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学校的集群发展

时间:2022-09-10 07:23:34

县域学校的集群发展

“教育集群发展模式是一种既能充分调动学校个体又能使多个个体联动发展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将一个区域内各种教育资源汇集在一起,提升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学校集群的“共振效应”及其新高势能,提高薄弱学校“聚力成势”的后发效应,从而实现区域内教育 “优质均衡、富有特色、充满生机、和谐有序”地发展。近年来,我们针对区域内,特别是农村学校存在的资源不丰富、特色不明显、管理各自为政、发展不均衡等现象,灵活构建了多层次、动态发展的学校集群模式,有效推动了县域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构建“品牌群”,培植县域学校持续发展的“领军方阵”

“品牌群”的构建在于培养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优秀人才和质量上乘、声誉优良、业绩显著的杰出学校。为进一步提高区域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唱响了“品牌群”建设的三部曲:

一是精选培植对象,促进品牌学校持续发展。我们从县域所有学校中采用自荐与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精选出一批省示范幼儿园、省实验小学、省示范初中、省三星级以上高中及中职学校作为品牌群的发展对象,引领他们全面分析本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教育科研、家长社区资源、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现状,并聘请专家、教授对这些学校进行重点打磨,帮助各校选准突破口,盘点学校的品牌资源,找出适合自己的特色资源,打造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制订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发展规划与目标,分步实施,每年度进行考核,淘汰一些学校,再吸纳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学校,从而不断打造一支流动的、充满活力的“品牌群”。

二是建立名师工作室,支撑品牌学校合作发展。在品牌学校各自高位发展的层面上,我们打破学校之间的界限,以县域品牌学校集群为统领,以省特级教师、教研员为领衔,以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了10个省特级教师工作室和10个学科名师工作室。以品牌学校为基地,工作室定期围绕一个或多个合作项目,探索多种可行的实践方式,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品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师生、学校的共同成长。

三是抓住校长群体,推动品牌学校快速发展。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为精心打造一支卓越的校长群体,我们成立了校长俱乐部。俱乐部以自由、开放、分享、合作为共同的价值取向,每月活动一次,每次在一所学校,通过沙龙、论坛、参观、辩论、专家对话、集体反思等形式,让校长们在分享经验的基础上,研讨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确立为合作研究项目;通过项目研讨在品牌集群内迅速形成各校整体联动的良好氛围,促进每一位校长从经验型、管理型走向智慧型、文化型。

二、构建“帮扶群”,促进县域不同层次学校的“携手共进”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要善于发现系统中的“短板”,消灭弱项。同样,要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必须加快转变薄弱学校,让所有的学校都实现优质高效,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提升地方教育整体发展的水平。我们通过构建“帮扶群”,逐步帮助薄弱学校实现“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预想,达到“支援一所,建好一所,完善一所,示范一所”的目的。其具体措施是:

1.加强队伍建设,增强薄弱学校发展的内驱力。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我们采取“全员帮扶、全面帮扶、全程帮扶”的“三全”策略,帮助薄弱学校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是开展对口帮扶。对学校的校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师、后勤人员之间分别建立一一对应的帮扶关系,签订帮扶协议,落实帮扶行动。二是实施校际互派。帮扶双方每年互派1~3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特长教师或青年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接受任教学校的考核。三是师徒结对。支援方指定多名优秀教师与薄弱学校教师建立师徒关系,双方共同开展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教育科研、网络教研等,逐渐构建、壮大薄弱学校优秀的教师群体。

2.完善规章机制,提高薄弱学校管理的执行力。执行力是团体组织或个体为有效完成某项目标而具有的技术和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从确立办学目的和办学特色开始,怎样将这些思想理念贯彻下去,是重要和关键的因素。因此,要改造薄弱学校,必须提高其管理的执行力。在结对帮扶过程中,双方首先根据教育形势发展要求和学校现实,制订出正确的办学目的和发展规划,通过科学的目标与切实的执行力的结合,来提高学校的办学内涵,积累和提高社会的认可程度,加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结合具体办学实际,帮助受援学校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其次,帮扶双方实行“捆绑式”帮扶机制。通过“送培到校”“送教到校”“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帮助薄弱学校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思想,规范办学行为,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综合办学效益。再次,受援学校每学年派1~2名管理干部到支援学校挂职,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学习返回后的干部要认真总结支援学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结合本校实际,不断实践创新,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3.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薄弱学校教学的创造力。首先,建立教研组、备课组合作研讨制度。帮扶双方相对应的教研组、备课组或年级组定期开展一对一的合作研讨活动,深化教学改革,结合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点,制订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帮助他们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优化教学质量。其次,建立献课评课制度。根据薄弱学校的需求,支援学校每学年派出本校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组成讲师团,到受援学校开展献课评课活动,通过听课、专家会诊、面授指导、专题讲座、教学示范、论坛、沙龙等形式开展“名师带徒”工程,实现先进理念共享、优秀资源共享、有效成果共享。以此带动受援学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逐步形成自己的优质课资源,进而在该校或该区域起到辐射示范作用。第三,建立帮扶校际互动机制。支援校随时接受薄弱学校的教师来校听课、观摩活动,每次观摩活动后由听课者和被听课者开展研讨活动,提升薄弱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创造力。

