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组织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有序共享策略

时间:2022-08-30 09:43:47

【前言】虚拟组织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有序共享策略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虚拟组织 虚拟组织是指不同纬度上分散的单位的集合,他们通过信息技术协同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目标。单位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或企业。虚拟组织是个体或团队的集合,具有扁平的网络化结构和重构能力;这些个体或组织在不同维度上是分散的,包括地域维度、...

虚拟组织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有序共享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9.2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虚拟组织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在空间、时间、知识、关系维度上分散的组织。本文根据虚拟组织知识共享的特征,分析影响虚拟组织知识共享的因素,并针对不利因素提出甄选成员、建立信用档案、建立激励机制、创造共享文化氛围的对策。

关键词:知识共享 虚拟组织 影响因素 对策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虚拟团队已经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作形式。一项调查显示,全球高新技术组织超过60%的成员有在虚拟团队工作的经历(张兮等,2008)。敏捷虚拟企业也越来越多显示出其优越性。虚拟组织不同于传统组织,由于成员的不同分布使得虚拟组织的成功更多地依赖其协同性。要达到最优协同,在保证虚拟团队信任和沟通硬件的基础上,知识共享成为关键因素。

虚拟组织与知识共享

(一)虚拟组织

虚拟组织是指不同纬度上分散的单位的集合,他们通过信息技术协同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目标。单位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或企业。虚拟组织是个体或团队的集合,具有扁平的网络化结构和重构能力;这些个体或组织在不同维度上是分散的,包括地域维度、时间维度、文化维度;个体或组织间通过信息技术协同工作,从而达成特定的目标。

为了完成任务目标,实现组织的价值,虚拟组织就需要围绕其核心竞争力,优化流程和资源配置,消除瓶颈。虚拟组织受各种外在因素影响,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基础设施、社会技术。外在因素多变,虚拟组织必须反应快速,而知识共享是虚拟组织快速反应的关键。 CUMMINGS的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是在传统团队或是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与团队表现间都存在积极的联系(叶文等,2009)。

(二)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指基于共同目标的任务内容、Know-How、反馈等知识的提供与接受,包含专长知识和对组织内部知识分布认知的隐性协调(叶文等,2009)。目的是通过知识交流,提高知识价值并产生知识效应。Holtshouse认为“知识”是一种“流量”(Flow),在知识拥有者与接收者之间流动;Hendriks指出,知识共享是沟通的过程,学习时存在重建行为(资武成、陆小成,2007)。知识共享因素包括:共享主体―个人、团队和组织,共享对象―知识内容,共享手段―会议、内部网络、团队学习等。

(三)虚拟组织知识共享的特征分析

虚拟组织具有跨时间、跨地域和跨文化等特点,使虚拟组织中知识共享受到了诸多限制。部分传统组织中知识共享手段无法应用于虚拟组织,如面对面交流、实践社区等。虚拟组织的知识共享是建立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上的,离开技术基础,虚拟组织的知识共享无法实现。

虚拟组织的知识共享即指在网络通讯技术的基础上,将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进而传播的过程。每个成员和团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吸取和创新,形成团队知识网络和知识库,最终成为团队和组织的知识和财富(冯秀珍、岳文磊,2009)。虚拟组织成员空间上是分散的,虽然网络拉近人们的距离,但是虚拟成员是多样化的。虚拟组织共享的知识由于多种差异,显性知识共享率相对较高,隐性知识的共享率相对于传统组织可能较低。虚拟组织主要通过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实时通讯手段实现知识共享,依托于网络环境,对通讯设备环境要求较高。虚拟组织环境相对传统组织更广泛,可以认为是整个互联网。而且虚拟组织成员以网络为依托,对知识共享的意愿较认可,这都利于知识的共享。当然,这也意味着环境存在复杂性,使得知识共享的不确定因素更多。

