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与运用

时间:2022-09-10 05:50:4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与运用

【摘 要】 教学情境应当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该像一个好的导演一样,在课中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关键词】 问题情境 趣味情境 悬念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应当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该像一个好的导演一样,在课中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可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的“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比如在教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如果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得几个?教师接着说现在只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得几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教三年级数学下册的平年、闰年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从1993年到2004年的二月各有多少天,引导说出这些年份二月份总天数的规律:每隔4年的二月就是28天。之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每隔4年的二月就是28天呢?”学生顿时无语,一阵思考过后还是无果,于是乎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积极进入学习的探讨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引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地遨游。

2 创设趣味情境,唤起学习激情

“趣味”能调动学习激情,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相关联,又是学生最感兴趣、最有趣味的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学生思维,使课堂教学活泼而有效。学生一但有了学习激情,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一位教师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9,出来的是19,输入34,出来的是44,输入“n”,出来的数是“n+10”……学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来加工数的。于是输入“20”,出来“40”,输入“25”,出来“50”,输入“b”,便出来“2b”,输入“m”,便出来“2m”……通过创设魔盒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2b”“n+10”就是结果,而在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按一定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2b”既表示一种数又表示一种数量关系。“魔盒”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势。当然“魔盒”只是一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2b”“n+10”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关系式。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有趣又合理。所以,情境创设不只是一堂课的简单铺垫,而应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情境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情境为整节课的发展服务。

3 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好奇心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奇心,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运算时,我创设了一个师生比赛的情境,让学生出两位数与101相乘的算式,请一个学生用计算机计算,教师口算,看看谁最快得出答案。每次都是老师最快说出答案,这时全班发出“啊——”的惊奇声。接着我又出示算式25×36,这道题老师也能很快算出积,学生都非常激动,认为老师太神了。这时教师就对学生说,其实口算时有个小秘密,你们想知道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答道:“想!”教师看准火候,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揭开这个“秘密”。这样通过“悬念”的教学情境,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①1.6÷0.25,15÷0.15;②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因此,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最终使孩子们的思维发生共振,彰显学生学习数学的终极实质。

参考文献

1 优秀教师的修炼之道

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上一篇:论我国破产管理人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 下一篇:识字妙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