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的与时俱进品格

时间:2022-09-09 11:05:5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志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深刻总结我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精辟论断和科学总结。坚持“三个代表”,不仅是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对各级人民法院和法官的根本要求。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必然要求法官具备与时俱进的品格,法官也必须与时代同步。就是说,法官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方法,都要与社会的发展进程相适应。法官的这种品格要求,是由时代、社会和法官的职责所历史决定的。

一、法官的与时俱进品格有其深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法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于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力是引起或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乃致上层建筑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上层建筑的变化,又首先是通过政治、法律的变化来实现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法,要努力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随着经济基础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与时俱进。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不应该一成不变,“法律必须在某些境况、在某些时候加以变革”,“如果一定以守旧安常为贵,这就未免荒唐了。”①萨维尼是德国历史法学派的主要创始人,虽然他的法律思想存在诸多错误,但他关于“法律如同语言一样,没有绝对停息的时候,它同其他的民族意识一样,总是在运动和发展中”②的思想却是正确的。美国社会法学派创始人庞德认为:“法律必须稳定,但又不能静止不变。”“人们必须根据法律所 调整的实际生活的变化,不断对法律进行检查和修改”。③庞德还说,社会走得比法律快,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当进行创造性的立法活动,从而使法律能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我国古代法家认为,法令是时代的产物,是制约现实行为的规范,因此法必须反映“时”(时代)、“世”(社会现实)和“俗”(民俗)的内容。所谓:“因世而为之治,度份而为之法”。(《商君书。壹言》)“当时而立法”。(《商君书。更法》)“法与时转则治”。(《韩非子。心度》)“随时而变,因俗而动”。(《管子。正世》)等等。法家的这些思想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英美法系最大的特色是其判例法。判例法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至今,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个合理性就是其灵活性,它能够始终保持与变化了的社会相一致。判例法是通过“遵循先例”原则来表现的。但“遵循先例”原则,并不等于保守和守旧。相反,英美法系的“遵循先例”原则,总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一个先前的判例,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需要,则背离它就是恰当的。例如,英国贵族院在赫林顿诉英国铁路局案(1972年)。一个六岁多男孩通过倒塌的栅栏跑到电气化的铁路上,在带电的路轨上受伤了。根据当时的先例,该受伤的男孩在法律上讲是铁路线的非法侵入者。因为英国贵族院在1929年罗伯特。阿迪父子(煤矿)股份有限公司诉邓布雷克案中曾认定,土地占有人对于非法侵入者不负注意的责任。如果根据该先例,则英国铁路局对非法侵入铁路线的男孩不负注意责任。而在赫林顿案件中,英国贵族院撤销了上述原则,认定铁路局违反了自己对原告人的责任,并认为该局应负损害赔偿责任。审判官皮尔逊说:“由于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变化,使得在阿迪案件所适用的规则现在过[:请记住我站域名/]时了。并且已经成为阻碍法律正当发展的障碍。由于居民增加,更大部分人在市镇生活,公寓大楼大批地代替了带有花园和后院的一排房屋和安静的街道,因此,供儿童游戏的空间更少了,非法侵入地区的诱惑力更大了,对儿童的监督更少了,以致他们更有可能非法侵入了。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由于日益增加使用(例如)电力、煤气、快速行驶的车辆,沉重的机器和有毒的化学物品,儿童可能碰到的危险愈多并愈大。这就比往常更加需要土地占有者采取合理的步骤,以便防止人们,尤其是儿童,非法侵入对他们说来是危险的地方”④可见,判例法总是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绝对的“遵循先例”,不顾及社会已经变化了的客观经济发展,“遵循先例”的原则则会变成使“活人受死人的统治”的原则。

法固然有适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特性,作为执法的法官,更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是不言而喻的。

