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的美育教学探讨

时间:2022-09-10 12:43:25

高中语文课堂的美育教学探讨

摘 要: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思想上不重视语文学科。教师应运用一些有效措施,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体会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 语文素养 自主学习

生活中到处都是美,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创造活动,而我们要具备创造美的意识。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意识领域中进行着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在某种程度上说,审美活动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造就。通过近些年的语文教材修订,高中语文教材在选文上也越来越注重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的考量。这些文章都蕴涵了丰富的美感。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已经有了条件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美的视角解读文本

美无处不在,教学中可以处处是风景。

对于一篇美文,笔者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课前试着让学生去概括文本的内容,他们发现这只是一篇普通的散记,无非讲了作者由于心情烦闷出去散心罢了,这样去解读文章,语文韵味全无,缺少了审美意趣。

笔者通过探讨“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个场景,让学生领会这是一种淡淡的含蓄之美,也是一种“哀而不伤”的素雅朦胧的静谧之美,就像东方女子。这在美学意义上属于阴柔美,我们应该去感受作者在美景中与内心情感勾连的情景,那景色中是一种惆怅的外显,此时人物、情感、景色顿时丰满起来。同时对比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在美学意义上称之为阳刚之美。作者洋洋洒洒,描绘千年历史,勾画了古战场的酷烈、壮观和雄奇,从画面直觉上写出惊心动魄的历史风貌;作者抓住历史人物的内外气质,出神入化地勾勒出人物一代风流的潇洒英武形象,从中我们可以指引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美来咀嚼体会。这样学生便可以体会到文章不但可以拿来读更是可以去品尝的,并且不一样的语言在生活的运用中是可以达到不同效果的。

二、强化美的感染力

美的体会需要以情感为载体,在教学中若以情感作为纽带,让师生达到强烈共鸣,就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内涵,以达到美与情的合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手段,创造一种和谐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如教《雨霖铃》时,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渲染了男女惜别场景,引发滔滔思念。那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伤离别的情境?此时,可以进行角色模拟。抓住“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这一系列的动作表情的词,学生做到位了,加之教师情景的创设,自然能理解离别的伤感之情了。

对于感染力的创设不应该拘泥于只再现文本中的情境,人的审美,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的,审美主体不同,审美感受就不同,所以,笔者认为教师更应该重视情感的诱导,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教学情境。

比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文字很优美、清新、动人。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来描写自己的山上小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泰顺山区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让学生随着文章提供的意向展开联想,具体感知情境,这样就容易将学生带入文本创设的意境之中,学生能较自然地获得审美感受。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片、音乐、电影、录像等,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审美能力,这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三、诵读中感受语文美

叶圣陶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无论兴趣方面和受用方面都有莫大收获。” 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教师本身要善于用读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学生能进入文本的情境美、语言美、艺术美、人物美、结构美之中。

比如《虞美人》一文,在深情的朗读中,学生能体会到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对往昔的眷念,体会到什么叫一江之愁。同时也领略了文本中优美隽永的语言艺术,这之中有平仄、对偶、押韵等,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去美读,才能使他们体味语言的优美,笔者让学生试着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试着读出词中的愁,抓住了愁绪也就读到词曲的忧怅之情了,这样的情绪就是一种情境之美。

于此能体会出语言文字的魅力,享受文本之美,就能培养渴求阅读的习惯,从而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

(安占海 甘肃华池 甘肃省华池县第一中学 745600)

上一篇:四成网贷平台为何要选择良性退出 下一篇:袁宗道“稳实”性格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