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两面性特征与引导策略探究

时间:2022-03-30 11:45:48

网络舆情的两面性特征与引导策略探究

摘要:网络舆情影响力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如何理性看待网络舆情,如何正确引导和应对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各级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首先应把握网络舆情的两面性特征:理性与非理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民主性和狭隘性、技术性和政治性、自由性与可控性。其次构建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高度重视,坚持以疏导为主、疏堵结合的原则;主动作为,提升处置网络舆情的基本能力;群策群力,建设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完善制度,不断规范网络参与者行为;未雨绸缪,科学构建网络舆情的应急预案。

关键词:网络舆情;两面性特征;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126-02

一、引言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发挥着实实在在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互联网了解国际风云变幻、关注国计民生、表达利益诉求。网络在给地方政府的社会控制提供新手段的同时,也给现有的社会管理和信息控制模式带来了挑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注重分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传播速度之快、波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如何理性看待网络舆情,如何正确引导和应对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各级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

二、网络舆情的两面性特征

1.理性与非理性

互联网时代,网民随时都能将现实事件转变为网络舆情,而广大网民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无一不是指向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一些网民对问题进行了非常理性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看法,甚至对公共决策产生了影响。但由于缺少传播过程中的权威审查机制,在因虚拟而表现得更加自由的同时,网络叙事过程本身也就转变成为消费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叙事主体因不断发泄非理性情感而得到娱乐。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地发言,彰显出现实空间中较难被调动起来的民主热情和讨论精神。曼纽尔·卡斯特指出:“在这个系统里,现实本身(亦即人们的物质与象征存在)完全陷入且浸淫于虚拟意象的情境之中,那是个‘假装’(make believe)的世界,在其中表象不仅出现于屏幕中以便沟通经验,表象本身便成为经验。”在较少体现责任精神的语境中,非理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其结果一方面是公共领域得以开展,另一方面则是公共精神的萎缩Ⅲ。

2.隐匿性与外显性

互联网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存在,在这个虚拟空间里,现实中的“人”形成了虚拟空间中“人”的另类聚合。在网络上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他们不会看见你的肉体并且做出假设,他们听不到你的口音也不做任何预设,他们眼中所见的只有你的文字、舆情是公众主体内在的心理活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公众的行为倾向,但它并不是行为本身。行为可以一目了然,而舆情只能从公众主体的言论、举止、表情等间接地推测和分析。也正是因为网络可以隐匿人们的真实身份,人们无须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顾及太多,在现实中往往内隐在人们心中的舆情也就很容易地被表达出来。通过一个人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能够较为清楚地推断出他的情绪和态度,这种外显且较为真实的舆情,在现实中并不很容易把握∞。

3.民主性和狭隘性

普通公民通过网络自己个人生活的感受,也关于社会政治的见解,从而使网络成为最具互动性的沟通渠道和大众媒介。网络政治既然是一种直接民主政治,也就具有了直接民主的内在缺陷。由于中国网民整体理性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群体极化”现象时有发生。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对群体极化做出如下定义:“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法国学者勒庞认为:“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当这一群体意见形成之后,无论对错,都会成为群体极力维护的观点,并且很难与其他反对的观点相容,形成网络舆情的排他性和狭隘性。

4.技术性和政治性

互联网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ARPANET,旨在帮助美国军方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交换信息。随着网络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运用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媒体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正在传播政治价值、影响政治决策、改变传媒格局,事实证明,在重庆最牛钉子户、山西黑砖窑案、厦门PX项目缓建、华南虎照片风波、抗震救灾捐款等系列事件中,网络舆论对事件发展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草根网民聚合成强大的政治力量,成功实现了意见表达、政治参与,体现了财产保护、政府诚信、道德伦理、爱国情怀等政治价值追求。美国学者托夫勒认为,在信息社会里,所有信息是和权力并进而与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我们逐步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

5.自由性与可控性

当前,人们可以通过E-mail传递信息,可以通过IM(即时通讯工具)沟通和交流感情,也可以在BBS、Blog和Wiki上自由发表言论和表达舆情,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发表自己的见解,“出版”自己的著作或报纸,成本低廉,程序简便。互联网推动了“数字化文艺复兴”,形成了“有(无)知识阶级”,也产生了“数字鸿沟”。其实,网络在提供给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同时,也隐蔽着细腻的政治和经济的控制。德国学者哈贝马斯说:“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本身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网络也是身在社会之中,它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没有管理者的绝对自由空间,网络也要遵循“游戏规则”。“权利组织尚缺乏管理经验,并不意味着没有管理能力。硬性的控制会以同样大的科技手段实现,技术上获得的自由和从技术上予以控制,从来是身影关系。”尤其是对于各种有害的网络噪音而言,这种控制就显得更加重要。

上一篇: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下一篇:关于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