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青春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时间:2022-09-10 02:59:40

英美青春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青春电影以青年群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并通过展现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经历,揭示青年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的精神追求与困惑。这些共性使青春题材的影片具有某些“类型化”特征。纵观近年的英美电影,有不少以青春为母题的优秀作品。这些青春电影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真实感人的女性人物形象。本文从折桂的青春、迷茫的青春与夭折的青春三方面,分析了近年来英美青春电影中的不同女性形象。

[关键词]英美电影;青春电影;女性形象

青春电影虽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似乎也无法归于类型电影之中。但这些影片从青年视角出发,以青年群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并通过展现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经历,揭示青年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的精神追求与困惑。这些共性使青春题材的影片具有某些“类型化”特征。纵观近年的英美电影,有不少以青春为母题的优秀作品。《同窗之爱》《不一样的天空》《梦之安魂曲》《千金转校记》以及《龙文身女孩》等,都是既有较高艺术价值,又获得观众广泛好评的青春电影。这些青春电影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真实感人的女性人物形象。影片通过女性与社会、家庭,以及主体内部的矛盾冲突,揭示处于这一人生阶段女性的独特生命形式。本文从折桂的青春、迷茫的青春与夭折的青春三方面,分析了近年来英美青春电影中的不同女性形象。

一、折桂的青春

在大部分青春电影中都有着鲜明的成长主题。这些影片注重表现青年在成长过程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并展现青年在应对困难过程中复杂的内心体验。大部分的青春影片都着重于书写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乐观与勇气,并最终欣然接受“成人礼”的生命历程。这类影片中的女性形象通常是乐观放达的,她们的形象与人生选择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观众,特别是青年群体而言,有着很强的启示与激励作用。《律政俏佳人》《舞出我人生》《风雨哈佛路》都是这类影片的典型。

这类影片中的女性都展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一方面体现在两性关系当中。两性关系是很多女性电影所表现的重要命题。女性主义理论认为,男权为中心的话语体系,是女性长期以来被“她者”化,并在现实生活与文艺创作领域作为男性附属的根本原因。因此,女性电影往往重视表现在爱情、家庭与社会生活中两性关系的失衡性,并寻求两性之间秩序重建的可行性路径。在《律政俏佳人》中,艾丽・伍兹金发碧眼,乐观热情,有着女性特有的妩媚身材,是学校里最为耀眼的明星。伍兹因为符合以男性为视角的审美标准而大受异性欢迎。她却因此被心爱的男生沃纳・亨廷所拒绝,而原因恰恰在于她太过漂亮。这看似悖论的现实,揭示了女性作为男性审美客体,只有被“看”的价值。而“头发黄,见识短,金发美女个个头脑空空”这种歧视性观点进一步揭示了“女人需要美,但美又等同于肤浅”这种有失公允的男性话语权威。影片中,伍兹努力进入哈佛法律专业,从被人轻视的花瓶到脱颖而出,在实习生期间便出色地打赢了一场官司,再到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从哈佛毕业,她的追求也从挽回爱情转变为做一名出色的律师。影片最后,伍兹以“笨人”回应了沃纳曾经对她的判断,是对两性关系的矫正。

另一方面,青春女性电影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更多地体现在个体的自我实现方面。如《律政俏佳人》中的艾丽・伍兹从为爱拼搏的小女人到以事业为重的女强人,这种人生追求的转变过程也是伍兹证明自己,改变他人观念的过程。这些都指向独立与智慧对女性的重要性。《风雨哈佛路》中的主人公丽丝也是这样一个独立的女性形象。丽丝孤独地长大,在缺少家庭保护和亲情关爱的环境中,丽丝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逐渐认识到只有奋斗和自强才能改变未来命运。女性在重塑自我,争取经济与人格独立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自我的人生走向,也改变了环境,改变了他人的固有观念。这是美国青春影片中以大量笔墨去展现女主人公主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所在。

此外,对主人公来说,虽然在成长的过程中主体意识、人生经历、生命经验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成长领路人也是不可或缺的。并且,从社会学的角度考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受到他者的影响。这些人从正、反两方面丰富、影响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个体在观察这些人物扮演的社会角色中,逐渐找到自我,找到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很多成长主题的影片一样,这类青春题材的电影中总会有一位成长引路人的存在。这一角色对女主人公的成长走向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其生命转折点上的路标。《风雨哈佛路》中丽丝的老师戴维,《舞出我人生》中安迪的邻居泰勒・盖奇,《追梦女郎》中的柯蒂斯等都是这类人物的典型。引路人的出现不但丰富了影片的叙事,也作为主人公的呼应面存在,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清晰和生动。

二、迷茫的青春

在很多青春题材的影片中,女性的成长都并非一帆风顺。这既是电影叙事上的需要,对成长中不同问题的展现,也揭示了现代社会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共同面临的精神困境。其中,核心的命题便是身份认同上的危机。对青年来说,身份认同上的困惑并不意味着灾难,而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从观察外部事物向审视自身的移位。这种移位是认识自我和塑造自我的前提,最终导向个体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导向个体对自我的肯定性认知。而青春时代的迷茫体验,正是源于这种人生立场与人生选择上的游移。

