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语文学习事半功倍

时间:2022-09-12 03:14:00

激发兴趣 语文学习事半功倍

兴趣,是燃烧智慧的火花,是探寻知识的动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如果教育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兴趣,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则把学习看成是精神负担,效果必然降低。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一、上好第一堂课,明确学习目的

第一堂课的作用自然不用多说,就好比相亲的第一印象,是要不要继续下去的决定因素。学生初次踏入初中的语文课堂,首先要明确的就是“为什么学习语文”。学生们很容易想到的就是考试升学,固然这是不可忽视的方面。但有些同学认为自己不读大学就不必学好语文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倾向。如今很多人“崇洋”,对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不屑一顾,殊不知西方人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这种现象若持续下去,日后必被别人耻笑,不会说国语,不会写“方块”字,不能理解自己国家的语言,在外国人面前就抬不起头来。

另外,有朝一日,当你踏上社会,面试官要求你一份《履历表》,这份看似简单、容量不大的《履历表》却是你语文学习最直接的答卷,面试时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是检测你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一锤定音呢?只要在语文的课堂上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才能赢取先机。有了第一堂课明确的学习目的才会有往后的干劲,自然不用担心学生们不卖力学语文了。

二、讲究语言艺术,创设和谐气氛

于漪的学生在回忆老师教学时说:“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和她一接触,便感到她有一种吸引力,她的和颜悦色的教态,清晰有条理的思路,妙趣横生、活泼生动的谈吐,好像是信手拈来,而实在是熟悉的语言,似山涧清泉,淙淙,娓娓动听,一下子抓住你的心。”由此可见,让学生听起来顺心舒意的语言,可造成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长期的实践及有关理论的指导下,我体会到授课的语言艺术,一是要注意表达上的科学性,准确地使用概念、判断、推理,使语言具有强烈的逻辑力量;二是要注意语言表达上的启发性,在设疑问难上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诱导他们深入理解问题,激发接受知识的期待和追求;三是要注意语言表达上的美感性,力求做到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获取接受时的审美愉悦;四是要注意语言的灵活性,炼就“以不变应万变”的功夫,听了学生的朗读、答问、讨论后,教师要反应敏捷,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纠正或评述。对于一些反应迟钝,回答问题不得要领的学生,不能讽刺挖苦,要满腔热忱地加以引导、鼓励,制造一种和谐气氛,也就是要善于用亲切的语言去沟通师生感情,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是十分有利的。

三、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通过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一定环境的设置、模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情境教学由于设置了不同的可见可闻可感的或参与某项活动的情境,能吸引学生新鲜感,克服厌烦感;对新鲜的内容有认识的要求,产生跃跃欲试的愿望,有了主动性,消除学生“要我学”的被动心理;再加上情感的激励和驱使,于是学生的兴趣产生了。

学生学语文最头痛的是作文,一到作文课就咬破笔杆,觉得没有东西写,这实际是观察不够所致。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我设置了《我的同学》一题,要求写本班的同学,不写姓名、性别、住址,要通过外貌、神态、性格、兴趣爱好、习惯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能让本班师生认定是谁,一星期后交作文。这样,学生就可在这一周的时间内仔细地观察对象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此过程中,学生已经把老师的教学需要转化为本身的写作需要,能自觉地、有目的地观察写作对象的课内课外生活。经过一周的观察,全班40名同学有36名同学获得了成功,其中有9名同学写了两个以上的对象。由此,我要求学生每天写观察日记,积累写作素材,培养持久的写作习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情境教学中进行情境设置,我一方面注意与教学内容相符合,另一方面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努力使学生融入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真正做到身在其境,心会其情,使语文教学从“要学生学”向“学生要学”转化,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雪林说:“一个人格的完成与堕落,一个制度的成立与毁坏,一代政治的变迁与改革,一种主义的传播与遏绝,与文学艺术的宣传往往有极大的关系。”我们让学生了解的文学艺术可能只是沧海一粟,作为引路人,我们应该首先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为他们指明方向或者拉着他们的手陪他们走一段,但终有放手的那一刻。当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放手的时候,希望语文课上的声音能指引他们顺利地走向纵深。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北城中学

上一篇: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下一篇: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