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12 01:52:44

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有效教学,从字面上看显然是侧重于教学的效率,具体而言,就是指通过教师在特定时期内所进行的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其学习能力。

而这种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除了对学生的语文成绩产生影响,也会对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思想道德产生一定的影响。

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通过采取多种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对一些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通过开展情境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条件和相关计划进程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学生对于知识是被动地接受的而不是主动地学习,因而不能长期发展。随着课改的实施,合作探究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保证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得到推广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采用这一方法,教师可以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设置与学生的现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水平相结合,从而实现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相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应该注意的是,在创设情境时,应根据不同学习层次的对象进行具体分析。具体来说,对七、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使所创设的情境更加直观形象,而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则要侧重于使所创设的情境更适合于探究合作。而创设这些情境的基础就在于,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

举例来说,在对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进行欣赏与学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前对这篇名著节选进行认真阅读,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和想象并对文章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将节选进行适当改编以便于表演者进行演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时可适当地添加对话和独白以及合适的场景。

表演的重点在于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达文章的思想,使观赏表演的同学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下了解文章大意和主旨。而结束表演后,师生还可共同探讨,从而在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同时,为下一次情境的创设积累经验。

二、通过探究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课时的限制,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往往下意识地缩短提问的时间。这会减少学生的探索实践和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时间久了,学生便懒得思考,自然会对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产生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并锻炼其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设置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探究。

比如,在学习寓言《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大臣和其他人都说自己看见了?怎样看待孩子的言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课本,并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思考后找到问题的答案。待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后,师生可一起进行评价和补充。这样,学生可以在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学习了课文的内容并把握了中心思想。由于这种方式会使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其教学效果比起传统教学更胜一筹。

三、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除了上述两点,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学习和思考探究,从而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习效果的提高。具体而言,就是指教师应该在关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同时,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使其形成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木兰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描绘的场景进行想象,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学习中把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同时,对情节展开共同研究和讨论,并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其思维和想象得到尽情的发挥。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精彩并产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教师应贯彻课改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其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实现师生的充分交流,并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课中的“猜想与假设” 下一篇:动词短语“新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