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有法更需落实

时间:2022-09-11 05:45:19

政府信息公开有法更需落实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下称《条例》)自公布到正式实施,准备工作历时一年有余。这部旨在为打造“阳光政府”与“透明政府”提供法律依据的行政法规,被普遍誉为继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政府“自我革命”。

政府信息为什么要公开?简而言之,这是尊重公众知情权的需要,也是改善政府工作,遏制过去由于信息不透明、暗箱操作导致的大量腐败现象的需要。在一个现代法治社会里,公众知情权如果得不到必要的尊重,其自由表达权也就更无从谈起。同时,透明政府信息,破除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于打击腐败行为的作用,不言而喻。正因如此,《条例》自去年刚一公布,就备受赞誉。

以往,政府信息公开与否,公开的程度如何,取决于政府机构领导者的开明程度与改善政府服务的决心。如果政府部门的领导者心仪于改革事业,那么政府信息向社会开放,就成为一种可能。也就是说,以前的政府信息公开,是由行政权力推动的政务透明化。在没有更硬性的法律约束前提下,政府信息当然可以选择公布,也可以选择不公布,实际裁量权掌握在权力拥有者手中。但从今天开始,这样的情形有了彻底的改变。原因简单,政务信息公布的推动者,已由法律替代了行政权力――权力的弹性也自然将为法律的刚性所替代。

这也意味着,随着《条例》的正式实施,比之从前,中国民众在知情权的满足上将有较大的、明显的改善。无疑,这是中国政府自身改革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

但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政府的信息公开,并不仅仅停留于一种决心和理念,也是需要技术支持和强大执行力的实践行为。毋庸讳言,各地因为信息化水平的差异,人力、财力的差别,对于政府信息公开这样一件需要耗费时间、精力和经费的事情,执行起来很难做到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即使是在应用层面看,仅有《条例》作原则性的保障,也不能使得这份工作的推进迅速臻于完美。据了解,目前,光是各级政府所编制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就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少一套全国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的标准,包括资源目录体系、数据交换体系等;也缺少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这意味着,《条例》尽管从今天起已经开始正式实施,但政府信息完整、到位的公开,恐怕在短时间内还很难做到。

更须看到,政府机构也是利益主体,信息公开将直接影响到政府机构作为利益主体的既得利益。必须承认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征程已满50年之际,一些植根于政府内部,或与政府机构利益相连的既得利益集团的现实存在,恐将对政府信息公开产生一种反弹力量――当然,在法律保障的条件下,反弹行为不会那么直接而显眼。

政府信息公开的阻碍者,或将以信息需要保密为由,或在时效上加以拖延,或在公开内容上作出删减,或利用很多民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认识并不深刻,有意无意地阻隔政府信息在政务部门与民众之间较为通畅地交流。遗憾的是,在一些机构将“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情形下,上述现象恐怕更有可能出现。而这样的状况,远不是所谓的行政惯性与惰性所能解释的。

目前,不少地方已经成立了信息公开办公室之类的办事机构。这类专门机构的设置,无疑有益于推动政府信息的公开。但正如一些有识者所称,光有“信息公开办”,权力的制衡问题若难以解决,将会影响到政府信息公开的质与量。比如,一些政府机构可能会以信息需要保密为由,不愿公开本应公开的政府信息,如果缺少更独立的第三方审查机构,希望查看相关信息的民众又能如何?付诸行政诉讼固然是一条通道,但也要认识到,过多依赖法律途径,可能的社会成本将会十分巨大。

上一篇:信息公开法制化:“阳光政府”建设迈出的一大步 下一篇:13亿人的响应力是中国崛起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