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战略投资者增减持对国有银行冲击及对策

时间:2022-09-11 09:18:12

境外战略投资者增减持对国有银行冲击及对策

摘要:本文探讨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增减持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产生冲击的传导机制及其对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为推进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的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上市前均积极地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本文旨在系统性的分析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并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境外战略投资者;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持股比例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50-03

文章从银行业绩、资本效应、制度建设、金融安全四个方面分析了境外战投增减持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对银行产生的冲击,该分析不仅囊括股票价格、资本外流效应、资本充足率的变化、股权结构的调整、基金回购契机、引入民间资本等因素,还包括对治理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权结构、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独立经营能力、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战略目标及其国际化进程、提升监管透明度、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信用评级等因子透彻的理论分析。

根据对传导机制的探索和对模型结果的分析,针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方式方法提出了建议。一方面,我们认为只有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建立其长期、深层次的合作机制才能避免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短期投机行为,防止国有优质资产被境外战略投资者侵吞。另一方面,我们建议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建立起完善的境外战略投资者退出机制,防止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二级市场公开大量抛售行为的再次发生。

一、研究背景及价值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自中国入世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中国经济日益为境外战略投资者所青睐。2004年为顺利推进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我国政府降低金融行业外资准入门槛并对外资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四大商业银行寻求海外战略合作伙伴。随后,瑞士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李嘉诚基金有限公司、美国银行和汇丰银行等相继以较低股价超额参股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自此,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相继打破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实现了由国有独资向国有控股的巨大转轨。此后,四家上市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H股和A股均表现良好,国内外投资者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互利共赢,良性发展。

然而,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扩张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紧随其后的欧洲债务危机,刺激了境外投资者对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低成本、高溢价的套现投机动机。为缓解自身财务危机,辅之非流通限售股的解禁,境外战略投资者开始大幅减持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仅美国银行一家,在两度增持后,过去三年间已五度减持建行股份,共套现约260亿美元,获利156亿美元。这一系列的减持对我国以及全球股市产生了巨大冲击,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并影响到我国的金融安全和宏观经济稳定性。如今,我们回过头来看当初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的政策正确与否?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境外战略投资者增减持股本对我国有何影响与冲击?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该如何应对境外战略投资者?这些命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二)文献综述

在对于引进外资的动因分析上,史东明(2007)认为利用外资是实现再造和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能对运行体制形成有效的规范,而且能注入所需资本,扭转落后的经营机制。成思危(2006)认为适当放宽外资入股比例限制利大于弊,但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为保持国家的控制力,外资入股的比例不易超过33%。史建平(2006)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必要性,认为把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作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一种途径可能是合适的,但把此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必然步骤,则需要慎重考虑。

2004年建行、中行、工行上市相继引进海外战略合作伙伴,陆磊(2005)提出了各家银行引进外资的四种模式,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主要选择存量重组型和股资转让型,(1)存量重组特点:一是资金需求并非引资机构的主要目标或出发点。二是引资机构均具有较高价值,在中外资博弈中明显具有主动性。三是合作对象实力各异,使得存量重组具有差别性。(2)股份转让特点:一是中资银行机需要资本和外资需要在中国设点试水中国金融市场。二是股东交易是此类入股的主要形式;三是外资参股但较少参与实质经营管理。

2008年底以来,境外战略投资者开始大幅减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对各银行及我国股市和金融安全产生了巨大冲击,学者纷纷回过头来看当初引进外资的政策正确与否。史建平(2006)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到底是“贱卖”了还是“贵卖”了?他认为当时国有商业银行的价值评价稍欠合理,引资谈判不够公平,而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引资价格的比较中也不难做出判断。引进外资是否是否达到预期提升银行管理水平的预期目的?吕勇斌(2009)使用财务指标法提出银行绩效在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好确实得到改善。国内银行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成本收入比四个指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资本充足率指标有所改善,并不显著。而平均总资产回报率、资产规模增长率两项指标有所下降,但这种下降并不显著。

