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析

时间:2022-09-10 08:18:21

网络环境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析

摘要:从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网络环境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三个方面探讨网络环境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寻求濒危状况突出的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保护方式,为政府在有关方面决策提供思路,更好地保存一些可能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华文化永久传承下去。

关键词:网络环境;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151-02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历史时期西安地区人民群众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地域特色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它在社会高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能否继续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契合,传承、利用、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文化异彩纷呈,呈现多样性,并在不断变化的历史长河中保护传承下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就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化、数字化保护作粗浅的探讨,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有国家级代表作名录5项,包括西安鼓乐、中华老字号西安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工艺、蓝田普化水会音乐、长安褚皮纸制作技艺、户县曲子;省级代表作名录36项,市级代表作名录28项,县级名录及重点资源333项。

从上述有关统计看,目前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并不乐观。在2009年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西安符合整理的28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濒危项目247项,占86%,严重濒危项目7项,占2%。传承人中,有7个项目有两个传承人,占2%;5个项目有3个传承人,占2%;1个项目有4个传承人,占0.3%;1个项目有7个传承人,占0.3%;38个项目为集体传人,占13%。以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间技艺形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濒危状况成为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问题,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有效地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传承。

二、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主流文化,它主要存在于民间。作为地域文明象征的特色文化,政府对其提倡与重视,更能有效地进行非主流文化的保护。当前,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存在“上热下冷”问题,部分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进展缓慢,对所辖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如西安鼓乐早在2006年就申报成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但时至今日,鼓乐艺人境况并未有实质性好转。无论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从决策层面到基层运作层面,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保护路程艰难。因此,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2.资金投入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历史环境对他的生存有着直接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主要生存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挑战,也对政府层面给与财政支持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国家与省市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并设有专项经费,各级政府财政也给予一定支持,但杯水车薪,捉襟见肘,仅就西安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而言,对上百个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投入额度极其有限,开展这项保护工作难度非常大。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不能及时收藏,保护场所占地面积、室内条件等有限。开展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缺少基本设备与交通工具等等,资金成为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键问题。同时,在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除少数人有退休金保证基本生活外,其他人均无固定的经济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条件也制约着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项目活动问题。历史时期生存于民间的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与掌握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业余时间自得其乐、能够在一些传统民俗活动中展示技艺、进行表演的传承环境有密切关系。今天社会传承的客观环境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内容已越来越远离现实社会,缺少传统的生存空间,民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展示平台,可持续保护利用的项目缺少展示活动,特别是潜能较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失去生存空间、没有资助的情况下,传承极其困难。如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狄寨村“非遗”项目“泥叫叫”(“娃娃哨”)的传承人徐文岳老人,他掌握一种旧时彩绘粗陶玩具的制作技能,尽管该产品制作精美、价格低廉,几毛钱一个却也极不好卖,被很多人认为“落伍”[1]而陷入生存困境。西安张氏风筝、关中道情、周至道情以及张村造纸工艺等,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特别是西安市长安区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作为汉代灞桥纸的直系遗传,有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之称,尽管它们过去往往与当时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但目前它们“绝大部分失去或减弱了在生产生活中的功用价值”[2],缺乏项目生存市场,造成传承人生存困难。

认识问题、资金投入问题、项目活动问题是目前包括西安在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关乎其生存、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全球化、信息化、商业化经济社会环境下,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手段保护保存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正在不断消失的文化遗产,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全球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的主趋势。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应与时俱进,通过网络保护与传承,将传统和现代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契合,使传承与创新并举,向未来的文化展开一个新的起点。

1.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互联网中实施保护。在高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网络的使用在全世界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途径。人们通过网络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已被大众接受。网络作为新兴媒介,既可以宣传展示西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对其实施保护。如西安的一些引起社会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世界级的西安鼓乐,在网络上流传有其表演视频、摄像图片、文字资料等,这些网络保护资源尽管有限,但对其资料传承与保护还是起了积极作用。

2.利用网络进行宣传,扩大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西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独立搭载或依托政府公共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和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网站,将其作为宣传最重要最有力的平台,广泛开展网络宣传活动,加大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宣传力度,扩大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与知名度。开展网上有关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链接,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同时,利用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网站,开展各种形式的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众参与活动,如网上问卷调查、知识介绍、浏览者参与答题等,使其积极参与到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

3.整理流布于网络中的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实施网络资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整理是其传承和保护的基础工作,也是从事研究工作的基础。由于它们流传久远、风行民间,文字资料非常缺乏,搜集和整理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就成为保护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目前,搜集、整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资料,将存在于地方网络中零星流布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进行梳理、归纳和分类也是保护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要的一件工作,做好这件工作,将更有利于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保护。

4.网络开发保护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为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开发,实施保护奠定了基础。一些非物质民间文化遗产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户网站为平台,运用三维动画等多种网络信息表现形式,进行传播,为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开发信息,推进品牌塑造和传播,使之成为与外界交流、交易的信息化平台,对外展示和宣传的主要渠道。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成为文化产品,通过网络传播和信息共享,使其进入商品流通领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对其感兴趣,以此达到保护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5.进行网络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网络环境具有受众范围广,传播手段多元化,延续时间长等优势。网络展示平台可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起平台,如将民间故事、民间文学,以笔录的方式,经由印刷媒介被保存下来,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大量复制传播中,得到保护。传统音乐、戏曲,通过录音机等音频设备被记录下来,既是从事学术研究的资料,又是获得民族认同的桥梁。民间舞蹈、杂技、传统技术被照相机、摄像机、DV等拍摄下来,这些现代化科技载体、手段中展示的具体的、物质化的视频中所呈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得到较好保存。

以网络经济作为标志的信息化革命催生出的文化遗产数据库保护模式的变革深刻而急迫,建设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也是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网络环境下实施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促进西安与国内外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西安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更好地保存一些可能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华文化永久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狄寨村“泥叫叫”[N].阳光报,2009-08-12.

[2]陕西办非遗技艺大展让老陕再次触摸童年[N].华商报,2009-06-14.[责任编辑 陈凤雪]

上一篇:云南省旅游季节性特征分析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收益管理在酒店产业客房管理过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