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批判性思维培养与主动性知识建构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时间:2022-06-13 05:33:08

浅谈批判性思维培养与主动性知识建构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摘 要]在当前的新经济时代下,高等教育要突出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以及主动性知识建构的能力培养,以此作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手段。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建构主义 高等教育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41-02

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新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的后坐力,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还很不适应,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还比较薄弱。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本文认为,教育学生学会有意识地批判性探究思考和主动性知识建构,应该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

一、质疑权威,培养批判性思维

大学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的思维能力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分若干阶段,其高级阶段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有两大特征:首先,批判性思维是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意见不是批判性思维;第二,批判性思维是用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新解释、作出新判断。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完整人格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

不容乐观的实际情况是,我国对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停滞不前。在2010年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总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要去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那就不行,对于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也是不利的。

因此,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怀疑,勇于提出疑问,要有批判性思维,这是创新思维最主要、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前提性和关键性的创新原则。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首先要怀疑,才能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够产生新观念。

香港中文大学曾以中国大学本科生为对象,研究倾向特性要素对批判性思维表现的影响作用,发现:认知需求、开放性、关注真理与批判性思维表现正相关,而上述特性要素都与质疑态度密切相关。其中,关注真理的倾向特性能独特解释批判性思维表现的另外变异。也就是说:关注真理或追求真理能显著预测中国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现。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批判性思维表现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这一实证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联因素和影响因素。同时也表明: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学习成绩更多地被认为与勤奋和努力有关,而批判性思维更多反映出一种素质能力,反映在认知能力和发现问题及探究问题能力的背后所包含的创造力和建设能力。因此,高等教育的重点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抛弃机械性学习,学会主动性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本分。然而,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记忆成为知识的储存箱,被知识所支配,往往表现为应试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反思、质疑和创新意识较弱,知识创造和综合应用能力欠缺。这种现象与我国长期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在我国长期的教育观念中,知识往往被认为是灌输的,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传授知识是其主要任务和目的,学生则是教育活动的客体,是知识的接受者。

但是,学习不是简单地将所读到和所听到的东西原样反射到大脑中,而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是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新概念的过程,是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

培养学生具有建构主义学习意识,才可能传承和创新知识。传承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拓展性学习,即对现有知识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创新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探索性学习,即探索以前未曾存在或出现的知识。拓展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既相对区分,又相互作用和促进。没有拓展性学习的积累,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探索性学习。如果丧失主动性学习的热情,缺乏建构主义学习的意识,在如今社会浮躁之风、功利主义不断侵蚀大学教育的环境中,将会使很多学生难以坚守学习的本分,也很难胸怀传承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勇气与使命。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大学生忙于报考各种名目繁多的资格证书,参加各种相应的培训班;或者忙于组织和参加各种看似热闹的社团活动,俨然像个社会活动大家;一些研究生除了上课就是忙于在外面找实习工作,而在寝室或图书馆难见其踪影。其实,在这些学生的内心深处并没有坚定而明确的努力方向或目标,对未来充满迷茫或焦虑。

因而,这再次印证了高等教育的重点绝不是向学生机械地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学会建构知识。首先,高等教育要用心营造建构知识的良好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其次,高等教育要特别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望。再次,高等教育要突出合作学习的主要策略,通过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各种信息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总之,主动性的知识建构最终强调的是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闪光点,同时与批判性思维培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通过有效融合批判性思维培养与主动性知识建构,作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手段

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批判性思维培养和主动性知识建构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有效融合批判性思维培养与主动性知识建构,可作为当代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手段。

事实上,主动性学习与批判性思维都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苏格拉底鼓励和倡导通过主动性提问进行反思性思考和学习。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被动性学习或灌输式教育,不可能产生批判性思维。同样地,不能有意识地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学生也无法进行有效的主动性知识建构。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与批判性思维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应该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战略加以提倡和宣传。

有效融合批判性思维培养与主动性知识建构,实际上就是“学”与“思”的相互交替与促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事实上,两千多年前孔子对“学”与“思”关系的经典诠释,已经道出了“学”与“思”不断相互交替的真谛,只有做到“学”与“思”的融会贯通,人类社会才得以实现知识的不断传承和创造。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八条,即: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要结合,博与专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往往不能有效贯彻这些教学原则,或者经常顾此失彼。不难发现,贯彻这八条原则的核心所在实际上就是批判性思维培养与主动性知识建构的有效融合。抓住这个核心,我们便不难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所描述的“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以及教育学家Siegel所指出的“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示范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示范和培养学生批判性探究思考与主动性知识建构,是高校教师不可推卸的角色责任,也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环节,不仅需要教师的智慧、勇气、诚信、毅力,而且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引导和氛围的营造。

[ 参 考 文 献 ]

[1] 卢希悦.思维的革命:走进创新思维的自由王国[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 罗明东.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3] 王健.王者的智慧[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4] 周川.高等教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下一篇: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