那么境外战投减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到底有何影响?又是否会危及我国金融安全?项卫星(2010)分析了近期减持的直接影响主要有:一是对股票市场的强烈冲击;二是对中国国有商业控股银行改革的巨大影响;三是严重影响中国金融的安全和稳定。而成思危(2006)认为适当引入外资对我国金融安全影响不大,因为虚拟经济系统具有寄生性,故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在传统的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积累的大量不良贷款、道德风险和低效率,才是对我国金融稳定的最大威胁。史建平(2006)认为对引进外资的风险性要保持高度警惕,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该尽量掌握主动权。

那么对于这一系列的冲击?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项卫星(2010)认为短期内要缓解恐慌情绪,抑制抛压动机;长期而言一是建立相应的境外战略投资者退出机制;二是改革进入外资机制;三是改革IPO发行机制,实现新股发行的公平、公正。其他学者也提出了一系列长期的应对对策。史东明(2007)认为在实际引进过程中需合理定位选择“门当户对”的战略投资者,并且注意其巨大的利益驱动力,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管理,谨防国有资产流失以及恶意收购。史建平(2006)认为一是在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过程中应有大国意识;二是应从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整体框架下来思考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三是应充分重视国有商业银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戴志敏(2007)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需打破外资的超级国民待遇。可以考虑允许民间资本参股,以此形成对外资参股的竞争,以抑制其投机性和套现动机。其中允许民资参与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对以上研究现状的整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境外战略投资者增减持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境外战略投资者增减持其股份的动因分析以及一些定性的对策分析。而对境外战略投资者增减持国有商业银行之后引起的一系列传导机制的研究却是基本空白的。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数据及指标的分析,进而研究增减持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最终整合并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有效的应对对策,提出相应建议。

二、增减持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

(一)银行业绩

1、股票价格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增减持行为,将会直接影响我国国有商业股及相关股的股票价格。以美国银行2011年11月14日减持建设银行股份为例,11月16日建设银行刊登出美国银行转让股份公告,当日股价即大幅下挫,H股股价从开盘价5.70跌至收盘价5.30,跌幅达2.99%,A股股价也从开盘价4.84一路跌到收盘价4.75,跌幅达1.84%;同时中国银行等其他四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A股及H股股价亦大幅下跌,恒生指数与A股大盘也收到剧烈影响。这是由于银行股辐射面大,进而对二级市场产生巨大冲击。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市值巨大,而境外战略投资者增减持时往往规模较大,节奏较快,方式直接,再加上其为国际市场所普遍认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将对二级市场的国有银行股产生深远影响,从而波及市场信心,引导中小股民和金融机构对四大国有银行股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判断。

2、资本外流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增减持行为,会影响我国国有资本的损失程度。定量来说,当初境外战略投资者买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本时股价极低。而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资本市场表现稳定,各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价节节攀升。若国际战略投资者继续持有我国国有商业控股银行股票,则会进一步加重我国国有资本的损失。当然,损失也并不是绝对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境外战投增持期间,收获了大量经验、技术、产品创新等。

(二)资本效应

1、资本充足率下降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增减持行为,会影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流量及存量。资本金作为银行开展各项业务的前提条件,意义重大。减持会直接导致其原先入股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资本金减少,从而使资本充足率下降,影响业务开展。增持则会增加资本金存量,提升资本充足率,缓解不良资产压力,优化资本结构。

2、股权结构调整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增减持行为,会通过资本结构进而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股权结构。减持会使股权趋于集中状态,增持则使股权更为多元化。在集中的单一产权结构下,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缺位,从而破坏委托—机制中的基本要求,使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者出现自利行为。此外,减持使大股东股权更为集中,小股东股权却更为分散,从而削弱中小股东地位,使其决策权被弱化,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3、基金回购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增减持行为,影响着中资银行及财富基金回购这些银行股份的数量和时机。境外战投或迫于自身财务压力和经营结构调整需要撤离我国国有银行股,就给我国基金提供了增持的契机,在保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原有资本金的同时,使国内资本增加了优质资产,并分享我国金融市场的升值利润,减少国有资本外流损失。而增持期间,境外战投因其资本和经验的优势所在,国内机构往往难以与其竞争抗衡。

