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作文之我见

时间:2022-09-10 11:02:51

观察作文之我见

摘 要:不少学生的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因此,针对此现状,教师应是一个优秀的“掌舵手”,要教育引导学生做有心人,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观察感受,理解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关键词:小学作文;观察;习作

一、学会观察,拓开习作之源

小学生习作时常存在无话可说、内容贫乏等毛病,因此,作文教学务必引导学生加强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由此可见,我们要提高学生习作的质量,务必加强观察训练,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知生活、体味生活,积累习作素材。这样,他们的习作才会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教师在指导观察时,要根据教学要求对观察的程序做妥善安排,对观察的方法作必要提示,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观察到有意注意,使认知由表及里深入发展,达到正确理解的深度,进而从阅读中学会习作方法,从中仿摹迁移,学会运用语言正确表述。

二、运用观察,激发习作之趣

运用观察,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捕捉习作题材,丰富习作内容,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途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儿童思维特别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看图说话、看图续编故事、看图讲故事、看图排顺序等,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如,人教版第二册《猴子捞皮球》,先利用三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让学生说一说三幅图画为我们展示一个什么故事,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引导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按图的顺序讲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再引导学生看图,谈谈发现,引导学生关注空白图框质疑:第三幅空白图应该画什么呢?再次激发学生说话兴趣,让他们各抒己见。

三、循序观察,疏通认知之理

观察作文要训练学生观察思维、认知事物的能力,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只有正确的认知才有正确的表达。在指导学生观察时,给学生提示,注意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循序观察,疏通事物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知、理解到内化。如小学语文第四册《节约用水》,一是要弄清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中阿姨的表情,再看她旁边小男孩的动作。这样循着事情发展变化的前后顺序仔细观察,弄清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把图中的人、景、物联系起来,展开合理想象,想象小男孩同阿姨说什么,想象阿姨同小男孩说什么。这样,疏通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疏通事物发展变化的情理,学生作文才能做到言词达意,言词达理,才能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落到实处。

四、入境观察,感受事物之情

在观察前,教师要辅以适当的提示、点拨,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此时此刻人、物、景所构成的氛围,所产生的情感及相关联的心理活动、语言内容,想象事物的前因后果。这样,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所用的语言,所抒的情感,所写的事物才合乎情理,习作才能言词达意。如,人教版第四册《春天里的发现》,先让学生观看有关春天的视频,倾听春天的声音;再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植物拿出来,例如,草芽、柳枝桃花、映山红等,让学生捕捉春天的气味,触摸春天的气息;接着让学生根据句式说话,最后再让学生将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写下来。这样营造情境,展开合理想象,习作时方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五、提示观察,训导习作之法

观察作文包括观察图画习作,观察生活习作,观察课堂模拟生活创设情境习作等。语文教材从第二册开始安排说话、写话的训练,所以在学生刚刚起步作文时要教给看图的程序,看图的方法以及看单幅图和多幅图的不同要领;到了中高年级习作训练时,把阅读同习作紧密结合起来。阅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体味文中是怎样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习作时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图意,观察生活,仿效阅读中的范例,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完成从语言内化转换到语言外化的训练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魁斗中心小学)

上一篇:创造条件和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