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背景下浙江产业集群转型思考

时间:2022-09-11 11:12:15

【前言】循环经济背景下浙江产业集群转型思考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资源小省浙江在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创造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四奇迹的同时。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为主的产业集群也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产业集群粗放的成长方式表现出对水、电、煤、油等基础性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同质的需求以及同质的产出和排放使得...

循环经济背景下浙江产业集群转型思考

摘要:产业集群对浙江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造成很多生态问题。本文通过产业集群和工业生态园的比较分析以及浙江产业集群转型的优势分析,认为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生态工业区是产业集群转型实现对环境零排放或零污染的一种值得推崇的途径,并对浙江产业集群转型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 循环经济 转型

循环经济理论(Cireular Economy)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以“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为主的物质流动经济模式。产业集群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造成很多生态问题,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考虑产业集群向生态工业区转型,是使其实现对环境零污染或零排放的一种值得推崇的途径。

一、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浙江抓住发展机遇,通过抢先一步的制度创新,发挥中小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成为独特的浙江块状经济模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2003年,浙江全省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9个,工业总产值合计1万亿元。约占全省制造业总量的50%。由此可见。浙江产业集群已占据了浙江经济的半壁江山。

资源小省浙江在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创造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四奇迹的同时。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为主的产业集群也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产业集群粗放的成长方式表现出对水、电、煤、油等基础性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同质的需求以及同质的产出和排放使得物质和能量未能实现充分循环利用,废弃物未经清洁处理便排向自然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企业的大量积聚加速了生态问题严重性。

有着“中国皮都”之称的温州平阳水头镇是全国最大的成品皮出口供应基地、亚洲最大的猪皮革生产基地,到2002年,近1200家制革企业的年产值达40多亿元,年加工猪皮革1.2亿标准张。形成当地的支柱产业,其税收占县财政的三分之一,但是水头镇制革污染在2003年被国家和省环保局分别列为“全国十大重点污染源”和“浙江省九大重点污染案件”之一。

制革业在造成水污染的同时。又是高耗能产业。根据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的《制革行业(猪轻革)清洁生产标准》三级标准估算。按照水头镇的生产规模,即便达到国内一般清洁生产水平,在资源消耗方面每年至少耗水0.744亿吨。耗电6.48亿千瓦时,耗煤45.6万吨,综合耗能64.8万吨标准煤。而实际上。水头镇的各项指标均大大超过该估算值,所以“中国皮都”这顶高帽的获得是以惨重的环境恶化为代价。

企业大量积聚使浙江产业集群面临着全面短缺危机。浙江模式的经济增长已经到了极限。宁波市象山县爵溪街号称“中国针织名城”,2003年全街道的工业总产值为65亿元,其中针织产值占到90%以上。由于针织企业集聚程度越来越高。缺水的问题也更加突出,目前全街道日夜拉水的大槽车超过100辆。不仅是水。电力也是如此。2003年,浙江遭遇了严重的“电荒”。成为全国拉闸限电范围最大、缺电最严重的省份。在浙江省城调队调查的187家企业中,由于受限电的影响。有54.5%的企业完不成2003年的出口订单任务,其中有2/3以上的企业遭到了外商的索赔。全面的短缺对浙江高消耗性的制造业模式提出严峻挑战,使得资源小省浙江的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企业信誉受到严重影响。投资环境在急剧恶化。

二、浙江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产业集群和生态工业园区两者虽然都是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积聚,但在组织结构和动力机制上有明显区别:首先,两者形成的动力机制不一样。前者主要依赖市场机制自发形成;而后者的形成需要较强的政府作为,即通过行政、财税以及法律等手段形成企业的积聚,具有强烈的计划和指令色彩。第二。两者的目标不同。前者是通过企业在空间区域上的积聚形成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的优势。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而后者想通过物质能量的循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或排放,以至实现对环境的零污染或零排放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达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目的。第三,两者内部成员的关系不同。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企业数量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动态变化,但发展成熟时趋于稳定,企业可根据自己需要来决定何时退出集群;而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之间是通过市场契约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紧密关系,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系统不可或缺的,因此退出园区的自主性大大降低。企业数量由取决于物质能量循环链的长度,在园内核心企业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基本保持不变。