4、民间资本入股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增减持行为,决定了民间资本入股四大银行的份额。在国有资本淡出和资本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大批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开放资本所有权是必然趋势。但为了保证国有控股,其中属于国有的股本份额大致不变,而剩下的份额则由外资和民间资本共享。因此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一定程度上使民间资本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国有商业银行,也能进一步缓解当下“国进民退”的矛盾。

(三)制度建设

1、治理结构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增减持行为,会对银行内部的治理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境外战略投资者在其增持期间,引进了先进的金融产品和管理经验,打破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原先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局面,形成了符合国际规范的多元化产权结构与制衡机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促进银行业法制建设。通过技术外溢和银行业的学习效应,推动了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通过股权合作,中方获得了管理、资金、技术、服务全方位支持,若中方能有效消化吸收,则能熨平因减持而引起的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波动。

2、独立经营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增减持行为,尤其是减持,能够有效增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独立经营能力。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对国有资本的依赖,对外资技术、经验的依赖。而外资撤离,意味着部分要素优势的失去,比如随之撤离的技术、人员、经验等要素。再加上市场化改革浪潮,国有商业银行就不得不提升自身能力,独自应对资本市场的风险和挑战,以此缓解长期以来一直为各方所诟病的低效益等问题。

3、目标转变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增减持行为,会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权重和经营专业化目标。国有商业控股银行除专业业务外,还有诸如救助国有企业、老少边穷贷款、农产品补贴贷款等政策性业务。若境外战略投资者大幅减持则会恢复国有独资的单一产权结构,使银行非经济业务量上升,使其专业化水准大大降低,从而削弱了其独立法人地位和盈利能力。而增持则会打破单一产权结构,有助于商业银行经纪人本性的回归。

4、国际趋势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增减持行为,会深刻影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和国际形象。譬如增持伊始,四大行与别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合作大大加强,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化形象得到很大提升,国际业务空间有所拓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我国与全球先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从长远来说,减持也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四)金融安全

1、监管难度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增减持行为,将会影响四大行以及我国银行业的监管难度。若减持,四大银行即回归到国有股“一股独大”局面,容易滋生原有的产权不明晰和“内部控制人”问题,不利于信息披露,不利于银行经营的透明化、公开化,不利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秩序、创造内外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增大了监管难度,反之则降低。

2、金融安全

就国际而言,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增持,会提高潜在的“传染效应”,有利于金融安全。该效应指当境外战略投资者母国或其他分支机构所在国发生经济动荡或货币危机,有可能通过境外战略投资者到我国国有商业控股银行播到我国;若我国发生金融危机,境外战略投资者又成为其在我国资本外逃的通道,加剧我国金融危机,造成国有资本大幅流失。

就国内而言,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增持,会容易导致政出多门,影响货币政策效果和金融控制权,不利于。境外战略投资者进入我国国有商业控股银行的利益驱动性很大,主要目的是盈利。而股份制背景下中外资本方分享话语权,容易导致政出多门,损害我国国家利益。此外,境外战略投资者可能采取违背我国监管当局目标的行为,这就会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甚至失效。总体而言,减持能增强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安全。

3、信用评级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增减持行为,会深刻影响中国国民以及世界各国对中国市场的信用评级。当今资本市场总体来说还是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究其根源来说可以是为少数资本寡头也就是国际战略投资者所主导。所以其增减持会影响到中国市场信心和资本市场信用评级,甚至引起其他行业的大批外资流入流出,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平稳发展。

三、结论分析及建议

从前文可知,当境外战投持股比例发生改变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业绩、资本效应、制度建设、金融安全等四个方面均会产生相应的改变。基于上述对传导机制的分析,我们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和方法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一)建立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长期深层次合作机制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初衷是为了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的经营效率。但目前境外战略投资者短期内的减持行为不利于其在改善公司经营上的成效充分展开,同时也难以实现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上的外溢效应。