影响虚拟组织知识共享的因素

(一)知识传播者角度

有利因素:为了达到组织目的,实现自身的利益或价值,知识传播者将知识主动与组织成员共享。知识传播者出于长期考虑,只有与组织成员交流与合作,才能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打开视角,从而增加自己的知识量。

不利因素:虚拟组织的特性决定了虚拟组织成员的特性。虚拟组织的成员数量少,每个成员都是组织目标任务实现的专家。由于这种基于任务甄别成员的形式,使得成员的知识成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就使得成员为了保持其自身竞争力而不愿意或不完全共享知识。由于虚拟组织的不确定性,知识传播者对其他成员的信任度有差异,为了防止搭便车现象,知识传播者也会采取抵御的态度。知识共享的好坏程度与产出密切相关,但由于边际产出的不可观测,所以不能把边际产出准确地分配给个人,而是所有的人共享某一个人的边际产出贡献,导致团队的低效率生产(郑秀榆等,2008)。知识传播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在确保其收益的情况下共享知识。成员的背景不同,可能也会对知识共享持有不同的态度。

(二)知识接收者角度

有利因素:知识接收者基于达成组织目标的角度,持积极态度接收知识。同时基于不断获得新知识、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其也会积极接收知识。知识需求的紧急程度也影响知识接收者的意愿。如果虚拟组织的共享知识是接收者目前急需的或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知识接收者也会积极地学习、吸收共享知识。

不利因素:虚拟组织的每个成员可能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知识框架体系不同,不利于知识的接收,特别是隐性知识更是难以接收,降低知识共享的效率和有效性。知识接收者可能因为自身惰性因素,即知识短期内不能带来效益而不乐于学习知识。

(三)知识特征角度

有利因素:知识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对于显性知识,可以用具体的语言、工具、图形、公式等表示,容易被接受。

不利因素:隐性知识基于经验的积累,由于其高度内隐性(孙爱军,2009),难于表达,不利于知识的共享。知识共享的目的是能充分运用知识实现虚拟组织目标,有些知识的表达方式简单,但是要做到真正运用有可能比较复杂,因而降低了知识共享的效率。知识的表达方式也是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之一,知识表达的一致性,有利于知识的共享。而目前很多知识没有统一的表达方式,从而造成知识沟通难问题,降低知识共享的效率。

(四)知识共享手段角度

有利因素: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可用于知识共享。实时通话使得交流顺畅,知识在主体间的传播更为便利。知识表达语言,支持技术的发展,使隐性知识更加线性化,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共享。知识库的建立,有利于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成员的共享。

不利因素:技术设施的一些限制可能存在不利条件。由于外在条件等因素,信号的传播可能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对知识库要进行动态的更新,对于新内容、虚拟组织创新的知识,要求每个成员都能充分学习,转化为本身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虚拟组织的效率。

(五)知识共享环境角度

有利因素: Kogut和Zander认为,团队成员能存续的根本原因,是它们能在知识共享、整合和创新方面比其他团队成员更具优势(孙爱军,2009)。因此虚拟组织的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乐于共享。虚拟组织的交流沟通可以促进组织成员的知识共享。这就要求组织的领导者进行促进和协调,形成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并对核心成员给予充分的了解与帮助。

不利因素:成员之间存在着彼此竞争的因素,这可能使得成员不愿意知识共享。由于虚拟组织成员虽各具特性,但都是可以替代的,这就给虚拟组织成员一定的威胁,降低了成员共享的意愿,从而不利于知识共享。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产生知识转移也会对知识共享产生障碍。

虚拟组织中有序进行知识共享的对策

针对影响知识共享的不利因素,本文主要从机制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性对策,以提高虚拟组织知识共享的效率,从而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

