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度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演进与发展

时间:2022-10-19 06:49:51

基于制度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演进与发展

摘要:产业集群在我国大力兴起,但是集群演进缺乏应有的能力和意愿。本文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从制度的角度提出了集群演进的措施。

关键词:产业集群;制度;产业集群演进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6.021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6-0059-02

当今世界跨国投资日趋活跃,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各国的同时,出现了另一种世界经济潮流――产业集群。

一、 世界集群的发展与我国的集群兴起

当今,世界上那些具有国际或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大多数聚集于某些特定区域而发展起来。例如在美国,汽车产业主要集中于密歇根的底特律,跑鞋生产集中于俄勒冈,最大的20家地毯商,有19家集中在佐治亚州的达尔顿镇及其附近。[1]德国、意大利也都发展了产业集群。秘鲁、巴西、墨西哥、韩国、巴基斯坦、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的产业空间聚集发展的现象。

国际产业集群发展现象十分明显,我国情况也不例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历30多年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产业聚集来构筑区域竞争优势的经济现象。

在浙江,有著名的大唐的袜业、柳市的低压电器、永康的小五金、海宁的皮革皮件,等等。

在广东的深圳、珠海、中山、顺德、南海、东莞等地,一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中山古镇的灯饰、小榄的五金制品、沙溪的服装、澄海市澄城镇的玩具、南海西樵的纺织、大沥的铝型材制品与摩托车、顺德伦敦的木工机械、乐从的家具、东莞虎门的服装、石龙等镇的电子产品等。在东莞,一个小小的清溪镇,生产的电脑磁头就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生产的电脑机箱占30%,电脑高压包占25%,微型马达占20%。

在福建、江苏、河北、天津、山东等经济活跃地区,也都出现了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势头。

二、基于制度分析我国产业集群的特点

(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演化时间较短

1.我国产业集群演进的主体不健全。通常来说,一个典型的产业集群应包括生产商、供应商、客商、中介服务和规制管理等五大相互作用的基本机构,这五大基本机构构成了产业集群的五大行为主体。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产业集群才开始演进,当时的相关理论知识比较缺乏,导致民营企业等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2.我国产业集群演进的市场机制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解放,产业组织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市场机制的缺失与不完善,制约了产业集群的演进。

3.中国产业集群演进的机会受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经济比较脆弱再加上来自国际产业组织给我国施加压力,先进企业家的想法受到当时政策的阻碍。

(二)我国产业集群演进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产业集群演进速度非常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主导。因为,我国产业集群刚开始发展,市场、集群主体等尚存在不健全问题;再者,我国产业集群的演进存在路径依赖性。具体表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发展的,政府非常依赖其对经济的干预,习惯了指导经济;我国集群发展的环境――市场,存在缺失、不完善、失灵的现象;我国民营企业弱小,国有企业政企不分,我国有可能会采取政府主导形式;我国出于赶超战略的需要,政府会提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初始条件的特殊性与演进的路径依赖性决定了中国产业集群演进的政府主导性。这种演进模式是必要的。首先,市场是企业集聚的大环境,但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只能单打独斗,没有通过竞合来实现竞争。这时,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经济开发区与产业区发展战略,加速产业集聚的进程,实现企业的空间集聚。其次,虽然我国企业集聚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政府的政策租金,但是这样做,可使那些底子薄弱的集聚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才有可能与国际上的集群企业竞争。第三,政府主导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改革的尝试,为我国渐进式的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政府在促进产业集聚方面是有效的,但在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演进方面是无效的。说明这种政府主导的产业集群演进模式存在一些弊端。政府虽然可以通过经济开发区、产业区的优惠政策实现招商引资,促成产业集聚。但是,集聚企业会因为缺少重复博弈而缺乏制度基础,使产业集聚没有演进的“能力”;在政府的这些优惠政策的“挤出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综合作用下,集聚企业更愿意集体“寻租”,而不想集体“创租”。在“能力”与“意愿”的双重约束下,产业集群仅仅停留在产业集聚状态,根本无法实现产业集群的演进,获得柔性经济与创新优势。

