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新指导书

时间:2022-09-10 04:01:46

微创新指导书

你知道微创新吗?十有八九的人会说是。

你知道如何进行微创新吗?十有八九的人会迷惘地摇头。

尽管已经有些泛滥,微创新却依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缺乏真正可操作性的解读。

2000年,苹果公司的市值只有170亿美元,如今已经超过2500亿美元。是什么让客户对其产品趋之若鹜?优秀的用户体验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推动力量。iPhone 手机、iPad平板电脑,本来都并非全新品类,但是,卓越的用户体验让它们不断地创造商业奇迹。

这是世界范围内最成功最知名的微创新范例。

用户体验的创新是决定产品能否受欢迎的关键因素,这种创新就是“微创新”。 奇虎董事长周鸿的解读基本说明着微创新的实质:“你的产品可以不完美,但是只要能打动用户心里最甜的那个点,把一个问题解决好,有时候就是四两拨千斤,这种单点突破就叫‘微创新’。”

说到底,微创新其实是用户体验上的创新,进而实现市场的爆发性增长。当明确了微创新对于用户体验的终极关注,我们便可从此追寻微创新的突破途径。那么,哪些方面的创新可以迅速带来用户体验上的突破?

技术型微创新

尽管微创新高举“忘记技术,体验为王”的大旗,但无可否认的是,技术仍然是可以直接改变用户体验的一个要素。

与十年磨一剑式的“大创新”技术,如CDMA技术、蓝光技术等相比,微创新中强调的技术要素,不是耗时长久的研发,而更多是点上的突破,或者对已有技术与众不同的创新性应用。技术型微创新的核心,是进行周期短、应用快的技术创新、改良或运用。

样本: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一家专门从事手机周围芯片研发的企业,在国际上手机核心芯片的技术还是为高通、英飞凌等巨头所垄断的背景下,专注于手机周围芯片的研发,针对部分手机用户希望手机喇叭声音响亮这一体验需求,他们大力生产支撑山寨手机“大喇叭”的芯片,随着“大喇叭”手机畅销能歌善舞的非洲用户市场,这类芯片就销售得非常好。这家公司从零起步,不到3年,年销售额已达4000余万元。

操作指南:

1.不一样的原材料。轻便、环保、健康、时尚、无公害……原材料上的一点改变,也能带给用户不一样的体验。

2.技术让使用更便利。电脑从台式到一体,再从笔记本到平板,手机从砖头块到超轻超薄,体积由大到小,使用由复杂到简单……技术创造的便利,是用户对产品必然的心理需求。

3.大技术,小应用。将高高在上的尖端科技,应用于平易近人的日常产品,其中的高科技元素,能带给用户优越感与信任感。

4.应用改变生活。当人们生活习惯与方式因新的技术应用而发生改变,这本身就是最独特的用户体验。

功能型微创新

功能型微创新是指,通过开发出某种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功能,制造出独特用户体验的创新活动。其本质可以看作是,发现并满足用户对产品功能的需求。

功能型微创新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创造出一种具有全新功能的产品或服务,另一种是在原有品类的基础上,搭载全新的附加功能,或对品类原有功能进行组合调整。

样本A:维络城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推出电子优惠券打印终端,将商户的打折优惠信息直接对接到个人用户,满足消费者“打折”的需求,影响一些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样本B:2008年,SNS社区开心网凭借着抢车位、买卖奴隶的免费小游戏,迅速在中国的白领阶层中流行。这种植根于人脉的免费小游戏,就是开心网为SNS添加的新功能。短短两年的时间,开心网就拥有数千万的注册用户,每天数亿次的页面浏览量。

操作指南:

1.热点即功能。当微博成为社会热点,各种手机微博应用软件正成为热门产品;当CPI高企,各类打折产品一时风行……对社会热点加以放大和延伸,这种“搭车式”的功能开发正成为功能型微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2.危机与不满是新功能的来源。用新功能弥补产业或商品的漏洞,解决用户的抱怨和不满,将最简单地带给用户极大的满足。

3.功能拼装也创新。市场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同类产品中,不同品牌、不同型号之间,各有其主打功能,而用户希望产品所具有的功能,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品牌型号之上。因此在功能设计上,可将对同类产品的功能重新分类组合。

4.每天都有新用户。随着用户的年龄、身份、文化变化,对产品功能的要求也必然随之改变。而“新人类”因其对潮流的敏感,关注并满足他们,更容易引爆微创新的蓝海。

5.配角也有春天。“苹果”迷们专门为iTouch量身定做的功能外套“苹果皮”,可以让iPod touch使用SIM卡拨打电话,发送短信、GPRS上网,让无数在热门产品周边跑龙套的配角们看到了春天。为热门产品做配套,往往是功能型微创新的一条捷径。

定位型微创新

通过对产品或服务进行独特定位,并针对这一定位进行产品设计,达到创造独特用户体验的目的,这就是技术型微创新的核心内涵。跨界与错位,是定位型微创新常用的手段。

样本:在家长普遍将网络游戏视为少年儿童学习和成长的洪水猛兽时,淘米网却将自己定位成了儿童互联网娱乐产品的提供商,推出了国内首个儿童网络虚拟社区《摩尔庄园》,国内最受欢迎的儿童太空探险虚拟社区《赛尔号》等多款面向5~15岁不同儿童用户群的线上社区产品,成为全球用户数量最多的儿童互动娱乐平台之一。

操作指南:

