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和亲戚“亲密接触”

时间:2022-09-11 01:48:49

小雨的爸爸妈妈是大学同学,他们毕业以后同时被东风二汽湖北基地录用。爸爸的老家在合肥,妈妈的老家在柳州。家里的地图上,合肥和柳州被爸爸用红笔重重地圈了出来。小雨看来看去,总觉得这两个地方离湖北挺近的,可爸爸却说离得很远。

小雨出生的时候,外公和外婆从柳州赶来,帮助照顾她和妈妈。可是小雨刚满月,外公和外婆就回去了,因为小雨的家实在太小了。

前不久,小雨家搬进了新房子,柳州的外公外婆也来同住。小雨这才真正弄明白了一件事:原来她的家不只有3个人,那两个叫“外公”和“外婆”的人,与自己也是一家人。

“这并不奇怪,对于大多数2岁的孩子来说,‘爷爷’或‘奶奶’还只是一个‘名字’,而不是一种关系的概念。到了3岁以后,他们才开始明白这个‘名字’的含义:爷爷是爸爸的爸爸。”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文忠博士说,“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父母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来往会使他进一步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这会加深他们对‘根’的理解,并开始意识到其他人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中国式大家庭中,孩子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家庭成员,相互之间有着亲密的接触。在接触和观察这些人的过程中,孩子了解了不同的行为规范,发展了待人接物的能力。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淡漠了。怎样帮助孩子和家族其他成员重新建立起亲情的纽带呢?来看看下面这些建议吧――

照片上的舅舅

小雨两岁半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经常拿出相册,一张一张地讲给他听:“这个胖胖的老爷爷是谁呀?他是妈妈的爸爸,小雨要叫他‘外公’;站在外公边上的这个叔叔是谁呀,这是舅舅。他是妈妈的弟弟。”

像小雨这么大的孩子,记忆需要不断强化。好在爸爸妈妈是有心人,他们会让外地的亲戚寄来照片或是录像带,让小雨直接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影像。去年春节,全家回老家探亲。小雨在车站见到舅舅时,并没有什么陌生感。

打个电话说谢谢

外地亲戚捎来一些礼物什么的,小雨的妈妈总会仔细地告诉她是谁送的,他住在哪儿,还会和小雨一起打个电话向对方表示感谢。

家长平常写信时,也可以让孩子简单说上几句,然后由父母代为表达。这对对方是一种亲近,对孩子也是一种锻炼。当然,登门拜访时带上孩子,更是一种直接接触的好机会。

交换礼物

互送小礼物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手的灵巧性正在不断提高,很喜欢做手工,想象力也越来越生动、丰富。让他们做些小礼物送给家里的亲戚,哪怕是一张涂鸦的画。

亲戚之间也可以根据彼此孩子的喜好买些小礼物,花钱不多,可孩子会特别高兴,会把礼物保存很长时间,留下一些长久的回忆。

讲讲过去的故事

利用手头的资料和自己的回忆,建立家族档案。你可以把自己成长过程中与亲戚拍的一些照片、写的书信等材料收集起来,建立专门的集子,空闲时拿出来与孩子一起看看,同时讲一些过去生活中的故事。这样不仅与孩子加深了交流,增进了感情,也让孩子对家族有所了解。

当然,与亲戚的接触只是孩子通往外界的一扇窗户。孩子会一天天地长大,会结交自己的朋友,拥有自己的人际网络;亲戚之间的联系也会慢慢变得松散。但在人际网络中,它是天然形成的、无法解开的一环,能带给孩子一条独特的血缘纽带,还有一份美好的情感享受。

上一篇:在音乐的摇篮中成长 下一篇:甜睡天使,爸爸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