产业集群和生态工业区存在着差异,因此产业集群固有优势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弥补生态工业园区的欠缺,这说明由产业集群转型而成的生态工业区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综合有序的规划引导下,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建立的生态工业园区或向生态工业区转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节约成本。现有产业集群转型而成的生态工业区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只需要运用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引导。

第二,保证市场基础。向生态工业区的转型过程不是为了循环而循环,同样要关注经济效益。产业集群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用循环经济的原则改造产业集群,是在保持产业集群存在的市场基础上,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少,乃至实现零污染或零排放。

第三,提高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固有的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激发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向生态工业区转型过程中提高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通过产业集群已有的内部网络可有效地传播市场上的技术和制度变革信息,并通过学习和创新使集群达到新的平衡点。

第四,实现规模经济。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工业生态区中,很多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同质性,生态链的上游企业在自身达到规模经济的同时,也比较容易为下游企业的生产提供丰富的资源,使之达到生产的经济规模。

浙江产业集群转型工业生态区还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浙江产业集群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灵活的运行机制,浙江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靠个人资本发展起来的,大多数是小规模、家庭作坊式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做出产品结构等方面的相应调整。因此一旦政府出台各种发展循环经济政策,这些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很快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将政策上的影响控制到最低的程度,转型过程不至于对产业本身造成很大冲击。二是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浙江每个集群都有自己的专业和地域特点,这便使得集群内企业的生产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副产品和排放物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同一性,转型后生态工业区的生态链较短,使得转型过程中的“补链”工作相对简单化。同时。同类企业地理上的集

聚为污染集中治理提供便利。降低污染防治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三、以循环经济理念改造浙江产业集群

针对浙江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高度同质性以及生态产业链比较短的特点。在转型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在企业内部实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在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连续应用综合性、预防性环境战略。在产品设计上实行源头减量,在生产工艺上实行过程减量,在原料替代上实行有毒有害物料减量,在物料循环上实行排放减量。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各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已经陆续出台,环保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引导和监督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政府可以通过绿色采购、绿色补贴等措施来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第二,通过绿色招商“补链”。浙江产业集群已经在“产业链”招商的形式中尝到了甜头。但转型后的生态工业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必须实行“生态链”招商的形式。绍兴袍江工业区合理设置进区门槛,变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重点引进无污染、环保型、生态型的工业项目,坚决拒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化工、印染类项目进区。重视“产品代谢类”、“废物代谢类”补链项目的引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三,制度创新以降低成本。产业集群转型生态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势必会给企业带来交易成本的增加,因此需要通过发展信息网络。完善服务体系和中介机构。使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动更加迅速,相互变得更加透明。从而减少企业交易成本,提高副产品利用的机会,使新企业的创业与扩展变得更加容易。减少企业失败的机会。

第四,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管理企业化、建设运营市场化。改变传统的政府单一投资模式,区内的企业可以通过集资方式投资建设、参与运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实现投资主体社会化、多元化。改变传统的事业单位运行处理设施的模式,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营观念,变单纯的“运行”为“运营”。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逐步全面推向市场,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去选择某项设施的最终建设者和运营者。达到以最少的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

第五,明确政府“第三方”功能。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转型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第三方”的功能,积极协调企业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维护诚实守信企业的利益,保持公正性。同时。政府必须起到宣传功能,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亲眼目睹循环经济的示范做法与成果,可以通过绿色巡展、展示平台等方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从更广、更深角度宣传循环经济的理念。

上一篇:押金返还制度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经验借鉴 下一篇:我国信息化建设要走中国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