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集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10 10:38:13

中国制造业集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迅速崛起,这与制造业集聚的组织模式密切相关。本文在肯定我国制造业集聚竞争优势的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借鉴国外制造业集聚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制造业的合理集聚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集聚;研究

作者简介:刘芬(1978―),女,湖北浠水人,天津师范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87.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6.024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6-0067-03

制造业的集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形成地方特色产业,进而促进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也必须比较客观地认识到我国制造业集聚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制造业集聚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制造业合理集聚的适宜模式。

一、我国制造业集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制造业集聚的产业组织模式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行业居多,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技术与自有品牌,获取附加值的能力常常位于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的末端。并且大部分企业处于地理扎堆的集聚状态,集聚不均衡,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等。

(一)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技术含量低、产业国际竞争力弱

目前,我国制造业集聚水平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家具、建材等资本和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得不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以缓解就业压力,避免资本技术不足。然而,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制造业生产率水平普遍不高,附加值低,高能耗、低产出,产品的投入产出效率低,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因而在全球价值链上始终位于附加值低端环节[1]。我国制造业无论是在企业规模、技术水平上,还是在国际市场份额、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分工地位上,都与世界制造中心有相当大的差距[2]。一般而言,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通常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后才能迈入高科技产业。因此,我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必须及时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型升级。

(二)低成本战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我国制造业集聚行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以低成本为比较优势。但是这种低成本战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长期低工资水平将导致劳动力短缺,如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近两年频频遭遇“民工荒”。中国制造业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是以大量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和生存状况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和改善为代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低工资高强度劳作的工作将会失去市场,低成本战略难以持续。低成本优势如果不能及时向价值链高端的资金、技术或其他优势转换和升级,则很容易引发“向下竞争”,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陷阱[3]。

(三)过度竞争导致企业间缺乏联系和合作

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相对集中,但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合作,处在地理扎堆的集聚状态。在市场竞争中,相互拆台,导致信息、技术、知识的流动严重不畅,企业间的交易费用高不可估,缺乏企业群的整体竞争优势[4]。集聚区内部分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尽其可能的节省成本。由于创新费用一般大于模仿,大部分企业不愿意自己投资进行创新,而采用免费搭便车模仿他人的创新成果,甚至偷工减料生产价廉但质量低下的产品,从而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柠檬市场”,最后导致整个集聚区走向衰落。我国制造业集聚融入全球价值链以后,面对强大的全球采购商的控制和外资的垄断,未能理性地加强本地合作与内部联系,相反,很多行业的国内制造商一味挑起恶性竞争和“价格战”,出现了中国制造业的三大悖论:销售额越来越大,利润额却下降;国际上中国制造的产品很多,中国创造的名牌太少[1]。

(四)区域集聚不均衡,地区差距扩大

我国制造业的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大部分集聚在东部,且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1988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约有61%集聚在东部,2003年上升到了74%。饮料、纺织、造纸业、金属制品、普通机械、电气机械、电子通信等行业正迅速向东部转移。东部地区的优势行业以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居多,而中西部的优势产业大多是资源导向型行业。东部地区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产业发展水平均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累积性因果循环的作用机制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制造业的过度集聚使东部地区拥挤,资源短缺,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济逐渐减弱,出现了集聚不经济的现象。无论东部地区采取何种政策,其地理区位条件多么优越,企业之间存在何种联系,但它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可容纳的企业是有限的。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之间终将会出现争夺资源,最终可能会导致东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的瓦解,从而限制了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外制造业集聚的成功经验

分析国外制造业集聚的典型模式,从而借鉴其成功经验,这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合理集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工艺使德国制造业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德国海德堡附近数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聚了世界知名品牌的印刷机制造企业,这里生产的印刷机及其配件有一半以上是销往世界各地的市场。德国在印刷机械制造产业的竞争优势,除了历史基础和产业精神的传承外,很大程度上源于产业集聚的技术外溢现象及其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5]。第二,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中部的硅谷,20世纪60年代其电子产业获得迅速发展,现已成为美国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基地。硅谷之所以能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当地密集的大学与研究机构,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和具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队伍[6]。第三,印度泰米蓝多州的提若普尔镇在短短的20多年里,从一个僻静的小镇发展为全印度针织品加工制造中心,其针织品占据了全印度市场的85%。提若普尔镇针织品的高速发展与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中小企业合作网络及政府信贷密切相关[7]。第四,佩扎罗地区曾是意大利工业最落后的地区之一,但20世纪50年代该地区的家具制造业迅速崛起,由于家具制作精良,工艺先进,设计水平高,家具制造业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该地区集聚了世界上众多知名品牌的家具制造商,生产的家具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意大利木材资源比较贫乏,并不具备优良的自然禀赋。佩扎罗地区家具制造业强大的竞争优势主要缘于弹性专精的生产模式[8],如细致的劳动分工、企业间良好的协作、频繁的变换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等。

