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

时间:2022-09-11 09:52:29

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

“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其意思是:小时候养成的良好习惯,象天性一样牢固,习惯就会变成自然。可见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期,做为小学老师更应该重视和抓住这一重要时期。《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坏的习惯后,要改变他,就难了。我深知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平时的一言一行,经过长期熏陶才能形成。我作为班主任中的一员,既感到自豪又深知任务的艰巨。为加强班级德育工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认真按计划进行,利用班会、晨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认真贯彻《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礼仪常规》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法制、思想品德、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从入学起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抓常规训练,规范养成教育

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姿势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楚。在听的方面,要求他们注意倾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这些方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明显好转。

二、教师率先垂范,引领养成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带头做到,讲文明礼貌,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每天早上和学生一块打扫教室;教育学生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在板书时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成为一种无声的教育。

三、以表扬为主,落实养成教育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但表扬也要讲究方法,表扬要得当、适宜,学生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做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引导其他学生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转化后进生,强化养成教育

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对后进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如我班有一学生刘某,他不爱学习,上课违纪,还打架骂人,自从我接了这个班后,给予这个学生特殊的关爱,他在一次劳动中不怕脏,我就在全班进行表扬,并让同学们用放大镜给这个同学找优点,全班人人讲文明爱学习的良好氛围影响了他,他终于有了改变,科任老师还表扬了他。此外,在课堂上不要紧紧盯着优等生,应多给后进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校联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促进班级的整体发展。

五、形成良好班风,促进养成教育

在优化班级环境时,用行为规范的日常要求进行班级的环境布置,黑板报、队报角、评比栏均以行为规范为主题进行调整和编排,要求桌椅及教学用具摆放整齐,地面保持清洁,走进教室要有一种整洁美观感,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道德舆论。例如,让学生找本班学生的闪光点,老师在此基础上再启发诱导,影响后进生,来改变不规范的行为。

总之,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管理和培养。作为班主任老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我坚信,“一份耕耘,必有一份收获”。

上一篇:管其书 乐其行 下一篇: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