三、构建“区域群”,彰显县域学校资源开发的“整体优势”

学校按区域分片,每个片分别有8~10所学校,我们以区域片为抓手,创新区域教育机制,坚持一体化的发展理念,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

1.明确一个龙头。每个区域内都有若干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我们指导区域内推举产生一个龙头单位,一般以“省”字头学校为主,负责带领区域内学校挖掘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找准区域教育发展的增长点,率领区域内学校共同打造、凸显区域学校的强势。

2.实施两个统筹。区域内学校之间的“民间”交流合作是促进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形式。我们在区域群内实现两个统筹,一是纵向统筹,积极打通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间的封闭状态,实行区域内的开放机制。二是横向统筹,同类中小学和幼儿园间实现横向资源互补。通过两种统筹引导区域内的学校间经常在管理、教学、教师队伍培养等多方面进行研讨和交流。由于这种交流与合作同在一个区域,因而呈现出更多的是亲切实在、气氛随和。不同学校的行政人员之间、行政人员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推心置腹,心灵沟通,容易形成一致的看法,对相互间取长补短有所助益。

3.实现三个共享。我们以区域片为单位,全面调查、挖掘区域里的资源优势,并通过整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实现设施、师资、课程等三个方面的共享,提高区域内学校教育水平。在设施方面,有的学校没有大的运动场,有的没有大型报告厅,有的缺乏电教设备,通过集群共享,集群内任何学校需要用到音乐厅,只需提前预约即可使用,避免了再投资。同理,部分设备并不常用,但又不可缺少,通过集群共享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在师资方面,有些学校教师配置不是很到位,特别是音、体、美、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通过区域内共享,可以保证区域内学校的学生都能享受有专业特长教师的培养,还可请他们对本区域内的教师进行交流与培训;在课程方面,中、小、幼、职校有各自的课程特点,幼儿园的活动课程、中小学的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职校的专业课程各有特色,通过区域内共享,有些特色课程可以职、中、小、幼贯通,持续深入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如:围棋、乒乓球、花样跳绳教材和一些乡土教材等,从而实现区域内学校设施共用、资源共享,以达同步发展。

4.鼓励群间竞争。我们鼓励五个区域集群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要求每个区域群分别制订区域群活动计划,除了区域内的学习研讨活动,每学期必须对其他区域开放观摩活动,五个区域每年必须联合开展一次大型活动,县教育局每年对各区域的活动质量和活动效果进行全面考核,推动区域集群间的联动和互动,以期全面提升全县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

四、构建“科研群”,强化县域学校特色创新的“名牌效应”

1.以特色项目为纽带,组建学校特色科研群。为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构建了县域学校“科研群”。首先,根据各学校的特色项目,确定不同类别的特色群。如在儿童阅读教学方面有基础、有特色学校,我们就将他们联合起来建成阅读特色群;围棋活动搞得红红火火的学校,我们就引导他们成立围棋特色群。根据特色项目的不同我们先后成立了阅读、围棋、版画、武术等20多个特色群。其次,引导各科研特色群按照项目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阶段目标和运作措施,使特色群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可操作,可检测。三是搭建特色展示平台。为了展示各特色群的创建成果,我们定期组织各类活动,如围棋赛、经典阅读会、诗歌朗诵会、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等,让每一个特色群体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四是加强特色项目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专长教师的培训力度。为了弥补专业特长教师的不足,我们一方面将有基础的教师送出去培训,另一方面聘请社会上的专业教师来“群”任教,为特色群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五是加强特色活动的开展。我们的特色活动形式多样,既有专门的教学活动,又有课外活动,还有生活活动等,既培养了学生对各类活动的兴趣又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生活能力。

2.注重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提升特色。我们指导各特色群围绕自己的研究项目,积极申报省、市、县级立项课题,让他们将研究的问题转变为课题,做到在研究中摸索,在研究中出成果。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课堂教学改革,引导特色群的教师做中学,学中研,研中优。坚持开展理论学习、坚持开展“听、说、评、创”一条龙的研讨活动,通过组织观摩评议,切磋特色项目的教法,交流实践心得,拓宽研究思路,从而将特色项目唱响、做大、做强。

3.改革评价制度,促进特色项目及学生特长的发展。为加快特色科研群的创建步伐,我们加大了对特色项目建设的考核力度,根据各特色项目的不同,灵活采用展示、汇演、竞赛、实践、考核等多种评价方法,有效调动了特色群学校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每个学生对特色项目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特长的形成和发展。

上一篇:构筑教职工核心价值体系 基础在群众 关键在干... 下一篇:法国:吸引青年选择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