在很多影片中,女性身份的认同危机往往相对于男性要更复杂,更耐人寻味。一方面,这种危机来自男性话语对女性的刻板成见。这种刻板成见不仅表现在男性的态度上,而且是社会性的,包括女性自身。《律政俏佳人》中伍兹的伙伴认为她的好成绩并非靠实力,而是靠对教授的“大献殷勤”。帮伍兹美甲的女人被丈夫抛弃,不停地慨叹“女人能怎么办”“我人到中年,中学还没念完,皮肤松弛,有大屁股”。很显然,女性不自觉地将自己放到被审视的位置上,当其不满足这种审美标准时,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其“应得”的命运。影片《超脱》则以代课老师亨利・巴赫特的视角,揭示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与困惑。影片聚焦于青年女性中的边缘群体,如缺失家庭关爱,并由于肥胖备受歧视的女孩,终日流浪在外,吸毒成瘾、出卖身体的女孩,以及对这些堕落的孩子抱持歧视态度的师长等。影片展现了女性所面临的性与暴力、家庭与社会关系等错综复杂的成长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女性成长过程中的认同性危机,很多影片给予了揭示,也进行了探索。

这其中,同性之间的友谊经常被赋予重要的意义。如影片《牛仔裤的夏天》以一条牛仔裤为叙事凝结点,向观众展现了几个女孩之间的真挚友谊。友谊的意义正在于她们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精神困惑与伙伴们共同分享,并在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构建了女性群体之间所特有的话语环境,这是实现身份认同的重要构件之一。影片中情同姐妹的四个主人公卡门、蒂比、莉娜和布里奇特在暑假期间转向各自的不同生活,一条“魔力”牛仔裤成为几个人的联系纽带。女孩们每人穿牛仔裤一周,在转寄给伙伴时要附加自己这一周的经历和感受。女孩们在暑假都经历了不同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生活中亲情、友情与爱情的诉说与倾听,展现了女孩之间在精神上的相互信任与扶持。这丰富了她们的生活阅历,使其获取了更多的精神营养。显然,这在个体战胜迷茫,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女性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在英美青春电影中以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角度给予展现,无论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还是朴素的现实主义,都强调家庭、社会、朋友与恋人等在女性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深刻影响。同时,以男性话语为中心构建起来的文化环境,使得青年女性的成长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鲜明的主体意识与群体的力量分别是引导主人公走出精神困境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内、外因素。

三、夭折的青春

虽然大部分青春电影都有着乐观的基调和圆满的结局,但也有很多表现女性成长的影片,具有强烈的悲剧意味。悲剧因将美好的事物毁灭,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在这些影片中,女性多为现实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影片以朴素的现实主义风格,展现了这些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抗争与绝望,对现实社会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与反思意义。

首先,在表现女性成长悲剧的影片中,孤独是人物共同的困境。派蒂・杰金斯导演的影片《女魔头》,取材于一位女性的真实生活经历。出身于底层社会的艾琳,自童年便陷入孤独无助的困境当中。承受着生活的贫困与精神压抑的她,靠卖身为生,饱受歧视与欺凌。孤立无援的艾琳在与生活的抗争中每每败下阵来。当另一位女主人公希尔比出现后,艾琳的孤独得到了慰藉,但对这份感情的“过度”珍视,又导致了女主人公最终的命运悲剧。艾琳的人生几经起伏,最终在社会的重压之下,走向了极端的反抗。在杀死一个疯狂向她施暴的男人后,艾琳对社会展开暴力反抗,目标便是男人。托尼・凯耶执导的《超脱》里,胖女孩梅雷迪斯备受男性同学和父亲的歧视,她通过摄影来排遣内心的压抑,却被嘲笑。当她认为有一个老师可以倾诉心声时,后者却为了“避嫌”采取了退让的方式。这使得女孩陷入绝望当中,并选择在众人面前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孤独与绝望无疑是震撼人心的。在当代青春电影中,很少影片会展现青年,特别是女性的成长悲剧,因为它是残忍的,也是真实的。孤独是现代社会人们共同的精神困境,夭折的青春正是对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映。

其次,女性成长悲剧中,与孤独相伴的是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社会暴力。女性是社会暴力的承受者。从家庭到校园,从校园到社会,现代社会的各种暴力无处不在。《女魔头》中的艾琳,《超脱》中的梅雷迪斯、埃丽卡,《乔与男孩》中的自闭症女孩,《梦之安魂曲》中的马里恩・西尔弗都是这一社会暴力的牺牲品。在不同的影片中,社会暴力的呈现方式大相径庭,性、武力、与歧视都是暴力的不同表现。《梦之安魂曲》里的马里恩・西尔弗曾经有着美好的人生理想,但在的戕害下无法自拔,直至陷入以出卖身体,换取的恶性循环之中,梦想、爱情与人生亦毁灭殆尽。由此可见,缺乏安全感的生活、欲望的诱惑、精神的孤独以及性别、种族上的歧视,使得女性的成长道路变得极为艰难崎岖。批判现实主义式的女性青春电影,不仅揭示女性的成长困惑,也通过女性视角来揭示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因而具有更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随着女性主义运动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展开,观众对电影审美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以及诸多女性导演在电影创作上取得的非凡成就,越来越多的女性形象出现在大银幕上。近年来的英美电影中,有许多以女性为主要审美对象的优秀影片。同时,在更多的影片中,女性在提升影片的艺术价值与审美表现方面也同样不容忽视。青春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成长过程中的追求与困境,并借此揭示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章旭清.“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键词解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01).

[2] ,崔娟娟.论美国当代女性主义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以《简・爱》《蒙娜丽莎的微笑》《欲望都市》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3]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郭培筠.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5]屈雅君.“女为悦己者容”──关于男性电影的女性批评[J].当代电影,1994(06).

[6]张会军.影像中的感性情感――女性电影导演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06).

上一篇:退热方治疗不明原因高热17例临床体会 下一篇:健康教育在儿童计划免疫384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