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10 07:40:24

书籍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书籍设计教学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的重点。创新思维是突破思维定式的思维方式,以打破惯性思维为特征,是以直观、感性、想象为基础的大胆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综合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知觉思维、发散思维、跳跃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思维,与情感、意愿、动机、意志、理想和信念等紧密相连。

关键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开放;信息整合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今天的书籍设计观念,不仅仅是“封面”表面美感问题,必须深入到书脊、封底、插图、正文版式设计的整个统一的美感的全方位营造,书籍设计的魅力在于设计创意、材料设计、装帧工艺上全方位展开。但长期以来的装帧观念滞后,只停留在二维平面构成和外在打扮的层面,使学生对于书籍设计的认知范围相对狭窄,阻碍学生在书籍设计过程中就文本进行有创造性的设计努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书籍设计过程中准确掌握和分析信息本质,依循内在的秩序性与逻辑关系,构建便于受众理解的视觉化信息系统,演绎出有趣、有益、有效的信息传达语言、语法和语境,以适应当今信息传达视觉化的阅读需求。这是我们在设计课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思维的本质与特点

1.创新思维的本质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常规思维方式而言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是思维的高级过程,它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突破思维定式的思维方式,以打破惯性思维为特征,是以直观、感性、想象为基础的大胆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综合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知觉思维、发散思维、跳跃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思维,与情感、意愿、动机、意志、理想与信念等紧密相连,它要求打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过去的经验重新加以综合,得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创新思维的特点

(1)创新思维是应变性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具有创见意义的思维。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开拓视野、适应环境和引导事物变化。

(2)创新思维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围等条件的约束,从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多种设想的思维方式。

(3)创新思维是反定势思维。长期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形成的惯例、常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思维定势。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出其不意,是超出人们设想的思维方式。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体现为个体在同等条件下所充分显示的与群体思维有所不同的具有创造性的表现能力。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日常的思维训练才逐步形成的。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般是以潜能的方式存在的,需要通过人的自觉开发和积极运用才可能发挥出来。在艺术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尤其必要,因为创新思维是影响设计能力的主要因素。

1.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答。“问”是一个由已知向未知探究的心理触手,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往往定位于解决学生不知道的问题,教师几乎代替学生完成了对教学内容的一切处理过程,而不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创新的火花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迸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会通过发问“为什么”开始自己的思考,对于解决书籍设计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印象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授课教师下发的理论知识提纲主动通过不同渠道(互联网、图书资料等)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寻找答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辅助、补缺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虽然以“平等伙伴”身份参与活动,但是凭借其教育责任、教学经验、学识修养和价格魅力,教师又必须是“平等中的首席”,一束目光、一个手势都往往对学生的认识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探究中应起的引导作用是协调而不是调度、参谋而不是指挥、教练而不是裁判、支持而不是扶持、帮助而不是包办,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超越,实现创新。

2.培养开放的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是将思维的理性概念、意义、思想、精神通过设计的表现形式加以实现的过程。开放的设计思维是推动设计发展和设计创作的重要途径。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的思维可分为发现问题、生产需求、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用而艺术地解决问题这几个阶段。在整个过程中,理性思维总是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解决问题时,艺术想象力、创造力则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书籍设计过程中,艺术的创意能力和感染力起着更加决定性的作用。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流畅性是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这“三性”是建立在广泛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曾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法来训练大学生们思维的流畅性。训练时,要求学生像夏天的暴风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不容迟疑,也不要考试质量的好坏,或数量的多少,评价在结束后进行。速度愈快表示愈流畅,讲得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对于思维,无论是质量,还是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发展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对于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在书籍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针对设计主题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利用勾画草图的形式保存下来,提倡学生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培养设计的敏感度。

3.培养信息整合能力

一本好的书籍,应该能够真实凝练地传达书籍的内涵。如何在繁杂的文稿内容中把握主题,准确体现书籍的内涵,是书籍设计的核心问题。学生在主题探索阶段的思维是发散的,许多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假设、设想混杂在一起。因此在思维发散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集合思维。教学中围绕问题组织研讨,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广泛的联想、想象、猜想中挑选出最合理的方法和方案,最接近于客观现实的猜想。这就使集合思维得到了良好的培养。

4.培养个性表达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不同的个体心理在具体表现时所呈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体差异,包括能力、气质与性格。在视觉艺术思维的领域中,艺术的创作总是强调不断创新,在艺术的风格、内涵、形式、表现等诸多方面强调与众不同。不安于现状,不落于俗套,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这些都是艺术家们终身的追求。个性表现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当艺术家在创作中看到、听到、接触到某个事物的时候,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思绪向外拓展,让思维超越常规,找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思路,赋予其最新的性质和内涵,使作品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意境都表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见地。

美国认知和教育心理学家戴维·N.帕金斯指出:“一个人如果不能以非同寻常的方式观察事物,接受某些新思想或体现出判断的独立性,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创造性的人。”作为一名设计师,具有原创性是极其重要的,它能使设计作品具有生命力,不被雷同,不附庸风雅,因此,在设计课堂上,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高度的敏感性、对歧义的宽容,以及对复杂性的重视,使学生充满自信,坚信自己的个人信仰、经验、眼光和品位,推崇个性化。当然,坚持个性必须要有理由,并非只是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

5.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现实生长点,能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形成更明晰、更深刻的认识。书籍设计课程本身具有显著的实践特征。材料、印刷、装订等工艺环节是书籍设计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实践内容,现代书籍创作中很多表现和创新的手法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才能得以体现。只有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才能调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融知识、技能为一体,促进灵感思维的发展。正是这种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对引发学生的灵感思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上一篇: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下一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