为了更好的发挥战略投资者的效应,我国需要合理的制度来保障长期合作,比较有效的政策包括延长针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持股锁定期和控制持有股份的比重。延长持股锁定期能够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更有效地消化吸收国际金融业的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改善公式治理环境。通过改革这两项政策,能够从客观上保证与战略投资者的稳定合作关系,避免引入追求套现盈利的投机者,从而造成与引进初衷的相背离。

(二)建立和完善战略投资者的退出机制

为避免出现类似于2009年底至2011年的减持大潮,我国银监部门和国有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退出机制,加强与战略投资者间的对话与协商。避免出现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的直接大量抛售行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主动做好衔接,及时寻找替代者或者以财富基金回购相应股份。在维持市场稳定的同时为我国基金提供增持机会,减少国有资本的外流损失。

(三)谨慎选择境外战略投资者

本次减持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境外战略投资者自身在金融危机中应对不当,出现财务困难,流动性紧张,有变现急救的需要。外国银行的这一系列行为也充分暴露了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存在的经营缺陷。这也告诫我们不可盲目选择引资对象,不能仅凭规模和名声作为选择依据,要综合评定引资对象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绩效,同时要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出发,做到真正的优势互补,并最终实现共赢。

(四)拓展引资渠道,实现投资方式的多样化

在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方式上可以考虑在现有直接吸纳现金投资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灵活的拓展。考虑的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阶段,可以采取股权互换、交叉持股等方式。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其在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和全球网络的优势促进自身在业务与管理的发展,而股权互换和交叉持股等投资方式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我国银行与投资方的融合,能是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更长久的维持下去。

(五)加大我国银行业的对内开放程度

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对加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经营理念与国际接轨的确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从这次最终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减持潮来看,国际金融巨头自身也存在经营管理问题,同时,由于所处金融体系和市场经济环境的不同,双方的合作往往会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从现在的国际金融大环境来看,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存在一定风险。

相比较,国内资本具有一定境外资本的优势。引入国内资本会使潜在的国有资产流失威胁降到最低,同时,由于熟悉国内金融市场规则,双方合作能在更有效的范围内进行。

(六)加强安全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该针对本次减持潮总结出有一般规律的风险防范措施,主要用语规范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和退出机制,以减少类似本次减持潮所带来的冲击。有以下三条建议可以参考:

1、分阶段撤资。要求境外战略投资者在坚持过程中分阶段按比例撤资,减缓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冲击,起到有效缓冲作用。

2、保持后续合作有效性。事前签订协议保障在投资者撤资的情况下,继续业务与技术上的战略合作的延续。

3、规范转让方条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引入方对新的股权受让方做出条件规范,需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允许其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股权受让方,避免境外战略投资者转让的随意性和投机性。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项卫星,李珺.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股权的原因影响与对策[J].经济评论,2010,01.

[2]成思危.将商业银行改造成现代金融企业[J].经济界,2006,01.

[3]史建平.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应慎重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J].财经科学,2006,01.

[4]陆磊.银行改革大博弈-中国银行业引资模式分析[J].财经.2005.19.

[5]史东明.商业银行再造与利用外资.[J]开放导报,2007,04.

[6]许国平,葛蓉蓉等.论国有银行股权转让的均衡价格[J].金融研究,2006,03.

[7]张太原,杨筱燕,李俊峰.多因素模型下的风险预算分析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经济研究,2008,12.

[8]朱盈盈,曾勇,李平,何佳.Foreign Strategic Investment and China’s Financial Security[J].China Economist,2008,(05).

[9]Clarke. Foreign Bank Entry:Experience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Agenda for Further Research .SSRN Working Papers. 2000.

[10]Berger,Hunter , Timme.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a review and preview of research past,present,and fu- tur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3, (17) .

上一篇:解析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及对策 下一篇: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高度集成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