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评改促习作能力提高

时间:2022-09-11 01:59:27

以多元评改促习作能力提高

摘要: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作文评改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评改的实效性,在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变单一评改为多元评改,科学引导,采用自我激励初评改,合作共赢共评改,回归自我再创造,存档集册总评定多种评改方式,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评改,自能修改,从而提高习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评改;自我激励;合作共赢;回归自我;存档集册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作文评改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唱主角,精批细改,费时费力。学生不买账,只蜻蜓点水地看个分数,又都还给了老师,收效不大。而且,这种越俎代庖的成人化的修改易使学生滋生惰性,也会使学生产生畏惧作文的心理。如何扭转批改中这种高耗低效的局面,切实提高习作评改的实效性,在小学高段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本人努力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和言语发展的规律,变单一评改为多元评改,科学引导,以此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自我激励初评改

所谓评改,顾名思义,评即评价判别,改则是修改润饰。我与学生一同探讨,把评改方法归纳为六字诀:1、评:朗读,评出自己满意的地方。2、判:朗读,立足全篇,判断选材是否符合要求,重点是否突出。3、删:默读,删出不合理的、多余的部分。4、补:默读,补充不具体的内容。5、改:品读,改不合理的内容,改语病句、错字、标点符号。6润:品读,从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真情实感方面全面润色。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的评价,不仅要重视对写作结果的评价,还要重视写作兴趣和习惯,情感态度的评价,要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发展。

众所周知,写作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每篇习作都凝聚着学生的智慧和汗水。为了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初轮的评改中,重点放在自“评”上,鼓励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给自己找优点,学生很有成就感,乐意去做。以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为例,新颖的题目会让人眼前一亮,用红笔圈出来;丰富的成语会让文章增色,用着重号在词下标出。恰当的引用名言警句和自己创作的新颖之句会让文章出彩,用波浪线标出;准确的描写人物方法(如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会突出文章的主题,用序号标出……自我激励评优点,使学生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效地保护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学生继续写作的兴趣。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檠生个体有差异,能力有高低,对于习作能初改到什么程度不做强行规定,对照习作评改的要求,自行修改,哪怕是能改出一句有语病的话,或是几个错字、标点也给予表扬。

二、合作共赢共评改

新课标重视对习作的评改。在作文评改的建议中也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互动评改,提高习作能力。

1、小组合作,生生互动

对于作文的修改,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两项准备。一是教师要统揽全局,对收上来的习作有了一定的了解,按照高中低不同的习作水平将学生每四人搭配一组,再由学生选出信任的小组长,一名写字好的同学作记录。二是引导学生掌握互评的方法。在个人评改的基础上,重点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达真情实感上修改、润饰。如何修改润饰?以遣词造句为例:一位同学在《老师的爱》开头中为了引题这样写到: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有一个老师很关爱我。老师先让小作者给大家简要介绍了这篇习作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初步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然后顺势引导:

师:你们觉得这个开头好在哪里?

生:纷纷表态引用比喻句“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生动形象,为文章增色。

师:肯定了学生的欣赏。接着又问:“再读一读,看看还读出了什么?”

生:第二句话前面的我重复,应该删去,有一个老师很关爱我。

师:又一次肯定。再提醒:“再仔细品一品,看看还能品出什么?”

生:思考了片刻,有的学生说:“总觉得这两句话衔接得不好,有点断断续续,不太协调。”

师:是一个人上身穿笔挺的西装,下身穿短裤、脚穿拖鞋的那种感觉吗?

生:笑,点头。

师:能不能把老师的关爱也用一个有创意的比喻句,使整个开头句子排列整齐,增加美感,引人入胜?

生:纷纷开动脑筋。师爱如大树,给我们遮阴;师爱如太阳,给我们光明;师爱如雨伞,为我们挡雨……

师:遵照作者原创,师爱如……后面还是一个字好。

生:师爱如伞,师爱如阳……

生:把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再扩展,让句子更饱满。

师:跟我想得一样,真好。

师生:互相切磋,添词想句,想出一连串的比喻句来。

师:最后还是让我们的小作者来选他认为最满意的句子吧。

润色的结果是:有人说,母爱如水,温柔细腻;父爱如山,深沉厚重;而我要说,师爱如阳,明媚温暖。小作者受到启发,将作文的题目也改为《师爱如阳》,充满了诗情画意,同时点明文章的主旨。

