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利用珍稀遗传资源创建宁乡花猪特色产业

时间:2022-09-12 09:53:56

【摘要】(二)开发了一个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光有好的种质资源还远远不够,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由此,公司创建了“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养殖场户+品牌专卖+超市专柜”...

保护和利用珍稀遗传资源创建宁乡花猪特色产业

一、基本情况

湖南省流沙河花猪生态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2003年,公司肩负保护和开发宁乡花猪(畜牧学名宁乡猪,又名流沙河花猪)的重任,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事宁乡花猪品种资源保护及综合开发。公司注册资本3141.68万元,旗下“流沙河”注册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下属湖南宁乡猪资源场为国家级宁乡猪保种场、全国生猪标准化示范场。2014年,公司被列入湖南省上市后淦笠得录。2015年,公司的“企业技术中心”被省发改委认定为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公司在宁乡花猪保种、繁育、基地建设等方面拥有深厚的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2015年,公司共计实现销售收入1.62亿元。

二、取得的成效

(一)拯救了一个濒危物种

素有全国“四大名猪”之称的宁乡花猪,因其耐粗抗逆、适应性广、早熟易肥、蓄脂力强、屠宰率高、肉质细嫩和味道鲜美等特点,曾作为我国优良地方猪种的典型代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向世界推介。然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国外瘦肉型猪种的引进和普及推广,宁乡花猪也和其他地方畜禽一样,被沦为濒危物种。进而,通过龙头企业对资源保护及特色产业创建与发展,有效地拯救了宁乡花猪这一珍贵物种资源。

(二)开发了一个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光有好的种质资源还远远不够,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由此,公司创建了“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养殖场户+品牌专卖+超市专柜”的产业链条和经营模式,形成了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养殖产业。

(三)树立了一个知名品牌

近十多年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长沙晚报”、“潇湘晨报”等省市多家媒体进行了重点报道;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每日农经”、“致富经”、“科技苑”、“聚焦三农”、“农广天地”等栏目相继制作了诸多专题节目;台湾三立电视台也专程来流沙河,通过实地考察,以宁乡猪为题材制作节目向宝岛推介。通过多渠道的宣传和建设,宁乡花猪特色产业树立了知名品牌,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四)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就企业而言,追求的是利润;就政府而言,期望的是社会经济发展。而据调查统计,在瘦肉型猪正常效益年景下,以加盟养殖的方式生产宁乡花猪相比瘦肉型猪,头平养殖效益高出84元,公司宁乡花猪的加工效益头平达193.23元。按公司产业现有规模,年产值近2亿元、年利税1000多万元,年利润2000多万元、养殖场户户平收入5万多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融合模式

按照“平等、互利、双赢”的原则,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场户”的发展模式,采取“五统一(猪种、饲料、技术、防疫、收购)”和“放心价(保底价+上浮价)”的管理经营模式,吸纳周边农户养殖宁乡花猪,而且通过实施保底收购和加工效益双重分配机制,实现农民规避市场风险,推动农民增收致富,解决规模养殖带来的环境压力,保证宁乡花猪产量,实现利益双赢。同时,实施“门店专卖、超市专柜、酒店专供、礼品团购”的营销模式,以及“开班授课、现场指导、信息化服务”的养殖推广模式,打造了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构建了农户与公司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研发生产深加工制品,完善了宁乡花猪全产业链,提升了宁乡花猪深加工产品线。

四、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产生规模效应

公司在自身年出栏6万头基础上,建立了适应农村发展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场户”模式,采取五统一管理模式和利益纽带机制,农户以栏舍设备和劳动力等基本条件融入公司产业链,通过加盟养殖或委托饲养实现合作生产,为农户走向市场搭建起桥梁,大大提升了传统农业、传统农民的专业化程度,促进了宁乡花猪专业化饲养,不仅带动了一方农民致富,同时也实现了企业的社会经济价值。

(二)品牌化经营+新产品研发,提升附加值

公司走品牌化路线,以“风味、放心、健康”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出发点,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建立“福利屠宰+冷温分割+冷链物流”的加工贮运体系,打造高端生态第一品牌和中国地方猪“第一股”,“流沙河”商标先后荣获湖南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研发生产的热鲜、冷鲜、冷冻、腌腊等系列产品和软包装类、罐装类、肉干类、礼盒类等系列产品,拉长了特色产业链条,完善了宁乡猪全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三)以宁乡花猪产业实施本土资源精准扶贫

宁乡花猪原产地,正是贫困村组所在地的流沙河镇草冲一带,秉持和实施了“政府引导支持+贫困农户自愿申请+龙头企业保底收购+职能部门公共服务+养殖风险化解为零”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在政府牵引、企业拉动、农户紧跟、公共服务的远行机制下,成功完成了两个批次的扶贫任务,户平增收2万多元,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产生了显著的扶贫效益。

上一篇:数据素养将和英语能力一样重要 下一篇:文学的真诚与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