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滋养习作灵性的肥沃土壤

时间:2022-09-11 01:36:49

日记:滋养习作灵性的肥沃土壤

一直以来,学生都惧怕作文,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其一,学生常常为“写什么”而冥思苦想,伤透脑筋;其二,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不能正确运用写作方法,或条理紊乱,或言语不清,学生无法享受到习作带来的愉悦体验,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以“日记”为突破口,在日积月累中感知、内化、运用写作方法,形成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的教学效益。

一、“写什么”―强化对生活的关注,为学生的写作积淀素材

1.在观察生活中发掘亮点资源

学生的写作素材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需要沉入生活,用心体悟,才能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人情冷暖中探寻积累相关的写作素材。可以说,没有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与积累,就没有真切鲜活的写作素材。教师应该借助日记平台,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探寻素材的素养。

如学生身处美丽的大自然之中,他们的视野会更加真切开阔,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只要学生对这些自然现象稍加关注,就一定能够为自己的日记积攒丰富的人生体验。

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常常抱怨自己的生活过于平淡,其实只要以写作的视角加以审视,就能够为其习作素材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关注者,还要做学生生活的指导者,让学生在现实中体验生活,为习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在选择范作中提供榜样示范

尽管日记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初步尝试写日记时,还不懂得如何从生活中选择素材。很多日记内容不是逛街就是吃饭,有的甚至同一素材多次利用。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优秀日记素材中选择范作,引导学生借助这样的素材与资源扩展自己的思路。

例如,在一次日记批阅中,教师选择了《“打”爸爸》《老师的拥抱》《我是义卖小高手》等日记在班上作为范本朗读。这三篇日记的涉及面分别包括家庭生活、课堂学习、体验活动等方面。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这三篇日记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现实生活中自己可以选择的素材内容,拓展学生认知思路。

3.在提炼反思中强化学生理性深度

学生写出来的日记常常重点不够突出,肤浅且缺乏思想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强化学生对生活事件或者现象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甄别人性美丑,弘扬良好风气,增添社会正能量。

例如,在生活事件的描述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具体翔实地呈现事件,还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日记不仅有感性的体验,还有理性的认知,在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同时获取理性思辨能力的发展。

二、“怎么写”―强化对技巧的运用,为学生的写作历练方法

习作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1.在言语斟酌中提升语言表达准确性

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把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比喻成“怀孕”的过程,先在阅读教学中体悟积累写作方法,促进语感发展。而在遇到相应的场景时,运用生命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感受过程中选用对应的方法和语言进行描述,从而在语言实践中展现并历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如果说阅读教学或学生大量阅读的过程是积累阶段,学生的日记写作就是对其语言积累的有效历练。而在这样的历练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言语表达的通畅、准确与生动,尤其要关注在习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借助日记的平台加以引导与规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2.在链接课文中关注写作方法适切性

在语文教学中,绝对不能将阅读与习作人为地割裂开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用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课堂教学中对文本语言形式、习作方法的体悟已经逐渐演变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积累的写作方法,常常得不到及时的练习,失去了趁热打铁的良好效应。而日记就为学生将写作实践融入实际运用提供了有效的展示与历练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我给献花》时,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了两种写作方法:其一,按照“献花前、献花时、献花后”的线索设置文本结构;其二,紧扣人物的细节展现人物特点。而在教学完毕之后,教师即要求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事件,以“我给某某做某事”为范式进行素材的搜寻,学生则纷纷罗列了诸如“我给爸爸煎蛋”“我给运动员做采访”“我给奶奶洗脚”等不同的故事。教师则顺势要求学生依照课文的写法进行日记创作。

在这样的过程中,日记的写作就不再是散乱无章且缺乏针对性的放任过程了,而与阅读教学尤其是教材内容有了相应的联系。

总而言之,学生对日记的写作是连接课堂内外的有效方法。教师应该对日记写作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跟踪性关注,才能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上一篇:细节决定高效 下一篇:自学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应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