(三)我国产业集群演进缺乏应有的动力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比较特殊,其发展动力是为了获得政策租金。这种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的“集聚”,可以说是企业与政府双赢的纳什均衡:一方面,政府会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政策赢得政绩;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企业也得到了发展集群的优惠条件――产业园优惠政策。

(四)我国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非正式制度的残缺与正式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我国每个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合作意愿。从能力上看,我国产业集群企业间的分工更多地表现为关系型企业之间的分工,是关系型信任的结果。从短期看,关系型信任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但从长期看,关系型信任会导致产业集群的“封闭性”,会将交易限制在熟人之间,缩短交易的半径,影响集群的开放度、创新性,进而将有能力的、潜在的交易对象排斥在外,不利于产业集群向网络优化和创新方向演进。从意愿上看,关系型信任常常会带来“情”与“理”的冲突,常常会因为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合作意愿大大降低。

三、我国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及促进产业集群的措施

我国之所以发展产业集群是为了赢得竞争优势、获得运输成本的节约、供货渠道和公共物品的共享、交易成本的节约等效用。[6]我国应从制度上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业集群的演进。这里,我们集中探讨集群企业与政府在产业集群方面的行为选择,这是因为集群企业是产业集群演进的主体,而政府是中国产业集群演进的重要力量。

(一)集群企业要正确理解产业集群的优势来源,通过内在化促进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产业集聚,而是产业联合体,是区域创新与品牌的载体。通过产业集群,企业可以获得成本、资源优势与外部经济利益。但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是竞争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而且,当获得正外部性的同时,也存在有拥挤、污染、要素价格上升等负外部性(Schmutzler,1999)。产业集聚只有演进为产业联合体、产业创新与品牌载体,才有机会获得柔性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优势。

集群企业要通过内在化促进集群准则的发展。我们可能认为约束集群企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是一体化企业的权威机制或新古典市场的价格机制所可以达到的,其实不然。要真正起到约束这种行为,我们还是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化的企业制度与有组织的市场制度。这是对一体化企业制度与新古典的市场制度的发展,是在产业集群演进中内生的支持产业集群演进的制度,本质上是通过制度型的信任机制保证集体行动的效率。基于制度的集体信任,我国可以形成内在化的集群行为准则与行为规范,可以发展完善非正式制度。集体信任一方面拓宽了交易半径,防止了产业集群的“家族化”,实现了产业集群的“社会化”;另一方面,对于集群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集体信任可以通过集体惩罚、交易限制与集群规范等非正式制度来约束,从而在“能力”与“意愿”两个方面保证了集体行动的效率。

(二)改进政府主导集群发展的做法

第一,在正式制度方面,政府要保证法律制度的一致性、公平性与强制性,完成其作为正式制度最重要的供给者的责任。让事后的惩罚起到效果,达到事前激励与约束的目的;

第二,在非正式制度方面,在产权保护、信息平台搭建、中介组织发展等方面,政府应完善制度,发展并完善以信任为核心建立的集群文化、准则与规范,保证交易限制、集体惩罚等集群治理规则的效率;

第三,在制度变迁方面,因为不同区域产业集群演进具有不同步性,所以政府应及时介绍、推广成功经验,促使那些演进成功的非正式制度外在化为正式制度,节约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时间;

第四,为保证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政府应鼓励竞争,打破集群的区域垄断;基础研发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政府应加大对基础研发的投入与资源整合力度,增强集群企业的吸收能力。(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朱华晟.浙江产业群[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 郑宏星.产业集群演进的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 刘仁军.交易成本、社会资本与企业网络――关系契约理论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1995.

[6] 阿尔弗雷・韦伯,李刚剑等译.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9] 郑宏星、顾冬梅.中国产业集群演进与制度选择[J].经济研究,2010,(01).

[10] 彭泗清.关系与信任:中国人人际信任的一项本土研究[C].郑也夫等.城市社会学[A].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上一篇:连环会的“庞氏”蔓延机制与倒会风潮分析 下一篇: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出口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