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11 12:38:25

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研究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

京津冀区域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区域内少大江、大河、高山等地理障碍。北京与天津两个核心城市内嵌于河北省中心腹地,直线距离约113公里,行政区划边界几乎相交。京津冀区域人口和城镇分布比较密集,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的人口密度大大低于北京市和天津市,但也数倍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提供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消费市场。京津冀区域综合交通能力比较发达,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由铁路干线、国道、航空线组成的放射状交通网络体系,拥有优良港口。京津冀区域铁路货运年周转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铁路营运密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近几年来高速铁路采用规模的扩大,城市间通达性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区域内高等级公路互联互通情况较好,随着京台高速、密涿高速(“七环”北京段)、京秦高速的加速建设,预计到2017年底,京津冀将再无“断头高速路”。普通干线公路技术等级较高,通行能力较好,低等级公路的对接规划已经启动,将按实际需求逐步打通。北京已率先打通5条对接京津大通道,完成省际“对接路”100公里。环京津区域内农村公路基本实现了全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京津冀交通“一卡通”工作已经启动,ETC用户已突破100万户。河北省正加快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市之间的“半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的“1.5小时交通圈”。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已经开展了很多年,区域协作的必要性非常明确。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不断有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的建议和规划被学者和政府部门提出。随着国家发改委编制完成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成为国家战略,京津冀的发展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对象。近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下发。京津冀协同发展使得联动联防得以广泛实施,能促进环境统一治理的实现,为环境治理带来了机遇,同时有利于区域内产业优化。

2京津冀产业情况

历史上,京津冀优势行业存在较多重合,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等等,关联性强的行业也比较多。京津冀区域是传统的工业基地,冶金、建材、机械、化工、医药、纺织等产业具有雄厚的基础。随着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汽车、纺织和食品等产业逐步成为京津冀区域的支柱产业。通过利用教育、科技资源优势的带动作用,迅速发展高科技产业,新型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正逐步成为京津冀地区新的主导产业。以京津城市定位为基础的产业转移已经开展多年,京津向河北转移的产业多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及到的产业涉及建材、化工、家具制造、铸造、服装纺织、钢铁、建筑、商贸物流等很多方面,但转移入河北的产业大多对矿产资源、水资源、劳动力数量等要求高。同时,河北省也有部分先进企业的总部、研发机构进京发展。近来,87家央企与河北省政府对接,签署了69项合作协议,涉及重大产业项目329项。涉及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众多行业。近年来,河北省经济总体发展良好,第三产业占比大幅增加,但工业仍占主要地位,农业比重较高,服务业比重仍然不足。

3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的环境治理重点

当前,环境治理问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央已经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文件中已将生态环境保护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率先突破的领域之一。在京津冀三地中,河北省的污染治理任务最重。京津冀区域目前最突出的是空气质量问题和水资源问题。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区域,是我国污染非常严重的地区。京津冀区域空气污染属于复合型污染,包括扬尘等物理过程的污染和硝酸盐、硫酸盐等经历了光化学反应的二次化学过程污染,污染来源复杂。区域内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开始于2013年。以北京为例,全年空气达标天数不足一半,PM2.5年均浓度为89微克/立方米。近几年北京市已逐步将高污染产业迁出,但空气质量问题仍然存在。究其原因,与周边城市特别是河北省城市的污染比较严重,而空气污染又有较强的移动性有很大的关系。传统的能源结构下,区域内工业生产,如金属冶炼、家具制造、化工等造成污染的同时,居民生活对空气质量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冬季取暖期燃煤量增加污染幅度也会随之增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机动车保有量约6000万辆,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已成为区域大气污染物中PM2.5的重要来源。其中,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分别占到这几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86%、32%和56%;天津、石家庄PM2.5来源中,机动车也已分别占本地排放源的20%和15%。随着机动车拥有量的增加,机动车尾气给环境治理带来的影响已经非常严重。此外,房地产建设规模增大带来了建筑扬尘污染问题。土地沙化问题也会对沙尘天气的增加产生影响。京津冀区域水资源不足问题比较普遍且缺乏程度严重。人均水资源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标准,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很长时间以来,为了保证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区域内过度开发地表水、超采地下水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自产水能力差,长期依靠外来水源补给,而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废水排放不合格的问题仍然存在。京津冀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十分脆弱,环境问题不容忽视,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环境治理的矛盾又客观存在,所以京津冀区域的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多元性特征,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解决难度较大。

4河北省产业发展建议

环境治理是影响京津冀发展的重要因素,河北省必须要将环境承载力作为河北省产业发展的重要约束,这对京津冀协同和河北省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省应以实现京津冀总体发展目标为原则,客观面对地区权力不平等的现象,不过分计较一城一地的短期得失,科学配合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工作。主动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机制的完善,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方面问题的解决,充分借助区域内先进城市的资源。推进城市对接,弱化短期利益诉求,主动优化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共同发展。如廊坊、保定与北京对接,唐山、沧州与天津对接。坚持环境治理与产业协调发展,合理解决经济发展导致的用水等需求增加与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及环境污染问题。如,提升农业、工业的用水效率。加强地表水、地下淡水资源和雨洪水、再生水、海水和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河北省在产业调整中要循序渐进,尽可能降低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注重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宣传,重视专业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河北省应通过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优化工艺,保证生产过程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物排放。

如钢铁业应减少落后工艺产品,走高端、精加工发展路线,探索符合河北省环境治理要求的钢铁业发展路径。推广“减能耗、新型工业化”发展路线,优化能源结构,利用新能源,采用清洁技术、资源节约技术发展新型工业。利用京津冀地区在新能源领域形成的产业链,充分发挥制造基地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光伏发电、半导体照明产品及设备制造。早日实现环保产品系列化、集成化、规模化、品牌化,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专业园区,促进环保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以已经建成的产业基地为基础进一步发展新材料产业。充分利用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借助京津人才、港口等优势,进一步完善区域物流服务网络,共同完成区域性物流园区的建设,促进物流企业现代化,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现有的医药制造能力,中医药资源为基础。整合京津冀区域资源,推进医药领域的合作,促进产业配套发展。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型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借助京津资金、技术,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秦皇岛滨海旅游、承德文化旅游、张家口自然风光旅游为基础,充分开发河北省旅游资源,发挥河北省环绕京津的区位地理优势,进一步发展旅游业。以石家庄和廊坊两市为基础发展会展服务业。同时适度发展文化产业、健康养老产业、房地产、公共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

作者:史城至 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上一篇:高原葡萄酒产业发展分析 下一篇:动漫产业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