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

时间:2022-10-28 08:59:49

浅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0-000-01

摘 要 我国的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教育的观点,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而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也应是终身体育。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终身体育观 教学

高校体育改革如何适应这一需要,顺应教育改革大潮,切实实现终身体育是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为要切实实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的,必须建立立体的思维方式,调动其内在因素,完善相关体系,使学生做到思想定向、习惯定向、专业定向,以有效的手段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在大学阶段未能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造成将来一生中既无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又无参加运动的能力。本文就树立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加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作些探讨。

一、高校体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学了十几年的体育,在他们毕业后很可能不再进行体育锻炼,这与体育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能力和锻炼习惯直接相关,同时也与人们把体育理解成“运动”有关。

(一)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能力和锻炼习惯的培养

由于体育对学生健康成长所起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理解和重视,学生们受其影响,上体育课时只是应付,没有养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久而久之,造成学生体育意识淡薄,参加体育锻炼不自觉,逐渐丧失了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学校体育的现实和终身体育之间发生了矛盾。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与忽视对学生进行正确体育意识的培养有很大关系。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虽然在理论上确立了“增强学生体质”在体育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而实际上现在的体育教学仍然主要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使得学生既学不好运动技术,又没有足够的时间锻炼身体。体育课既不能具体反映学校体育的目标,也不能很好地反映社会及学生的需要。现行教材内容主要以竞技运动为主,对学生需要的健身和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内容安排得不够。体育课之所以从小学开到大学,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和增强体质这个目标的需要。运动技术的教学虽然是不可缺少的,但长期以来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教学效果并不好,而且教材的重复率非常高,缺乏灵活性。实践表明,统一的教材已不能适应不同学校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意义

体育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是探讨体育终身教育理论及实施体育终身教育实践的关键和核心。终身体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对人材提出新的要求,学校深化体育改革,首先要适应这种新的观念,必须在终身体育目标下,围绕这个思想来深化教改。

(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是传统体育教育向现代化体育教育转化的需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为使学校体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现代教育必须把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传统体育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把阶段性的体育教育转化为终身体育教育,而这一转变的实现以树立终身体育观为前提。

(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是贯彻教育工作三个面向的需要

现实的世界充满矛盾,未来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能在激烈竞争社会中生活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的身体。欲达此目的,必须以终身体育为保证。而要实施与坚持终身体育,就必须牢固树立终身体育观。

(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延伸的需要

目前学校的教育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比较明显,离开体育课、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就不知如何锻炼身体,更无从论及掌握与运用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促使体育锻炼向生活化、社会化发展。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树立终身体育观是学校体育向社会延伸的需要。

三、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对策

(一)抓学校社团建设,创设第二课堂,延伸体育教学第一课堂

高校每周一次,每次两节课的体育课锻炼时间,不能真正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高校体育俱乐部和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弥补了这一不足,它是体育课堂的延伸,与体育课的教学共同构建体育教学的第一和第二课堂,必须坚持第二课堂的建设,形成大学体育的立体化教学。大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起来,迅速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对适应社会发展,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任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社会学的观点看,高校社团是一个群体,学生是社团的主体,教师和骨干是这个群体中的中心或枢纽,学生加入社团是自觉自愿的,可按照自己特长或喜爱项目参与,这就彻底解除了逼着进行体育锻炼的形式,而是以其积极的热情和强烈的动力去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这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自身能力、扩大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高校体育应重视社团建设,使其发展更全面,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各自的体育组织,提高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效果。

(二)改革体育教学方法

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长时间囿于陈旧的规范之中,观念上固守于“重复练习法、分解练习法、讲解示范法”等。忽视了最具情趣的游戏和比赛法,常常出现“教者发令,学者强应”的局面。光练不玩使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情感体验和兴趣积累。相反,教师每一次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博得学生向教师倾斜情感取向的基础,从而对体育产生爱好与兴趣。因此,体育教师丰富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动力源泉。实际上,当我们学习某一项目时,应首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学习该项目对身体有何作用,课后如何进行该项目的练习,即“授人以渔”。

四、结论

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体育锻炼经常化、制度化,成为身心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更应增大体育经费投入,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水平,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号:2010b157。

参考文献:

[1] 许宁.熊小毛.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观[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9.

[2] 杨杰,刘巍.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终身体育观”的确立[J].继续教育研究.2011.02.

[3] 梁海龙.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2011.06.

上一篇:中国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跨媒体经营 下一篇: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