业产业化的思维之下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增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能力,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和实力水平。因此,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一体化对接,将农业延伸至工业领域,可直接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3.农业产业化可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有助于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禀赋。如前所述,“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新型工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农业产业化在这方面正好大有可为。农业产业化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源自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吸纳劳动力就业于产业化链条的各个环节。农业产业化通过引入合理的组织机制、利益机制和约束机制,可有效打通并激活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高一体化组织的经济效益,从而刺激就业的增长。尤其是通过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将原来单纯的农产品生产拓展至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领域,可直接创造出很多新的就业机会。二是与农业产业化相伴而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可成为吸纳就业的一个间接渠道。作为第三产业的产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具体包括产前服务(如提供生产资料、工具和设备等)、产中服务(如提供技术方案、机械作业服务、排灌服务等)和产后服务(如提供包装、储存、运输以及销售服务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日益减少,人们将更多专门从事社会化服务。因此,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农产品加工及社会化服务将成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助力新型工业化的实现。

(二)新型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1.新型工业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科学而明确的目标导向。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该战略导向充分说明了新型工业化道路显著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粗放型增长路径,其不仅关注经济的外延式扩张,更注重经济的内涵式增长。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不断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各行各业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走“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新路子。这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同时,也只有积极贯彻执行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才能够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才能为新型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作出更大的贡献。

2.新型工业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坚实的发展支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工商资本向农业和农村的反哺和渗透。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和协调,社会的物质财富出现极大增长,这为社会资本尤其是工商资本向农业产业化链条各环节进行“输血”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新型工业化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内容,它的成功推进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经济体制更为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了大量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便于形成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良好人文环境和创新文化等(李阳等,2007),从而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激励机制、人才保障和发展空间。

促进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联动发展的对策

(一)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格局,推动规模经营

是否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格局是判断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加大规划引导力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化生产格局,走“一乡(镇)一品”甚至“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之路。从我国实践来看,有两种模式对推动规模经营较为有效,一是由政府牵线和提供担保,将分散农户的田地通过租赁、入股等形式向龙头企业集中,企业优先雇用供地农民就地参与劳作,农民可兼收地租(分红)和劳动报酬,而企业则可发挥技术和管理优势实施标准化生产;二是农户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集合资金,采用统一的技术和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并以合作社的名义申请、注册统一的品牌和商标,统一管理和销售,利用规模优势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议价权,保障农户的利益。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业化经营经济效益

近年我国频频出现农产品滞销事件,除了与农业的天然弱质性及物流、信息不畅等因素有关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农产品加工率低和产业链条短的问题。农产品尤其是土特产品经过深加工,特色的使用价值显现出来,可以实现数倍于原始农产品自身价值的价值,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孙元敏等,2001)。目前,我国每1元初级农产品加工后的增值仅为0.38元,而美国是3.72元。因此,我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必须努力延长产业链,在下游创造效益,以此提升农产品资源的利用率和附加价值,增加农业的比较利益和农民收入。

(三)加强技术研发,走“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严重不足,农产品生产主要追求的是增加产量,而如何严格地根据技术规程来组织生产,并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则一直被忽视,因而有关的技术研究与储备、标准化管理显得较为薄弱(杨文钰,2005)。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注重食品安全以及营养健康,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迎合这一趋势,对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这需要相关企业和部门积极开展实用新型技术的研发和实验,如病害防治、品种改良、种养和加工技术等,并加强农民培训,将技术运用于产业化各个环节和领域,生产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农业产业化提出的内在要求,而且循环经济理念对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首先,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已无力承受传统粗放增长对其所施加的压力,以循环经济思维来引导产业化经营可从根本上化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同时取得农村经济的增长;其次,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展循环经济可有效降低材耗能耗,并通过搭建循环产业链提高资源和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效益及农民的获益程度。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力求在各种产业化经营中构建出贯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等诸环节的循环产业链条,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在低消耗、低污染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杨文钰.农业产业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阳,王要武,张浩.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机理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5)

3.孙元敏等.农产品加工趋势与增值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1(5)

上一篇:行为资产组合理论发展研究综述 下一篇:基于空间关联的广深金融服务业集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