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时间:2022-09-10 07:59:58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做到长期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求职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结合起来,特别要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174-02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就业指导意义

在高等学校大力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重心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既迎合了全球化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趋势,也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是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推进自主创新的时代需要。同时,对于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具有着重要意义。

就业指导作为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主要方式,在帮助学生就业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就业指导没有做到长期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没有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放到贯穿整个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核心位置。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人”的价值关怀,把人的核心能力培养作为中心内容。而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没有达到这一功能,而且在操作上也被当作追求“高就业率”的手段和工具,这与以人为本的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现实中,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就是简单的就职指导,功利性强,往往是上几节就业指导课,开几场座谈会、供需见面会,宣传宣传政策,就算完成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了。

高校就业指导之所以会表现出较强的急功近利性,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就业指导中缺乏核心目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即便是意识到了创新与创业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进一步对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深层解读,导致实际工作的粗糙化与简单化。要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就要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

二、就业指导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1.一种人格:独立人格

独立人格是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它是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综合体现。独立人格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能保持对事物的持久性兴趣,能把追求兴趣与自我价值实现进行统一;保持思想上的较强的独立意识,善于独立思考,往往能具有独特的见解;有较强的自主性,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实践、证明,追求客观;具有批判精神,敢于怀疑(这是创新能力得以存在的关键因素);在行动上不墨守成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的品质。不难看出,独立人格的以上特征正是创新创业能力形成所必须具有的心理品质特征,是人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的重要内在条件,是其他各种能力与素质的思想与心理支撑。

就业指导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现实需要与长远需要的统一,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强调了高校就业指导价值与人的价值的统一。要实现对大学生的良性就业指导,在初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要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乐观、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严谨、勤奋、踏实的作风。教育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分析,勇于实践,充分做到自主性与独立性的统一。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重视不够,措施不够得力,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不强,进而影响到其创造性的发挥,最终造成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相对滞后。

2.两种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归纳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堪称是孪生姊妹。批判性思维具有批判性、逻辑性以及创造性,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是其主要方面。批判性精神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敢于怀疑的精神和习惯。这种精神与习惯来自于长期的积累与养成。批判性思维技能则是指怀疑的思维程序。在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方面,主要是要让学生在思考时养成一种寻找“例外”的习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结论,在进入思维的瞬间都能怀疑其真实性,并努力寻找“例外”情况。许多创新的成果都是来自对传统的怀疑与批判,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表现这一思维过程,久而久之,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

归纳性思维。目前,我国教育更多倡导的是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演绎能力。而创新创业能力的获得必须在演绎基础上能进行归纳思维活动。

演绎推理基本上是通过给定的定理或原理等加上一些条件进行推理、推导的模式,这一模式对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创新能力来说却是不够的。创新不能光靠演绎推理做到,它往往是在众多现象中归纳出新东西、新想法、新发现等。

3.两种意识:问题意识与创业的非商业价值评判意识

问题意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具有问题意识的人往往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书本上不曾有的新观点、新方法、新途径以及新东西。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当前的许多学生都养成了等老师指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提出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疑难点,这和跟着教师去验证、推断既有的结论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学生在这样的思维方式训练下,会逐渐形成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创业的非商业价值评判意识。在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往往形成了以成败论英雄的认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喜欢进行直接的商业价值评判。这种评判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方面,许多学生在实践中的失败就导致其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信心的丧失;另一方面,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判断限制了他们的眼界,导致他们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能立刻带来经济效益的商业活动的错误认识,把视线焦点放在经济效益上了,从而忽略了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关于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下一篇:大一新生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