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感悟生活

时间:2022-09-28 01:00:24

在语文教学中感悟生活

幸福是心灵的悸动,是一种感悟。语文教学的魅力何在?它蕴涵在悠远的阅读中,流淌在美妙的文字里,氤氲在学生们渴求的眼神中,闪烁在师生心灵撞击的一瞬间。语文即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语言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发展,而文学是对生活的集中反映,虽高于生活却源于生活,所以生活才是学习语文的好老师。注重学生心灵的浸润,唤醒学生心灵的感动,这正是语文的特性所在。让课堂成为作者(文本)、教师、学生心灵交融的情感场,这样的课不仅是一节有效的语文课,而且是一节有魅力的语文课。

调动情感体验,发展意象思维,意会悲欢离合,状写人生百态。文学是生活的集中化、概括化与典型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又是认识感情生活的老师。学习文学的基本内容就是阅读和写作。阅读实际就是了解和感受生活,写作就是反映和创造生活。

一、通过诗歌阅读,感悟生活

诗歌是育人心智的。有人曾把诗歌与其他文学形式作比较,认为其他文体好比把粮食加工成了食物,而诗歌则是把粮食酿成了美酒。因而,品读诗歌就需要像品美酒一样,用心去品味。在朗诵赏析诗歌的过程中,你会对生活有着更深的渗透,尤其是一些哲理诗,就像那陈年佳酿,只有善于品味的人,才能品出生活的独特味道,获得思想的启迪。

诗歌蕴蓄着情志。诗人写哲理诗,往往匠心独运,饱蘸感情,用形象说理,寓哲理于文字的流淌之中。诗是语言艺术中高雅的精品,诗的高雅体现在其深邃的内涵之中。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从表面看,诗人是在写景,内容着重是写“方塘”与“水”,似乎写得有点文不对题。其实不然,诗人是用景物来作比喻,寓哲理于景物的形象之中。“方塘”本意是池塘,但在这里诗人用它来比喻人的心,因为“心之官则思”,就是说人是靠心来思想的。池塘里流动着的活水,清澈见底,如同明镜一般映照着天光云影。与先前一句对照,第二句比喻人的思想明白了,情理通达了,就会与客观事物相一致。问方塘里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见底呢?回答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进来。这是一首颇有价值的人生哲理诗。诗中所描绘的情境,同一个人在生活学习中对一难点豁然开朗,进而提高认识时很有类似之处。语文课上,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诗歌,学生很快会明白:人的学习要有所长进,要弄清各种问题,达到如同明镜洞照万物的境地,就要有奔流不息的源头活水,这样知识不但不会枯竭,而且会越来越丰富。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发人深思,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二、精读经典作品,感悟生活

不难发现,大凡优秀的作品,总是强烈地渗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以真情实感打动人。因此,在教学时,笔者着重以课文中具有“真情”之美的部分对学生进行启发。如《背影》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和学生一起着重理解和品味那些充满真情的语句,如文中四次提到“我”流泪。这些眼泪中包含了对父亲的理解,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等。这些语句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学生读来,眼中也会闪现出晶莹的泪花。后来,有很多学生在周记中都写出了真情流露的好文章。笔者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身边的细微小事,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如此学生便由“怕写”逐渐变为“敢写”、“想写”。

在学生敢于说真话以后,笔者通过实例使他们认识到仅仅停留在“写真情”的层面会导致文章写作肤浅化。笔者提示学生,其实文章的尝试来源于睿智的眼睛观察的广度和心灵感悟的尝试。笔者曾经通过《海燕》一诗的教学,启发学生领悟象征手法所体现的美感。在这里作者将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应注重让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挖掘事物内在的联系,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三、关注生活本色,走进生活

在常规作文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慨:作文教学难。通过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感到“没有写头”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第一,对常见的人和事情视而不见,头脑中不留痕迹,写作就没有材料;第二,不细心体验,就缺少感动和感受;第三,不认真思考,就不会有顿悟和发现。有鉴于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和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思考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

生活是知识的积累,是表层的现象,是潜意识的存在。在生活中学生已有了丰富的表层,如何将其转化为内在的、有意识的行为呢?这就要我们引领学生走向更高的境界,感悟生活,悟出生活的真谛,悟出语文来自生活的真正内涵,把语文真正融于生活中,让语文提升境界。老师可通过许多途径来实现目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写日记。日记是学生每天对生活的感悟,是生活的折射,学生对此乐此不彼。

我的家庭就像是那千变万化、婀娜多姿的大海,时常会波光粼粼,金光闪耀,又时常会迎来暴风雨。

雨过车轮一圈圈,背上琴弦一声声,青春年华一滴滴。我听见了生命深处一个静静的声音,开裂在小提琴与我的心里,被青春雕成一串晶莹剔透的箴言!

因为个性,有了对春夏秋冬的不同的爱;因为个性,才有对热闹、冷静的不同追求;因为个性,才有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大千世界;因此我们能自豪地说:我们拥有个性。

…… ……

在日记中,笔者看到了学生个性的飞扬,在日记中笔者感受到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心灵,在日记中笔者知道了我的欠缺点。通过日记,笔者和学生走得更近了,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抒写,在不经意之间我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在这心灵的呼唤声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搏动。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通过书信的方式和他人交流。笔者还鼓励学生发表对社会的评论,向报社投稿。

语文教材,大多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凝聚,沉淀着岁月流动的古老文明与现代智慧,蕴涵着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这些作品远离了政治的直接说教与理性分析的说理怪圈,直接将人生大爱流泻于或激情或质朴,或浪漫或沉郁的文字,以一种感人肺腑之美涤荡着学生的灵魂,并为他们的精神领域注入了有益于成长的丰美之汁。情感只能被唤醒,无法被灌输;心灵只能靠浸润,无法被强迫。

语文教学活动就是借用这些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灵的浸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涵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让学生在这个视野开放、文化多样的社会里仍能守望着精神良知的家园,让语文植根于肥沃的土壤之中,让语文之花开得更加灿烂、辉煌。

上一篇:让展评学习法的问题设计更具展评价值 下一篇:引领学生在阅读中亲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