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

时间:2022-10-12 01:08:44

也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

朗读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朗读教学的要求是很高的。在“阅读”这一节提出的第一点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此理念支撑下编写的中学语文教材,都对朗读提出了经常的、明确的训练要求。本文以人教版七上课本为例来探究这一问题。

第一单元: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第二单元: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第三单元: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

第四单元: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

第五单元: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第六单元:要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朗读,要读准语气,并注意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六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可以看出,所有的单元由一条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的线索串起,那就是“朗读”。如果对如此明确的教学要求视而不见,课堂阅读教学可能走向偏重分析的讲读,这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背叛。而时下的语文课堂,朗读常被讲读所压抑,当然也有许多老师在预设时注意到了朗读环节的设置,但读的效果却不都尽如人意,来看一个案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步骤

第一步:了解写作背景,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听录音,思考:词人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

(2)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3)学生齐读全词。

第三步:再读课文,重点赏析。

(1)投影一副《苏轼对月饮酒图》,学生根据词的内容描绘一幅画面。

(2)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第四步:品读文章,探究主旨。

全体齐读一遍全词。

第五步:作业:改写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写成一篇散文。

(教师配乐范读自己的范文)

这一节课思路清晰,从整体感知到了解诗歌大意,再到重点感悟,最后探究主旨。其中音乐、图画的出现,包括几次朗读,虽为教学有所增色,但也仅仅只是活跃课堂而已,只是一种教学花絮的穿插。细细地看,我们不难发现,这堂课从头到尾,学生都很被动,被动地答,被动地读,被动地被输入情感,几乎没有情感的交流与激荡,更谈不上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能否在上述这些形式的学习中真正获得内部体验,能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是我们所担心的。而朗读形式的单一,老师的评价与指导的缺乏,是这堂课最大的不足。

目前,诵读教学存在的常见误区有这样几条。第一,师生对朗读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第二,教师缺乏指导和评价,朗读方式单一。第三,教师随意性比较大,朗读面窄,时间不充分。在课堂朗读教学中,朗读指导和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督促朗读教学的实施,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

余映潮老师在执教《明月几时有》时,一节课45分钟,几乎读了35分钟。朗读次数有18次。从老师的朗读指导来看,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开头7分钟的知识介绍,正是为了让学生走进苏轼的世界,为第二步骤的朗读作铺垫。结尾的整体概析,正是对朗读的深入理解与感悟。中间有二三、二四节奏的指导,有关于拼音―异读字的指导,有渗透感情的朗读指导,有读好二三停顿里面的“三”的短暂小停顿指导,有为了抒情将句子重复读两遍的指导,有三到四遍的范读指导,有老师的深入浅出的对分析内容的指导。从朗读的评价方式上来看,有鼓励――“节奏读得很好”,有指正――“缺乏情味,有一个字音读错了”,有赞美――“读得多好啊!”余老师朗读指导“情”在词句的“节奏”中,“情”在词句的“反复”里,“情”在词句的“停顿”上。这样的诵读,把词句的音韵、旋律以及词人复杂微妙的心理等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顺乎文势,因声求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进而品出了苏轼词的“真味”。

余老师还指出了目前朗读指导课上常见的几种形式主义弊端。一是初中学生朗读中常会出现一味激昂慷慨的固定腔调,忽视深刻理解、漠视情感体验而导致的“声”“情”脱节的恶果,老师缺乏重视。二是一节课内机械设定朗读的时间标准,认为读得多,就是好课。其实没有正确指导工作的朗读,往往会让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因而,教师要转变观念,认识朗读的重要性,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反思。

第一,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余老师的课,特别重视范读,效果显著。其实,教师朗读指导最好方式之一就是在课堂上经常范读,这样学生既当听众,又当评委,可以有效促进老师朗读水平的提升

第二,针对不同体裁,选择朗读方法。

在多媒体教学普及的现状下,配乐配图配视频朗读一直很受欢迎。如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要读出人物的个性,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先播放电视连续集《水浒传》的主题歌,当学生听到“路见不平一声吼,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歌词时,情绪很快地被调动起来。接着播放电视剧中相关情节的剪辑,通过这一直观形象的辅助手段,学生就容易做到角色定位,朗读时就能把握鲁智深直爽豪迈、疾恶如愁的情态。

第三,建立科学的朗读评价标准。

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赏识评价,要有针对性。明确地指出好在什么地方,针对性强,一方面鼓励读的孩子以后会做的更好,另一方面告诉了其他同学该怎样读课文。(2)诱导评价,力争形象化。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3)引导评价,要有丰富性。做要兼顾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指导作用。(4)主体评价,力争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学生外,还可以是学生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亦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交流的空间里,既能表现自我,又能够与同伴们共进,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课外朗读也可让家长参与评价。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朗读是酿出“语文味”的最佳方法。正确而巧妙的朗读指导恰如点石成金之笔,将让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十足。

上一篇:佳作似天成 妙手需积淀 下一篇:让展评学习法的问题设计更具展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