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下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的研究

时间:2022-09-09 11:58:08

现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下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的研究

1引言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将走过“少胜于无”的背景下,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否达到满足农村老年人口基本的养老需求以及能够提供农村老年人口何种生活水平的保障等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如果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过高,就会滋生农民的懒惰情绪,而且会给政府造成巨大财政支出负担;如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水平过低,就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支出,削弱农村老年人口参保的积极性。因此,对现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下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为农民养老保障水平提供参考,并且可以为我国养老保险提供政策支持。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现行“城乡保”制度下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通过测算目前保障水平,得出现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保障程度。并且,本文运用模型估算出农村居民养老的适度保障水平,通过对适度水平和实际水平的比较,深入分析造成此差距的主要因素,并借鉴养老保险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经验,提出解决制约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障能力的有效性建议及方案,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使农村的养老政策更加切实高效地为广大农村居民服务,为农民的养老提供更有效保障,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推广和完善起到推动作用,对解决我国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2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中有关农村居民的制度概述

2.1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历史沿革

我国农村养老历史经历了家庭保障、集体保障,社会保障三个阶段,大致可以将自1949年始至今的60余年分为两大阶段,即萌芽期和探索期。五保供养?和集体供养是萌芽期的主要养老形式但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险,因此,探索期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真正发展阶段。而探索期分为“老农保”、“新农保”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个阶段。如图2-1所示2009年6月24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新农保试点有关工作,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农保试点,并逐步扩大。2009年9月,国务院颁发《指导意见》(国发〔2009) 32号),指出要建立农民自愿参加与政府引导,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养老金采取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形式管理。至2012年,“新农保”制度已经实现全覆盖。并全面开展了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的试点工作。

2.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有关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内容及特点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规定了我国将新农保和城居保并轨之后的具体内容,包括之前[!]参加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参保人,因为本文研究的是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因此,这里只介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有关农村居民的各项内容:(1)参保范围是年满16周岁(在校学生除外)、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属于职工居民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2)基金筹集包括三部分,即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3)个人缴费档次:100-1000元、1500、2000元共12个档次,农民自愿选择。(4)养老金领取条件是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民,按月领取。(5)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6)待遇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调整。(7)基金管理:基金纳入社保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和核算,先由县级管理,逐步提高管理层次。具体内容如表2-1所示。除此之外,还对基金监督、相关制度衔接作了规定,有关制度衔接方面,在特点的介绍里详细介绍。

3我国农村居民实际养老保障水平分析......... 21

3.1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界定......... 21

  3.2实际保障水平测算.......... 21

4我国农村居民适度养老保障水平研究.......... 26

4.1农村居民适度养老保障水平研究方法选择........ 26

5农村养老保险国际经验借鉴.............. 38

5.1德国、日本、美国制度概述 ..........39

6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的政策建议

6.1完善我国新农保相关法律体系

我国当前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并轨,但并没有对参保方面作强制性要求。新农保的参保还遵循自愿的原则,不具有强制性。在农民对保险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相关的政策配套措施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对农民实行强制参保的可行性小。但是,农民占我国人口的比例很大,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比较高,非强制的前提下,若适龄农民不参保,就可能会使农村老年居民享受不到已经建立起的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只有法制化、强制化,才能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确保农民老年后享受到应有的养老社会保障。各地应该在响应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的基础上,再制定具体“新农保”与“城居保”的衔接规定,根据“城乡保”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细节问题制定相关的政策,并使其正规化、法制化。

6.2建立多元化多支柱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多元化指实现对适龄参保人群的全覆盖。我国“城乡保“制度对于农村居民的参保范围规定为是16周岁及以上、未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村居民。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一范围群体数量和规模非常大,同时这一范围内的农村群体已经发生了分化,有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也有临时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还有被征地的农民[47]。上亿的流动农民工及越来越多的被征地农民,成为社保制度面临的重大难题。虽然2014年实施的“城乡保”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转接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对被征地农民等群体的转接问题并未作相关规定,就要求我国政府应该在适龄参保人员实现全覆盖的问题上再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

结论

本文针对现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下,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进行研究,在公共产品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和社会保障适度理论的铺垫下,对我国现行养老保险政策对农村居民的现实保障水平和适度水平分别进行了测算,并将两者进行比较。对实际水平的测算运用了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模型,对开始缴费年龄在16至59岁的参保人在选择100至2000元/年的缴费档次下的目标替代率进行计算,得出在固定缴费金额的情况下,同一年龄的参保人替代率随缴费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在缴费档次一定时,替代率随开始缴费年龄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选择中年缴费时

替代率反而较高。测出的适度水平范围在19%至42%之间。实际的水平与适度水平进行比较,缴费水平在100至300元的参保人的替代率均低于适度水平的下限值,当缴费档次提高到400元及以上时,如果选择适当的年龄参保,会达到适度水平。根据结果,并结合实际的实施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借鉴国外的养老保障制度,最后提出提高我国养老保障水平的一些政策建议。

上一篇:关爱青少年携手抵制黑网吧倡议书 下一篇:竞选综合科副科长的演讲辞(县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