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能、会、可以”等能愿动词在维语中的翻译

时间:2022-09-12 01:38:49

浅谈“能、会、可以”等能愿动词在维语中的翻译

摘 要:语言不仅能表达命题式的思维,还能表达讲话人的观点、感情、态度。情态就是用来表达讲话人态度的一个范畴。现代汉语中的能愿动词是汉语情态范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能愿动词的定义、分类、名称及功能等方面的概述,在了解汉语能愿动词的基础上,从汉语能愿动词的词汇和语法方面详细的阐述了汉语能愿动词在维语中的翻译。

关键词:能愿动词;维语;翻译

1.能、会、可以等能愿动词的概述

1.1 关于能愿动词的定义

汉语的能愿动词(也称助动词)是一个封闭的类,数目有限,但意义繁杂,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主观意愿和可能等意义。但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学生还是没有很好的将汉语的能愿动词在维语中翻译好。这就有必要对汉语能愿动词在维语中的翻译作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维吾尔语情态词是其独有的特殊词类。虽然它与汉语能愿动词在语法意义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性质上却完全不同。能愿动词是指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用以表达可能、意愿、必要的动词,又被称为情态动词或助动词。

注意:情态动词是普通语言学中对世界各地语言中这一类动词的总的称呼;也可以特指某一语言中的情态动词。能愿动词则是汉语中的情态动词的特别称呼。本文将浅谈能、会、可以等能愿动词在维语中的翻译。

1.2 关于能愿动词的名称

关于汉语中“能愿动词”这一名称,语言学界争议颇多。本文使用常用的“能愿动词”这一名称,能愿动词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表示说话人情态和语气,不能单独的作谓语,要和其他的动词构成谓语,并研究其在维语中的翻译。

1.3 能愿动词的分类

1.3.1分类标准

汤廷池老师曾对这一问题有如下论述:“如果把国语助动词的语法特征限制得太宽,那么助动词与一般动词的界限就不容易辨别。反之,如果把助动词的语法特征限制得太严,那么国语的助动词就所剩无几。”无论形式标准如何改变,一些一般不会有异议的典型能愿动词包括:能,会,肯,可以等能愿动词的划分,包括动词和副词的划界、能愿动词和一般动词的划界。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研究中,能愿动词的划分主要以形式标准来划界,但由于选取的形式标准不同,情态动词的外延也有大有小。

1.3.2 词类划分

一般都认为能愿动词属于动词。但也有语法学家有不同意见。吕叔湘早期曾把能愿动词看作副词。有的学者认为能愿动词在句子中充当了动词、副词等。

1.3.3 能愿动词在动词系统中的位置

能愿动词是谓宾动词,不是直属于动词的分类。动词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两大类,非自主又包括变化动词和属性动词。而能愿动词的许多特点蕴括在属性动词中,所以能愿动词是属性的次类。

汉语的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可能、必要等意义的动词。例如:

表示可能:能 会 可能 可以

表示必要:应 应该 得(dei)当

汉语能愿动词不能直接带体词性宾语,但可以加上谓词性词语形成述宾结构。汉语能愿动词在句子中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但不能重叠,不能带动态助词,但有些汉语能愿动词可以用在,例如“不得不”和“会不会”的格式中。

1.4 能愿动词的功能

对汉语能愿动词功能的认识与其归类直接相关。有的学者认为汉语能愿动词是助动词,属于实词。在汉语中,可以将它们划为助动词或能愿动词。从语法功能来看,划为助动词;从词汇意义上来看,划为能愿动词。但是,助动词不可能都来表示能愿等意义,换种说法就是,能愿动词也课看作是动词的分支。

(1)表肯定:必然、肯定、一定、准、得、

①你敢进来,算你有胆子!

(2)表推断:会、应该、应、该、当

①要下雨了。

(3)表猜测:可能、能、

①他可能还在宿舍。

2.“能,会,可以”等能愿动词在维语中的翻译

汉语能愿动词在维语中的翻译,主要是汉语能愿动词“能、会、可以”在维语句子中的翻译。在翻译中,维语中也有与之对应的一些相关词和词根。

2.1 能愿动词在维语中的对应关系

(1)时间到了,他们应该来了。(状语)

(2)老师,我们都想参加可以吗?(谓语)

汉语“能、应该”等能愿动词在维语句子中的对应关系,有时候做维语句子中的状语,有时可做维语句子中的谓语。

2.2 词汇手段

(1)汉语中“需要、应该”等词表应该,常用维吾尔语中的特殊形容词、来翻译。例如:

① 是啊,就应当这样做。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汉语能愿动词中的“应该,需要”等词,在维语句子翻译中,有时候可以用二词互换。在特定的句子中表示“应该,当”的意思的时候,可以互换;但在表示“需要”的时候就得用了。

(2)汉语中“必须、须、必要、得(dei)”等词表示必要,一般用等词来翻译。例如:

①你这样做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①在汉语中运用了“必要”能愿动词,在维语中运用到了一词来翻译。根据能愿动词中的“必须、必要、得”所表达的意思和程度不同,在维语句子翻译中,所运用的词组也不同。