1.错位的正道。将主流观念中并不属于市场范围的人群,锁定为产品的目标用户群。巧妙使用错位的定位方式,带给用户的是新鲜感和认同感。

2.逆行的顺风车。非议越强烈的领域,往往越会是一个被压抑得可实现爆发性增长的市场,正因如此,淘米网能够顶着“毒害孩子”的骂名在儿童网络游戏领域大获成功。

3.微跨界的化学反应。Hello kitty是一只猫,Hello kitty也是服饰、家居用品、文化用品……产品与卡通形象的粉丝早已融为一体,并不断向对方的领域内扩张。跨界不是简单的两个不同领域的影响力相加,而是一种一体化的化学反应。

4.为身份贴上标签。作为老国货复兴的经典案例,永久C自行车成功的关键在于,为用户贴上了文艺复古、环保时尚、一个“轻客”的身份标签。

模式型微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形态,其重要性如今已经不亚于技术创新等。模式型微创新即通过引入新的商业模式,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独特的用户体验,从而占领而扩大市场的过程。

样本:2010年3月,美团的上线,开创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团购时代。由网站作为发起者,组织团购,为消费者发现最值得信赖的商家,以规模采购的优势让消费者享受超低折扣的优质服务;同时为商家找到最合适的消费者,给商家提供最大收益的互联网推广。美团网开创的这种采购模式,在中国互联网领域迅速掀起了一场战火绵延至今的“百团大战”。

操作指南:

1.COPY国外成功模式。将国外成功的商业模式引入中国,并进行中国化的改良,已经成为模式型微创新屡试不爽的成功之道。

2.模式嫁接。将两种不同业态,或两个不同企业的商式模式有机融合为一体,使二者的优势实现最大化。如风靡美国的“科吉烧烤”,便是用快餐车与微博营销的模式嫁接而来,为消费者创造出全新的用户体验。

3.平台转换。将传统商超“限时打折”、“限量特价”的模式转换至电子商务平台上,便形成了火爆一时的“秒杀”模式。同样的商业模式,在不同的平台、产业、渠道之间转换,便产生了微创新的效应。

外观型微创新

外观型微创新指的是,在产品基本功能保持不变的基础上,仅通过外观设计上的突破,实现打动用户的目的。

样本:2006年,在MP3市场产品高度同质化的激战中,来自韩国的艾利和凭借一款可爱的米奇造型MP3,在与索尼、苹果等知名数码品牌的竞争中成功突围;知名化妆品品牌安娜苏,凭借其复古唯美的产品外观,吸引了大批忠实的粉丝;2011年2月,格兰仕在北京了UOVO智能微波烹饪炉,这款全球首创的圆形、向上开启的微波炉,彻底颠覆了微波炉60多年来的方形、侧开门传统。

操作指南:

1.和别人不一样。这是对外观的个性化最简单的解读。个性化的外观,便是形状、色彩、质感、装饰、风格等外观设计元素最有特色的不同组合。

2.将外观变成标志。如同看到企鹅,便会联想到QQ。如果说外观的个性化能够让用户一眼识别出目标产品,那个外观的标志化便是通过外观为产品或品牌贴上一个标签。

3.外观也是一种功能。有多少消费者选择安娜苏的化妆品,是因为被其蔷薇花造型的唯美外观所吸引?当产品外形不再依附于功能而存在,而具有了审美和装饰等独立功能,便赋予了产品附加价值。

包装型微创新

在用户体验越来越个性化、细微化的年代中,一个独特的包装,足以成为产品和品牌区别于业界的标志。独特的包装,能够创造出独特的用户体验,传递出产品和品牌的独有文化与内涵,这就是包装型微创新的价值所在。

样本:作为现在服装网站的“一哥”凡客诚品,最初用以打动顾客的,正是一个外包装盒的创新。凡客要求在所有的服装塑料袋包装之外,都要加上一个精美环保的无纺布包装袋,而配送的外包装,则坚持使用硬皮的纸盒。“让消费者打开的时候感觉到舒服”,这就是凡客通过外包装打造的用户体验。

操作指南:

1.包装是一种标榜。包装的意义,绝不仅是给产品穿上件防尘的外衣。不同的包装是商家的自我定位与标榜,我高端、我环保、我另类、我时尚……在第一印象上传递给用户不同的心理体验。

2.包装是为了抬高用户。同样一件服装,装在普通塑料袋中,装在精美纸盒中,或是用牛皮纸和麻绳捆扎,会带给用户怎样不同的体验?

服务型微创新

能创造出独特用户体验的,不是在于产品本身。在这个用户至上的年代中,企业提供服务的质量与方式,也同样是用户体验的决定性要素。通过贴心、周到而有特色的服务,营造出良好的用户体验,是服务型微创新的本质。

样本:招商银行之所以拥有“最具创新力”的名号,是因为柜台前的一颗糖。1995年,招行推出“一卡通”时,并非一个强势品牌,于是招行开始发挥人情攻势,第一个在银行大厅里摆上糖果,在大厅里增加了沙发座椅,甚至在一些分行里摆上咖啡、牛奶,所有这些都是用户专享。在用户体验糟到顶点的中国银行界,这种做法让人倍感温暖,打动了万千顾客。

操作指南:

1.用户想要什么?请自己来扮演用户,体会他们,然后,给他们想要的。

2.用户抱怨什么?听听用户有哪些不满,然后把这些解决不满变成服务的内容。

3.我给你更多。在整个商业环境真正实现“用户是上帝”以前,请比他们想要的再多给他们一点点,这一点点会让他们记住你。

4.省略

上一篇:给企业一点安全感 下一篇:厂商关系四重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