上述典型案例显示,制造业在特定地理空间上集聚通常都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力。地理空间上的接近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及交易费用,厂商之间更容易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集聚节约了搜索信息的成本,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技术和市场信息,以保持生产和经营处于信息优势状态[8]。集聚区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紧密协作,其生产效率自然是非集聚区企业难以企及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地区的潜在优势,形成地区特色产业,带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制造业集聚的产生往往与众多的大学研究机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创新的文化氛围、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企业合作网络、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等密切相关。

三、我国制造业合理集聚的建议与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公共机构的协调作用

政府、行业协会等在制造业集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们在减少创新过程中的不稳定性至关重要[9],是促进企业间网络联系、官产学研结合的纽带。这些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帮助企业获得市场机会和投资,可以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成长初期的风险,使科技发明尽快进入到相关经济领域[10]。同时,还可以组织协调集聚区内企业采取有效的竞争与合作,防止恶性竞争。如享有“中国鞋都”、“中国驰名商标”以及“真皮鞋王”等荣誉的温州,其鞋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鞋革协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温州鞋业协会每年组织鞋类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鞋展、鞋博会,以区域整体形象对外推销温州鞋。同时,该协会还帮助企业争取优惠政策,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组织企业骨干到美国、意大利、韩国等地考察参展。温州从“假冒伪劣产品制造地”变成“中国鞋都”的过程中,鞋革协会功不可没,它起到了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沟通协调的作用[11]。

(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集聚升级

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过于依赖国外技术的引进,难以获取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技术和技术变化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区域的发达与否,处在世界的经济核心还是边缘地位,与该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密切相关,技术创新能力是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12]。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家电王国,但是,最早发明电视机、家用录像机以及液晶显示器技术的并不是日本人。日本企业每引进一项技术,总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进行消化、吸收。他们不仅要完全学会和掌握这项技术,而且要以这项技术为基础,通过创新,研究开发出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我国制造业的集聚以劳动密集型行业居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因此,必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强产学研联合,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现代制造业的产品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培育和形成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我国制造业集聚升级。

(三)缩小地区差距,支持部分行业向中西部集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不平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制造业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但中部和西部却发展缓慢,尤其是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部分行业甚至出现倒退现象。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产值74%以上集聚在东部,制造业的过度集聚使东部地区拥挤,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资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东部制造业的集聚走向衰落[13]。因此,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缩小这种差距,引导部分行业向中部或西部地区集聚发展,防止因东部过度集聚而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中西部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广阔的土地资源、低成本的创业机会、充裕的自然资源等,却未能开发利用,造成极大浪费。因此,建议中央政府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鼓励人们去中西部投资创业。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应积极改善自身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等,为制造业的集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引导制造业集聚向集群式发展,提高产业组织水平

集聚是集群形成的前提,集群是集聚发展的结果。集聚更多的是强调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集群更多的是强调关联产业的空间集中。我国制造业目前大部分还处于地理扎堆的集聚状态,内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组织与协调。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我国制造业的集群建设,提高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水平,促进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提高资源的整合水平[14]。通过规划引导,以主导产业为基本依据,以龙头企业为载体,推动同类或相关制造业企业集中,培育既竞争又合作的社会环境。同时,培养区域企业文化,提高企业之间的认同感,塑造相互信任、理解与合作的文化氛围。促进我国制造业从地理扎堆的集聚状态向有组织、联系密切、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集群式发展,提高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水平。

参考文献:

[1] 梅丽霞.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制造业集群升级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6-38.

[2] 刘建江、徐长生等.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05):10-15.

[3] 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05):38-46.

[4] 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J].中国软科学,1999,(09):102-106.

[5]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68-183.

[6] 王雷.国际上四种典型产业集群的成功因素分析及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04):14-18.

[7][9] 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03,141-145.

[8]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10]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5):29-36.

[11]王缉慈.温州鞋业向何处去[J].中国质量与品牌,2004,(11):48-51.

[12]郑勇军、汤筱晓.集群间产业链整合: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J].工业技术经济,2006,(07):61-64.

[13]陈甬军、徐强.产业集聚的稳定性与演变机制研究[J].东南学术,2003,(05):65-72.

[14]邓宏兵、李俊杰、李彦军.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投资环境创新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02):25-29.

上一篇:开放式基金的产品营销 下一篇:我国中小企业正确选择投融资服务机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