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大学生英语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12 01:42:31

对中国大学生英语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摘 要]外语教育的目标是满足社会需求。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和写的能力,协调过级考试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探索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并重的教学途径。过级考试重知识轻能力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交际能力的培养。培养交际能力和重视语言知识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以牺牲语言知识教学为代价培养交际能力,结果将是交际能力因缺乏语言知识基础的有力支持而难以提高。课堂上语言知识的讲解操练和真实的英语交际活动相得益彰,学习与习得并行,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同步提高。

[关键词]英语教学 社会需求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13-02

外语教育的目标是满足社会需求。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外语需求是外语使用者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和社会机制所认为外语学习中有必要或者说是最好应该掌握的内容,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国目前英语教学也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由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与多变性,英语教学始终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英语的应用需求。

尽管如此,回顾国内英语教学方面的需求分析报告, 笔者发现关于英语社会需求的研究很少。傅正教授和庞继贤教授等人在浙江省曾做过一项研究,他们详细分析了省内大学本科生需要怎样的英语能力及雇主对人才的要求。这项研究也分析并预测了社会需求将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影响。夏纪梅(2003) 曾在雇主中展开过一项调查, 结果显示68.8%的雇主更注重大学生的英语能力,69.5%的雇主认为现阶段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对大三、大四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王斌华列举出了学生对于英语语言能力在今后工作中重要性的态度:听说62%、阅读38%、写作7%以及翻译10%。闫丽等(2006)卜素(2009)则分别从毕业生使用英语情况和用人单位对英语能力要求的角度对社会需求做了相应的调查研究,并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文将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对英语社会需求进行调查、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社会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了147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30份,共涉及130家单位,其中包括:a.机关事业单位27个(20.8%);b.高校或科研院所7所(5.4%);c. 国有企业31家(23.8%);d. 三资企业9家(6.9%);e. 私营企业42家(32.3%);f. 其他14家(10.8%)。

(二) 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问卷由课题组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自行设计,所有题目都采用单项或多项选择的形式进行回答。就内容而言,问卷共18题,可归纳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的名称、性质、规模等;第二部分“单位在招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语的具体要求”,包括对证书等级的要求,有关“听说读写译”具体能力掌握程度的要求等;第三部分主要调查“目前高校毕业生所欠缺的能力”,调查以电子邮件或当场作答的形式在用人单位中进行。

(三)数据分析

问卷回收后,课题组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用人单位对英语的总体要求

调查数据表明,在所调查的单位中,42.3%的单位在日常经营和管理活动中,会经常涉及英语,40.8%的单位会偶尔涉及;在对员工的整体外语掌握情况的要求上,36.9%的单位要求多数员工必须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而只需少数员工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的单位占53.8%。正因为英语在单位中的大规模使用,使得英语成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的重要依据。

2.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英语能力的具体要求

(1)总体情况:根据调查对象对听、说、读、写、译五项重要性的选择比例,按照最重要到最不重要进行排序,得到的排序是:阅读、口语、听力、翻译、写作。

表1

*a. 机关事业单位 b. 高校或科研院所 c. 国有企业 d. 三资企业 e. 私营企业 f. 其他

(2)对高校毕业生应具有的英语知识的要求

数据表明用人单位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专业英语的应用。在所给的语法知识(准确地表达交际内容)、较大的词汇量(流利地表达交际内容)、单位的主业务知识(能用英语和外国同行就主要业务进行交流)、世界主要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能用英语和外国人进行随意的闲谈)四个选项中,78.5%的单位选择了单位的主业务知识。而较大的词汇量不论对与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流利的口语表达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50.8% 的单位选择了这一项。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单位所要求员工运用英语完成的工作任务有关。在所调查的单位中,66.8%的单位需要自己的员工用英语阅读专业资料,而需要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达到了62.3%。

3.高校毕业生所缺乏的能力

(1)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看法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很多单位(63.1%)在招聘人才时会优先考虑拥有大学外语四六级证书的人,但是他们认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结果只能部分反映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40%)或者为遴选所需人才提供了必要的参考(44.6%),甚至有的单位认为四六级结果没有针对性,是不能反映毕业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的。

(2)高校毕业生所缺乏的外语能力

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外语能力并不满意,65.2%的单位认为高校毕业生外语能力一般,而66.2%的单位认为要想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有的高校外语教学存在较大改进空间。用人单位最不满意的是口头表达能力(60.8%),其次为与职业相关的阅读和写作能力(52.6%)。尽管如此,很多单位在员工上岗培训中并不包含外语技能的培训(70.8%),由此可见在实际的工作中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是依靠大学所学习的英语知识的。而在已有的上岗培训中如果包含了外语培训,也是因为所招聘的毕业生专业领域外语水平不够。

二、调查结果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本次需求调查的数据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大学英语教学有以下几个建议。

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和写的能力,协调过级考试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探索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并重的教学途径。目前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过级考试重知识轻能力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以应试教学为由,淡化甚至取消过级考试的呼声渐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培养交际能力和重视语言知识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以牺牲语言知识教学为代价培养交际能力,结果将是交际能力因缺乏语言知识基础的有力支持而难以提高;而加大语言知识教学的力度并不意味着英语教学要回到“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在知识教学中寻找最佳交际机会,巩固已有知识,尝试运用新知。这样,课堂上语言知识的讲解操练和真实的英语交际活动就能相得益彰,学习与习得并行,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同步提高。

在提高阶段根据各学科特点加强对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持续性的英语教育。学校应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把专业英语放在和基础英语同等重要的位置。针对专业能力强而英语不强的教师和英语教师英语强却不懂专业知识的困境,学校应该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跨学科合作,跨学科学习,以保证专业英语课能够成功有效的开设,使得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得到切实的加强。

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评估系统,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评价,打破原来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考评的办法,建立分散考评的体系,充分体现学生的英语特长,确保与招聘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重塑社会企业对“证书”的信心。

[ 参 考 文 献 ]

[1] 卜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英语能力需求的实证研究 [J].科技信息,2009,(3).

[2] 傅政,庞继贤,周星. 中国入世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分析及需求预 [J].外语界,2001,(5).

[3] 夏纪梅,孔宪. 外语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初探[ J ]. 外语界, 1999 ,(1).

[4] 闫莉等. 理工科硕士毕业生英语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兼谈高等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公共英语的教学要求[J].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2).

上一篇:协同式创新物理实验平台的构建 下一篇:地方工科院校土木工程(道桥)专业实践教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