(一)甄别虚拟成员

虚拟组织不同于传统组织,其成员的不完全了解更增加了虚拟组织成员的信息不对称性。虚拟组织成员之间的协调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虚拟组织的领导者在确定虚拟组织的成员是要充分考虑到成员的特性,以及成员之间的协调性,即虚拟组织成员之间是否能够充分合作,避免冲突。组织成员的知识水平、共享意识和共享能力,对知识共享有较大影响。若组织成员核心能力资源强度相当,并乐于共享,组织成员之间业务运作就比较顺利,发展也就比较快,这也可以使共享的激励问题降至最小程度。反之,若组织成员核心能力强,但不愿共享或不善于传授技能类隐性知识,最终都会阻碍组织成员的业务运作。所以,组织在组建虚拟组织时需慎重考虑,选择善于并乐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成员。

(二)建立虚拟成员的信用档案

由于金融危机等的影响,信用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在此引入信用档案机制。虽然虚拟组织时间、空间具有分散性,虚拟组织的成员仍然是部分信息透明,因此可以根据已知信息建立信用档案。建立虚拟组织后,对每个成员进行信用管理。建立信用量化机制,对不同的行为进行信用评价。对于知识共享的行为,根据对目标实现的贡献程度予以不同的信用数,也需考虑知识的专属程度。对于不利于知识共享的行为,如搭便车等,分别给予不同的负评价。并根据此信用档案对组织成员进行利益分配。信用档案的建立不仅促进了信任,也促进了公平,从而提高虚拟组织知识共享的效率。

(三)建立知识共享激励机制

对知识共享的行为进行多方面的激励。除上述信用评价外,对知识共享者进行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激励。建立可量化的评价机制,组织建立者对知识贡献者给予高度评价,同时还有组织成员的认可度评价,这些都作为利益分配的根据。对于此机制应建立适当的监督机制,从而避免评价混乱无效的状况。对于不利于知识共享的行为成员予以警告。并向虚拟组织成员提供申诉的机会,尽量达到公正的要求,使虚拟组织成员能增加对组织的信任程度,提高组织的凝聚力,有利于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

(四)形成虚拟组织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

虚拟组织一般是比较扁平的组织结构,领导者在沟通和交流方面要创建良好的环境。一方面协调组织成员为达到组织目的而努力,另一方面鼓励组织成员多方面沟通,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为知识共享建立良好的环境。如果缺乏良好的组织文化,组织成员被拒绝或消极的氛围所包围,会阻碍知识的共享。在虚拟组织中,企业间的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很大(李志宏、吴鹏飞,2008)。必须协调组织间的文化融合,使虚拟组织成员接受知识共享,重视知识共享活动,乐于分享,乐于吸收,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五)建立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管理制度

虚拟组织应该建立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本指导的管理制度,对任务相关知识单元建立关联,并不断扩充与延伸。应该通过建立知识库,使得虚拟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最大程度显性化、文本化,以便于存储供日后参考,可以通过知识库进行查阅、使用,供成员学习。为获得显化的隐性知识,特别是虚拟成员的隐性知识,虚拟组织应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可以采用特尔菲法,虚拟成员探讨咨询课题,交流工作经验,使隐性知识可以自然地显化与共享。

总之,无论是在传统团队或是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与团队表现间都存在积极的联系。因此,分析虚拟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利因素提出对策,对虚拟组织的构建和发挥虚拟组织的功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兮,陈振娇,郭传杰.虚拟科研团队中成员个性和知识贡献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10)

2.叶文,褚建勋,汤书昆.学习型组织中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09,6(5)

3.资武成,陆小成.基于Multi-View模型的敏捷虚拟企业知识共享模式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7,29(12)

4.冯秀珍,岳文磊.基于TRA理论的虚拟团队信息共享行为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5)

5.郑秀榆,张玲玲等.团队知识转移与共享“搭便车”行为的激励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08,26(3)

6.孙爱军.虚拟R&D团队成员间知识共享障碍与利益协调方案[J].情报科学,2009,27(8)

7.李志宏,吴鹏飞.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构建与支撑平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

上一篇:基于先决信息和系统高阶矩的基金绩效衡量 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基础理论及对商法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