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在互动评改中才能有的放矢。在小组合作评改中,教师强调学生要尊重彼此的劳动,以鼓励为主,尊重原创,能就少改,用平和的心态、商量的口吻与同学切磋,提醒。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由被评者在小组内朗读自己的习作,组内成员认真倾听,先在自评的基础上再次肯定优点或再评亮点,以示鼓励。然后小组成员再根据习作的要求,利用其余五种评改方法畅所欲言,润色修改。记录员根据大家建议用红笔做重点标注。教师参与其中,巡视指导,帮学生们答疑、定度。口头评改以后,最后根据小组成员的总评写出简单的批语,批语仍以鼓励在先,而后提出中肯的意见或建议。评价等级以星级为标准(以记叙文为例),如选材合理,立意新,结构合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描写方法恰当,创意表达,真情实感,书写整洁,无错别字、无错标点符号,评价积极性高。一项一颗星,一篇习作评改下来,潜力生至少也能得到5颗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习作课上均有成功的体验,有效地保护了他们的创作信心。

生生互动评改中,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同别人的文章进行对照,指出了别人的优点,也就学到了别人的长处;发现了别人的不足,也就避免了自己犯类似的错误。在比照中,学生提高了鉴赏和评改能力。

2、病文探寻,师生互动

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无所事事,小学高段的学生,毕竟也姓小,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认识还缺乏高度。平日里不注意观察,不会从生活中选材,作文干瘪,言之无物的现象也常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也要提前掌控,在评改课上,选两篇习作,为保护习作者的自信心,隐去作者的姓名,把习作打在投影上,根据习作的要求,师生共同找出病因,集思广益,你建一言,我献一策。在和谐的交谈中,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缺陷在哪里,如何去修改。最后教师把重要的信息写在作文的眉批处,以便学生修改时有据可依。

针对跑题、记流水账的潜力生的习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小作者面对面交流,启发学生回忆思路,了解学生的习作中的困难,教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如何从身边选取写作素材等帮助他们补全习作内容,重燃习作信心,逐步提高作能力。

3、评语激励,心灵互动

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作鼓励更动情。即使是言辞中透露着天真、曼妙的小学生作文,也是他们内心的表达,真情的流露。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与赞美。欣赏与赞美是帮助学生飞向成功彼岸的翅膀。作文即做人。作文评改要本着“眼中有文,心中有人”的评改原则,尊重天性,激发灵性,调动悟性。在小组互动评价改之后,教师要复查反馈,抓住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在评语中渗透人文关怀,为学生写下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评语。如一位男生在他的习作《第一次闯祸》中,把自己犯的错误比做了“闯红灯”,认识比较深刻。看了之后,我在评语中这样夸赞道:第一次“闯红灯”给了你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值得!今后,你的人生路一定会绿灯高高亮行!在《童年,真好》一文中,一个学生把自己与同伴捉迷藏的过程写得妙趣横生。我的评语是:文采飞扬!读你的欢乐童年,老师也仿佛回到了童年。童年,真好……作文评语要立足学生的发展,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有点赞,也有建议。如有的学生在《我的理想》一文中,把理想与理想产生的原因写得很清楚,但习作的重点怎样为理想而奋斗只条条框框,三言两语,文章写得头重脚轻。我这样提醒道:理想很美好,但实现理想的路还很漫长,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步走实,补全你的做法,以此为动力,相信不懈的努力,你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激励、委婉的评语,不仅加深了学生与老师间心灵的互通,而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文风和健全的人格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借助网络,多方互动

作文评改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仅靠课堂的几十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在写作教学中提出这样的建议: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利用网络平台,在班级里建立QQ群和微信群,课余时间,孩子们可以随时把自己平日的大作文(或小练笔)在群里,可以与同伴们、老师、家长们互动交流评改。这种网络评改,不仅丰厚了写作的“评价面”,而且使孩子们吸收来自各方的真诚评改意见与建议,收获着激励式的点赞,激活了习作思路,激发了习作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三、回归自我再创造

作文评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从而提高习作能力。这种修改也是自评互改后的再次有目的地改,是一种再创造。如何进行习作的再创造?同伴,师生乃至家长之间互动评改的智慧为学生的再创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根据习作的要求,回看全文,重新审视自己的习作,内化评改者前期好的意见或建议,删繁就简,保持自己习作的优点,对不足之处重新构思,仔细推敲,在头脑中再加工,再创造,让文章重点突出,主旨明确,使习作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一过程的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能修改,以此推动习作能力不断提高。

四、装档集册总评定

每一次的自评,互改,自我再创造之后,师生共同评定总的等级。从中选出优秀作品或作品中的精彩部分,让小作者到讲台前大声朗读,大家共同分享习作成功的喜悦。

精彩分享之后,把优秀习作、个人习作评改的有价值的典型案例,潜力生有明显进步的习作或片段保存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里,取名为《成长的足迹――快乐之作》,放在班级的图书角中,供学生随时翻阅。翻阅自己的作品,学生真的有了当作家的感觉,不再惧怕作文,乐于创作。存档集册,也为教师日后的习作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之,“文成于改”,多元的习作评改能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与鼓舞,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乐改、会改,进而提高习作能力。同时多元评改也为教师提供了实际教学例证,用以指导习作教学,提高习作教学水平,使教与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小学习作评改策略》熊建峰

上一篇:“先学后教”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校足球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