(3)汉语中 “愿意、愿、肯”等词表示意愿,由于这些词在维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所以翻译也不同。例如:

①他肯虚心接受意见。

在维语中翻译时,愿意可用“”,在维语中表“愿意”的意思,翻译为汉语也为“愿意”的意思。但是“肯”一词,我们可以在例①中看到,没有用特定的词来表示,只是在句子中表达了主语的意愿。

(4)汉语中“可能、能、可”表示不定语气,表示讲话人的估计、揣测等意思,在翻译时可用或在动名词后缀加,在句子中作谓语,表愿望。例如:

①他可能明天早上来。

在维语句子中翻译时,表示“估计、揣测”等意思时,用来表达或用语法手段一一在动名词后缀加(可以带人称)在句中作谓语表愿望。在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到。

2.3 语法手段

(1)汉语能愿动词根据其表意上的差别,在维语中的翻译方式也不同。“要、会”等汉语能愿动词可用维语句中的动词将来时直陈式来翻译,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或事情。这里的“要、会”等表示做某事的意志。例如:

①不,我们要排涝,要保住居民点。

汉语的能愿动词在维语句子中的翻译,在表达的手段上有所不同,就如“要”同一个意思,在不同语言(维语与汉语中的翻译)的句子中,翻译方式就有所不同。

用否定形式“不要……”相当于维语中的第二人称祈使式。多用于禁止做某事。

⑤不要随地吐痰。

在这里,表否定意愿的时候,要用维语的第二人称祈使式,多用于禁止和劝阻。在翻译中运用否定即可。

(2)能愿动词“要、能、会”一般用维语现在将来时形动词的肯定或否定形式后,结合系动词《》表示对某事做出决定。例如:

① 我们能说维语了。

(3)能愿动词“能、会”在维语的句子中,用能动式来翻译,这时的“能、会”表示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

1 “动词词干”表示实现行为动作的能力或可能性,有人称、数、时、否定、疑问等变化。例如:

①她未能给我写信。

汉语能愿动词“能、可、会”在维语的句子中,得用能动式来翻译,这时的“能、可、会”表示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在维语中运用“动词词干”表示实现行为动作的能力或可能性。

2 维语译作带 “”的副动词与助动词连用”,表某种可能性,或情理上许可。

3 能愿动词“要、能、会”一般用维语中的判断系动词与条件式动词连用来翻译,表假设以及动作实现的强烈愿望。

例如:

① 今天能下场雨该多好啊!

例①”我们在例句中可以看到,汉语能愿动词表示“要是”一词,在维语中是怎样翻译的。

4 能愿动词不止一个义项, 并且他们之间不仅表义有不同,使用方法也各有限制。例如:

① 他不要和我们一起去。

能愿动词 “要、想、愿意”表示个人主观上的意志;表示否定时,用“不愿意、不想”等,不说“不要”。只有在表示对他人的限制、劝阻时, 会用不要。如:

由此看来, 是因为能愿动词中的 “能力”与 “意愿”有强弱级的程度差异,否定直接又有密切的关系。

(4)能愿动词在维语中的翻译,运用到维语的情态动词

在本文中我将分析能愿动词在维语句中翻译时,用到部分维语情态动词。维语情态词是其独有的特殊词类。虽其与汉语能愿动词在语法意义上有相似的地方,但是词义上却完全不同。维吾尔语情态词主要表示内容同现实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肯定、估计、相信、希望等。

例如:

(相信)

汉语能愿动词多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前面,表可能、必要、愿望等意思。例如:

她能够完成任务。(可能). ①

从例①中我们可以看出,维吾尔语情态词在语法意义上与汉语能愿动词有相似之处,本质不尽相同。情态词的语法系统较为复杂。维吾尔语情态词多与汉语能愿动词有对应关系,即词汇意义相对应。一部分情态词意义较为单纯,可与汉语能愿动词完全对应。

(1)维吾尔语的情态词具有多种意义,可与汉语能愿动词“可以”和“能”对应。

① 表示事物具备某种条件。在汉语中可用“可以”对应,也可用“能”来翻译。

棉花可以/能用来织布。

②表示被允许。在汉语中用“可以”来翻译。其否定形式,在汉语中用“不可以”或“不能”来表达。

结语:

汉语能愿动词和维语能愿动词有其不同的语言特点,在翻译时不能硬套原文。汉语的能愿动词和维语的能愿动词在互译时具有语法特点和词汇特点。汉语能愿动词在维语句子中翻译有的用词汇手段对应;有的要用能动式来翻译,有的要借用助动词等语法手段翻译,有的要借助维吾尔语的情态动词来翻译,才能准确、明晰地表明说话人对言语内容所持的态度,让学生更清楚牢固的掌握语言的翻译知识,使感兴趣的学者对文化的研究更加透彻。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高士杰、易坤秀.《维吾尔语语法》[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2

[2] 程适良.《现代维语语法》[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9

[3] 刘氓.《共时对比语法》[M].1991.

[4] 《语言教学与研究》[J].北京:1986.

[5]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J].乌鲁木齐:1981.

上一篇: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的研究与... 下一篇:挖掘育人内涵 创新资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