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线损的方法和措施

时间:2022-09-10 04:19:42

降低线损的方法和措施

摘要:线损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其高低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利润,本文主要从现阶段电网的实际出发,在技术上谈几点降损增效的措施。

关键词:线损 措施

线损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同时也是表征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技术指标。线损率是衡量线损高低的指标,它关系到各项电能质量的高低,也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方面。

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通常分为建设措施和运行措施两部分。建设措施重点指一定的投资及对供电系统的个别技术改造。施行该措施目的是改善电压的质量或提高供电系统的输送能力。运行措施是少投资或不投资,对供电系统确定最经济合理的运行方式,以达到降低线损的目的。

在节能降损措施中,我们在对业务技能提高的同时,要加强管理力度,防止出现管理性线损。加强对低压线路的巡视检查,对运行时间长、线径细、损耗高的线路更换大截面的导线。检查瓷瓶处的漏电现象,及时更换线路破损的瓷瓶和老化线路。加强监管力度,严防无表用电或窃电现象,及时更换损坏的电表,防止抄表不同时,以及漏抄、错抄造成的线损统计增大现象。结合现在我们的电网,从以下几点谈谈降低线损的方法。

1 对电网进行升压改造

我们现在的供电系统的电压等级为6kV、35Kv、110kV,提高供电能力,需淘汰非标准电压,减少供电环节和变电容量,降低线损,应尽量采用高电压供电方式,改造低电压的供电设施。

具体措施有:①逐步淘汰6kV供电电压,改用10kV供电电压。②对35kV变电站(所)进行升压改造,改造为110kVkV变电站。③对负荷集中的区域引入110kV电源供电。④推广应用110kV电压直接变为10 kV电压供电方式,减少35kV供电方式等。

电力网升压改造对线损的影响。由于输配电线路和变压器都是电网的主要元件,其损耗功率为:

P=3I2R×10-3=■R×10-3=■R×10-3

从上式可以看出,在负荷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将电网的电压提高,则通过电网元件的电流相应减少,功率损耗也相应随之降低。因此,升高电压是降低线损的有效措施。

2 合理调整电网的运行电压

由计算公式P=■R×10-3可知,电力网输、配电设备的有功损耗与运行电压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合理地调整运行电压可以达到降低线损的目的。

2.1 合理调整运行电压的方法是通过调整发电机端电压和变压器分接头,在母线上投切电容器及调相机调压等手段来调整运行电压。①改变发电机的端电压进行调压;②利用发电机的P-Q曲线调压;③利用发电机进相运行调压;④利用变压器的分接头进行调压;⑤利用无功补偿进行调压;⑥利用串联电容器进行调压;⑦利用并联电容器进行调压;⑧利用调相机进行调压;⑨利用并联电抗器进行调压。

2.2 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来判断调整电压:①当电网的负载损耗与空载损耗的比值C≥1.02时,提高运行电压可达到降损目的,且电压的百分率可达5%。②当电网的负载损耗与空载损耗的比值C≤0.903时,降低运行电压可达到降损的目的,且电压的百分率可达-5%。

2.3 提高电压百分率的计算

a%=■×100%

3 电网的合理规划

3.1 电网倒塌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变电站的位置基本在负荷中心;变电站的座数、出线回路以及每个变电站的主变压器台数与容量应基本合理;高压线路引入负荷中心、缩短供电半径等。

3.2 电网合理规划应的原则是小容量、多布点,在确保系统安全和最经济的条件下,尽量缩短供电半径。

3.3 电网合理规划与技术改造的具体做法和要求是:增设新变电站或将变电站移至负荷中心;改造迂回供电线路和供电半径超过标准的线路;改造导线较细的“卡脖子”线路。

4 配电网的经济运行

电网经济运行作为节能技术,实用性很强。该技术是在经济合理、保证技术安全的情况下,运用现有设备、通过有关技术论证,选取最佳运行方式、以达到减少损耗,提高经济效益之目的。

实现这一运行的具体措施有:

4.1 将用户的用电负荷适当作以调整,使线路负荷实现经济负荷值。

4.2 采取错峰、避峰用电的措施,解决重负荷线路均衡用电的问题。

4.3 采用轮流定时供电方式解决轻负荷线路用电。

4.4 为降低电压损失,应通过投切变电站内、配电线路等措施进行解决。

4.5 调整变压器电压分接头,使配电线路的运行电压达到规定值。

4.6 调压与调荷相结合,达到配电网的经济运行之目的。

5 电力线路的输送功率和输送距离

根据现在的供电系统,可按照下表的电压电力线路合理输送功率和输送距离进行调整线路的结构及输电线路的距离。

6 线路的供电半径

供电半径是指线路首端至末端(或最远)的变电站(或配电区)的供电距离。

6.1 35kV及以上线路的供电半径一般不应超过下列要求:35kV线路为40km;110kV线路为150km。

6.2 10kV及以下网络供电半径应根据电压损失允许值、负荷密度、供电可靠性并留有一定裕度的原则进行确定,10kV供电线路输送电能的距离为15km。

6.3 对低于0.38kV和0.22 kV线路,供电半径宜按电压允许偏差确定,但最大允许供电半径不宜超过0.5km。

7 降低三相负荷不平衡

在配电系统中,由于配电变压器的损耗对线损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造成配变不经济运行的主要原因是配变容量选择不合适,安装位置不恰当;运行因素如用电负荷存在季节性强,峰谷差大,年利用小时低,全年轻载甚至空载时间长,管理不善等。合理选型和调整配变容量,提高配变平均负荷率是配电网络降损工作的重点内容。所以对于配电变压器一定要把降低三相负荷不平衡作为一项经济指标,列入考核项目。

8 重视计量技术方面的管理

计量装置的全面性和计量的准确性对降低线损起着重要作用。计量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不当的电流互感器倍率配备;过高或过低的负荷;不匹配的互感器型号与级别;电流互感器接头过多致使接触不良;错误接线、表计烧坏及抄错表码造成的电量误差等。加强计量技术管理,可降低人为因素所致的线损,杜绝用电方面的跑、冒、滴、漏。

9 加快科技创新与科技投入力度

应建立一套线损信息化管理平台,以科技优势保证线损数据的准确性,提高效率,减少人为因素。该平台可利用微机、通信等现代技术,将调度自动化、电能量远抄、地理信息管理、线损理论计算等系统整合在一起,可对报表的生成、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等统一数据平台,点击鼠标就可纵览全局,同时也体现了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线损管理手册》.

上一篇:我国农村科学发展的实践根据 下一篇:论继承的共同正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