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时间:2022-09-10 04:15:01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0-000-02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类型特点进行探讨。并根据其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开展思路和方向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体育俱乐部 我校 思路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国外成功的经验,近些年,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改革在我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体育俱乐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高校体育工作,促进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其作用和发展潜力不容忽视。为了继续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跟上时代的步伐,我校的俱乐部教学正在尝试和改进中,希望能摸索出符合我校实际、切实可行的运行思路。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论文20多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我国体育俱乐部教学常见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运行大致为三种:即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和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俱乐部。

(一)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

这种模式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教师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由组成教学班级的学生持卡自由参与俱乐部的活动,由教师进行考勤、辅导和考核评价。这种模式的优势是:目标明确,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和设计者,学生对运动项目选择和练习时间的选择较自由,体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劣势是周期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管理难度大,学生学习的连续性不强。

(二)课外体育俱乐部

它的组成形式主要包括:体育部组织的单项俱乐部、学生社团组织的体育俱乐部、学生自发组织的兴趣俱乐部等。这种俱乐部的优势是,学生主动性较大,参加的自由度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组织和社交等各方面的能力。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大,教师管理和评价难度大。

(三)课内外一体化。

这种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种运行方案。1.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开设课内俱乐部必修,三、四年开课外俱乐部课选修。这种方案的特点是:循序渐进,避免与中学体育脱节现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高年级的俱乐部学习奠定基础[6];2.一、二年级实行课内外一体化,课内占70%,课外占30%,三、四年级为课外俱乐部选修,修满规定的学时可获得学分。这种方案的特点是:通过课内外体育成绩的考核和学分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保证了体育锻炼的不间断性。3.一、二年级实行课内俱乐部必修,课外另增10%-20%的附加值,三、四年级为课外俱乐部选修,修满规定的学时可获得学分。这种方案的特点是:有机将课内、外连成一体,通过附加值和学分累计来激励学生积极、自愿、自助参与体育锻炼[5]。

三、根据我国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及特点,结合黄石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实际,我校实施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现状及思路

(一)我校实施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现状

1.体育选项课的全面开展

周云飞[10]指出: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核心是选课制。选项课能让每一个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办法、任课教师等详细资料,能自由选择授课时间、上课地点、这些均是开展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前提条件。我校近几年进一步完善了体育课选项课。首先,网上选课系统的完善,能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校园网内自主选择上课的内容;其次,进一步完善选项课的教学内容。这几年新增太极柔力球、定向越野、女子防身术等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选择的空间。

2.课外单项俱乐部正在试行及完善。

我校的课外教学俱乐部目前已注册8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安排有相应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每年有完整的活动计划,并能按照计划进行落实;活动经费目前主要由学生会费和体育部支出。

总体来讲,我校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处于初级阶段,无课内俱乐部,课外单项俱乐部数量偏少,且开展的时间较短,相关的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同时并未与课内考核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的开展中,主要活动范围局限于校内,未充分“走出去”,同其他高校和社会的联系相对较弱。

(二)我校实施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思路分析

结合以上各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笔者提出:继续坚持从课外体育俱乐部做起,从三个步骤来完善我校的俱乐部教学:1.扩大和完善课外体育俱乐部。2.选项课教学向课内体育俱乐部过渡。3.形成课内外俱乐部“一体化”。

1.扩大和完善课外体育俱乐部

(1)完善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相关制度

完善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制度。包括明确课外俱乐部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俱乐部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其次,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把课外体育俱乐部与选项课的评价体系和学分联系起来,进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外俱乐部的积极性。

(2)进一步扩大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数量及规模

俱乐部的数量及规模决定了学生参与的数量与规模,所以此项是目前我校俱乐部发展的重点之一。教师对新项目的学习和“一专多能”是此项发展的关键。

(3)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我校体育俱乐部正处于发展阶段,我校体育俱乐部的考核应减少对学习结果评价的比例。以“激励和鼓励”为前提,以学生参加的次数、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参考,各方面的能力,各单项技术与技能、进步幅度和体质健康标准等方面结合为基础,采用学习效果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生的成绩考核评价结果,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来衡量,每学年评定一次体育成绩。同时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成绩优劣可作为选项课成绩加分的因素。

(4)加强宣传

首先,通过网络和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开设目的、意义和模式等相关知识。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吸引学生自觉加入到体育俱乐部的队伍中来。

2.选项课教学向课内体育俱乐部过渡

这项工作是我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第二步工作。此项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尽可能的实现学生的“三自主”。目前我校学生的“三自主”受教师专业、学生喜爱程度和教师待遇等多方面的影响,不能彻底实现,需逐步进行改进。其次,教师教学思路、教学方式等的转变也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俱乐部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摒弃了教师主导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演绎法、归纳法以及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所有的这些方法措施要加入到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教师们做大量的学习和尝试,这些均是我们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3.课内外俱乐部“一体化”

这一目标是我们体育教学俱乐部发展的第三步。在分别进行课外和课内俱乐部教学的试点后,结合我校实际,可以进行以下模式的尝试:一、二年级实行课内俱乐部必修课,课外俱乐部的成绩可作10%-20%的加分,分加满为止。三、四年级为课外俱乐部选修课,修满规定的学时可获得学分。

四、结束语

体育教学俱乐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趋势,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传统的体育教学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对兴趣的和终身意识的培养以及多样化体育锻炼的需要。而高校体育教学的俱乐部制度,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主动性,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我校也要抓紧改革的步伐,推进俱乐部制度在我校的实施进度。

参考文献:

[1] 王文芹.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2.

[2] 陈昱.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特征及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 刘志敏.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4(8):56.

[4] 吉建秋.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1.3.

[5] 王葵,陈鸿.对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探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9.3.

[6] 滕栋梁.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4.

[7] 高小亮.对海南省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6.

[8] 郭立平.我国部分高校实行体育俱乐部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9] 罗达勇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

[10] 周云飞.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6).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 下一篇:安徽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