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内需 拓展外需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时间:2022-09-10 07:33:04

立足内需 拓展外需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中国作为经济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一、立足内需拓展外需

中国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和国内需求多元化结构的形成,内需会出现很大的增长空间。当中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之后,外部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虽有所减弱,但仍将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总体上看,我国应该采取以内需为主的增长方式。以内需为主可以化解外部经济冲击,还可以扩大未来贸易摩擦不断加深条件下的活动空间,并有助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障国家安全。

近年来外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确实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这是国内和国际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按进出口贸易总量占GDP比重计算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超过一半,有人据此认为我国的开放度已很高。虽然这种看法带有片面性,但从内外需求协调的角度出发,应考虑进一步扩大内需以及调整外经贸政策如何为扩大内需服务的政策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的是鼓励出口和鼓励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目的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获得开放带来的经济利益、提高国内福利水平。在这种政策导向下,新增的生产(供给)能力和产业结构主要向有出口需求的部门倾斜。但是,长期使用这种政策有可能使国内供给结构和内需结构失衡,加大未来经济结构性波动的风险。目前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已经较高,随着新的扩大开放,外经贸政策目标一方面应该转向在重视出口的同时重视进口管理,另一方面应转向为扩大内需、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服务,在配置资源中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有效协调两者之间的发展。

在理论上,内部经济平衡是指国内保持充分就业和一般价格水平稳定;外部经济平衡是指国际收支相对平衡和汇率的相对稳定,其中国际收支的平衡又包括经常帐户平衡、资本帐户平衡和综合平衡三种形式。一个开放经济体的内外部均衡之间往往存在政策矛盾,需要内外部宏观政策的相互协调。从内部经济平衡看,在近年来持续的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我国采取了促进出口、扩大外需的政策,以维持国内经济的平衡。同时,也造成了连续多年的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双顺差以及由此引起的外汇储备增加,出现了对外经济的不平衡。对外经济不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经常帐户调节。未来一段时间,加入WTO因素和内需扩大将使进口出现较快的增长速度,从而可能导致贸易帐户的大体平稳甚至可能出现逆差,这种趋势今年已经初见端倪;二是资本帐户调节。在对短期资本流动存在较大限制的条件下,资本帐户调节主要是直接投资调节。在对外投资难以迅速增加的条件下,该帐户在较长的时间内仍主要表现出顺差的结构;三是汇率调节。汇率调节主要是名义总量调节,也是应该慎重使用的一种调节方式。

二、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面临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我们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是利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吸收外国投资与扩大国际贸易,将会有力地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二是积极扩大进口,通过国际市场更多地获取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重要能源、关键技术和设备,国家重点建设所必需的各类物资,以及扩大内需的稀缺资源和原材料等产品,增强国内的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国内需求。三是进一步协调外资与内资关系,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当前,利用外资主要是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更多地引入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外资的使用效率。

由于我国的开放层次由贸易层面向资本层面的纵深发展,国际资本流动既为我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也给金融稳定及长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金融开放必须和金融制度的完善程度、政府的管理能力相匹配。在引进跨国金融机构时,必须高度重视金融风险,建立抗风险金融监督机制,更重要的是在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监管的同时,提高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应当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走出去”,可以缓解国内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可以将传统产业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转移出去,可以带动我国货物、技术、设备和服务产品的出口,还可以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实现富余劳动力的海外转移,扩大就业渠道。

三、以扩大开放促进发展

首先,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适时推出扩大对外开放新的战略举措。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了国际上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难得机遇,极大地促进了机电产品发展和出口扩大;世纪之交,我国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新的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已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首选之地,新一轮以IT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向我国转移的高潮正在形成。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通过进一步吸纳国际生产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资源结构不平衡,人力资源特别充裕,而一些重要资源不能自给。抓住这一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参与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可以加快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而且将有力地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水平,推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巨大动力。

其次,要立足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步伐加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和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从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到举行亚欧经济部长会议,从10年内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到亚太经合组织系列会议,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正成为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一个亮点。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单独的发展,合作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增长的共同需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的提高,我们要更加重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问题。

再次,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扩大开放要求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管制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使市场主体以政府为中心转向政府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在逐步放弃传统的行政干预和对外贸易管制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才能强化政府的服务和监管职能,实行外向型发展与贸易自由化并重、开拓国际市场与逐步放开国内市场并行的均衡发展战略。此外,还要进一步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汇率与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和人民币可兑换等方面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国情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与国际市场规则相适应的外经贸宏观调节体系,以保证我国经济实现内外需求的协调和均衡。

(课题组成员为:张燕生、宋群、关秀丽、曲凤杰、陈长缨、刘翔峰)

上一篇: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明智选择 下一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及其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