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中的合作探究学习

时间:2022-09-12 12:24:34

语文课中的合作探究学习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要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合作、自主的机会。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在科学分组的同时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科学分组,成立合作探究的组织

在课堂上,我们设置学习小组,每组最好4―6人,这样有利于安排合作探究,也就是由前后排座位组成即可。在小组成员的搭配上,最好是分别包含优等生、中等生、学习困难生等程度各异的学生。每组要选一名语文成绩好、性格开朗、有一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最好是每组都有一个特色组名,能代表本组的精神风貌,以此来引发小组的集体智慧。

由于学习小组在建组时,成员的构成就基本相同,所以组与组基本上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利于开展竞争。这样,教师对每次学习小组的活动效果等进行评分、对比。每次评选出优秀组、达标组和未达标组,以此唤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等。

二、营造氛围,激发合作探究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如果用心观察,不难发现,可能有近30%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他们往往遇到难题就退却了,这是为什么呢?研究结果表明,他们往往或者缺乏思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其必要。

首先,在设计教案时,我们教师就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在教学课文时,要先考虑到学生对这篇课文是否有兴趣?是否有学习的欲望?学生们有可能会提问哪些问题?因此,在设计教案时,要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老师要尽可能多地想象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的新想法。

其次,要从学生的习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地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合作性,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合作精神。

三、激励竞争,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励学生学会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地评比“最佳小组”,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者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的形式,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长期训练,学生的学习目光必然会投向整体、投向长远,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眼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独立思考,有效合作保证探究

思考,本就应是独立进行的。只有保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才能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是问题的表象,而是问题的实质。学生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创造性地获取更多的知识,所以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进行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既抓住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又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达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优化。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教师所采取的任何一种方式都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和语言的交际性。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更好地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使每一位学生乐于学习,快乐学习!

上一篇:课程规划:引领学校办学水平提升 下一篇:随文练笔联结 阅读与习作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