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应如何解读现当代文学作品

时间:2022-09-10 02:43:15

语文教育应如何解读现当代文学作品

摘要:现当代文学作品在现代语文教育中一直很受关注,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育在解读现当代文学作品时很难沉浸在作品本身,呈现作者真实的情感,笔者就从朱自清对《药》的解读来谈语文教育如何解读现当代文学作品。

关键词:语文教育 现当代文学 朱自清 《药》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纵观现代中学语文课本,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各类考试中也尤其重视现代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考察。据相关不完全统计,现代初中语文课本中,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比例高达70%左右,现代高中语文课本中,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比例也达到了50%之多,其中大多出自鲁迅、老舍、朱自清、贾平凹等现当代文学名家之手。因此,如何解读现当代文学作品,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原意,如何培养学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等等成为了现代语文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谈到语文教育如何解读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说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但是归根结底有一个标准,就是要尊重作者的原意,如何才能尊重作者的原意呢,是否像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标准化的答案呢,其实不然,要真正去解读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我看来首要的是要从文本出发,在文本细读上下一番功夫,在这一点上,朱自清先生对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药》的解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我们就从朱自清先生对《药》的解读谈起,来看看语文教育应如何解读现当代文学作品。

众所周知,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其文学作品如《春》、《背影》、《荷塘月色》等也一直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但是我们不可忽视朱自清在语文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其教育著作包括《经典常谈》、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等。朱自清一生做过5年的中学教师,23年的大学教师,始终热爱着语文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叶圣陶先生曾评价他:“兼有中学及大学的教学经验,兼有新旧文学的修养,除了文学造诣之外,他又富有研究的精神,除了本国语文的修养外,他又有外国语文的精深的造诣。朱先生具备这么些条件,所以就语文教学方面来说,他真是个全才。”因此,相信通过朱自清先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文学作品解读的方法。

那么,教学经验丰富的朱自清先生写过很多篇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指导,在这里我们选取了其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药》来进行分析,其解读文学作品的根本是从文本出发,通过文本细读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人物性格、文章主旨等,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分析,朱自清是如何通过文本的细读来解读文学作品的吧。

首先,朱自清先生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发生的背景,在这点上,他所采取的方式并不像现代语文教学中的教师先将故事背景向学生进行介绍,之后再由学生去体会是不是真的是这样的故事背景。朱自清是采取,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字句来体会文章是发生在一个怎样的背景下。比如朱自清通过其中一句:“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让学生分析出此文章的故事背景是在清朝末年,从而推断出其主旨与革命党有关,为什么朱自清会这样分析这篇文章呢,那么我们首先就要了解在鲁迅写作《药》的年代,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故事背景大多是以革命党及普通老百姓为写作原型的,尤其是鲁迅的文学作品,所以说,在了解了现当代文学这样的一个特点的前提下,朱自清先生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文章中故事的发生背景,包括小城市、小人物的背景交代,同时也达到了对文章主旨讲解的铺垫。

其次,朱自清先生还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刻画人物的方式,即通过细节描写来看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其中刽子手康大叔的形象描写最为突出,也是朱自清格外重视和分析的,朱自清通过让学生分析其形象――“满脸横肉”,服装――“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举动――“抢过灯笼,一把扯了纸罩”,以及言谈――“提高喉咙只是嚷”等等来刻画其刽子手的形象,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了这个人物形象,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刻画形象,当然也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一步步的靠近主旨的把握,通过康大叔的言行让学生体会到人性的冷漠,以及需要悟出的革命党人的悲哀。接下来,朱自清又通过相同的方法解读了夏四奶奶的形象。另外,朱自清采取了统计的方法,解读鲁迅塑造的“痨病鬼”华小栓的形象,比如朱自清通过文本分析统计出,华小栓在全篇咳嗽了六次,肚饿和流汗有两次,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华小栓的形象,这样的分析自然,而且更能理解作者的原意。

当然,朱自清最为重要的解读,还是其对文章主旨的解读,没错,文章主旨无论是朱自清的解读,还是现在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鲁迅先生旨在表示亲子之爱以及革命党人的悲哀,但是在这里朱自清的解读又不同于现代语文教育的解读方式。纵观现代语文教育,教师更多的是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鲁迅先生要以“药”为题来写这篇文章,一篇文章分析完后,让学生云里雾里的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但是学生是否真的了解了文章的主旨,教师在介绍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后,学生不难看出文章的主旨,但是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是否真的明白这样的主旨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恐怕就不是那么明确了。而在这里朱自清的分析采取两种很可取的解读方式,一种是通过我们上文说的文本细读的方式,在文章的文本细读中,学生可以非常自然的体会到文章的主旨,比如吃人血的风俗代表着残酷与迷信,从康大叔说了四回的“包好”,从花白胡子说“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从小栓“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等等都可以体会到百姓的愚昧无知。而另外一种方式则是通过鲁迅既往作品的比较阅读,来体会文章的主旨的,这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不很多。现代语文教学很少有向朱自清这样旁征博引的进行比较阅读的教授的。比如在文章的一大重点,最后的“花圈”出现的解读中,朱自清先生援引了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不愿抹杀人们的希望,所以“不恤用了曲笔凭空添上”一个花圈在瑜儿的坟头,让学生通过更直观的了解鲁迅在写作时的想法来理解鲁迅的原意以及鲁迅本人的思想,这样的解读,更加能够尊重作者的原意。

以上就是我对朱自清对鲁迅作品《药》的解读的一些看法,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先生对作品的解读是非常的踏实的,如果语文教学能够向朱自清先生这样踏踏实实的进行文本细读分析,相信学生很快便能掌握其中的解读要领,才能更好的分析文学作品。所以说,分析现当代文学作品,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现代文学的特点主要是从一些细节中映射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就要从细节入手,通过文本细读的分析来解读文学作品的背景、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以及主题主旨,让学生做到真正读透每一篇文章,而不是将一个答案向灌水一样灌输到学生的脑海里,这样才能够尊重作者,使所讲的文章真正达到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的目的,这正是现当代文学所需要的一种正确的解读方式。

上一篇:叩响托班幼儿早期阅读之门 下一篇:农村幼儿园区角游戏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