二、法官的与时俱进品格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特别是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资源愈益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的流动和配置,使得世界各国经济愈益相互开放和融合,各国经济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的变动愈益相互影响和制约。经济全球化,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的必然表现。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的范围越来越大,由一国向诸国拓展。经济全球化是社会 发展的必然,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经济的全球化,使“世界变得更小了”。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缩短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商业贸易的跨越国界,产生了对共同法律规则的需要。国际贸易是与国际贸易规则相联系的,没有国际性的贸易规则,国际贸易是不可能进行的,国际贸易愈发展意味着各国共同遵循的贸易规则就愈多。国际贸易规则主要是通过国际公约、多边公约、国际贯例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经济的全球化,往往还伴随着带来政治、法律、文化等交流的全球化,在这些交流的过程中,必然引起各国间的政治,法律,文化等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同时,经济的全球化,又导致各国经济的互补性,使一国的经济愈益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之中。我国加入WTO之后,将会广泛 参与国际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伴随着我国金融、保险、电信、商业、运输、建筑、旅游以及中介服务等领域的全面开放,国内企业、外国企业、合资企业等各种市场主体在产品、技术、人才、资本等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利益冲突将会更加剧烈,势必引发众多的矛盾和纠纷,诉诸法律的案件也势必增加,同时,涉外案件和涉世案件的类型也更加多样化,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在适用法律方面也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提高审判水平,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司法保护,是每一个法官不可推卸、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因此,法官只有具备与时俱进的品格,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才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三、法官的与时俱进品格是先进文化的客观使然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不是单一的,它总是由组成该国的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的这一包容性特征,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社会的人只能产生社会的文化。单一的或说孤立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中华文化就是包括汉族在内的多民族文化的结晶,即使是汉文化,也不是纯粹汉民族的文化。同理,中华法系的法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不断融合,不断包容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与他国的交往,也包容了一些其他国家的法文化。同时,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只能前进,只能发展,而不可能倒退。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是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可以说,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发展。如果一种文化与社会发展方向相背离,就意味着这一文化的衰竭和消亡。列宁曾经说过,人们可以征服一个民族,但不可能征服一个民族的先进文化。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少数民族征服汉民族的历史,但他们从来就没有征服过汉文化,相反,统治者只有不断改进自己的落后文化以适应先进的汉文化,才能够维持其统治。文化的这一不可逆性特征告诉我们,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大胆吸收世界先进的法文化,才能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制文化。还有,由于文化的继承性特征所决定,法文化也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法律移植是法文化继承的一种表现形式。法律移植是指“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某种法律规则或制度移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⑤它的基本含义是:在鉴别、认同与改革的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或其它方式,将外国的某些法律制度直接转移或间接移植到本国的法律体系之中,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日本在中世纪就大量引进了盛唐时期的法律制度。在明治时代,又全面引进了德国法和法国法。文化的这一继承性特征告诉我们,在法文化的继承问题上,我们要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胆屏弃姓“资”姓“社”的定性分析和狭隘的民族心理,对“属于一般市场规则的先进法律制度,我们应当坚决移植过来,以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制度更加先进、有效。”⑥

四、法官的与时俱进品格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治国方略。党的十五大前夕,中共中央采纳了法学界和党内外人士的建议,把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修改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用“法治国家”代替“法制国家”,这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标志着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在依法治国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这是我国民主政治极度的历史性进步和重大变革。法治则意味着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而且还要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切实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衡量一个国家的法治化程度,一方面是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表现在法官能否独立公正司法。法院是处理社会各种矛盾纠纷,保护人民权利,实现法治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法官的素质不高,就不可能确保司法公正。萨维尼认为,“良好的法律状况仰赖于三件事:首先,胜任有为、圆融自洽的法律权威;其次,一个胜任有为的司法机构;最后,良好的程序形式。”⑦可见在萨维尼设想的良好法律状况中,都离不开法官的作用。社会是前进的,历史的车轮是不以人们的意志滚滚向前的。法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那么作为一名法官如何培养自己的与时俱进品格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强化意识。人的行为都是基于自身内在意识的外在表现。这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改革开放首先是观念的开放,思想的开放。如果没有70年代末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如果不彻底废弃“三个凡是”的思想,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春天。要培养法官的与时俱进品格,首先就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意识。要在灵魂深处真正感受到与时俱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行动。

其次,要不断学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甚至可以说,我国法官队伍的现状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仍然拘泥于过去的经验,满足于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就不可能做到与时俱进。过去,由于我国处在法制建设的创建阶段,社会经济主要是依靠计划经济,社会法律关系相对简单,法官充当的仅仅是一个机械操作工的角色,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立法水平和法律、法规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大量增加,必然导致社会经济法律关系的日益复杂化,给我们的审判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高难度。如果不加强学习就无法胜任这项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将更加广泛。不仅要学习法律,而且要学习政治、学经济、学科技、学 外语,不仅要学习国内法,还要学习外国法以及国际公约、国际贸易法和国际惯例等。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专家型法官。

第三,要开拓创新。改革是动力。开拓创新同样是法官职业的生命力所在。我国加入WTO,既是挑战,更是机遇。WTO的“游戏规则”是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行的。我国虽然已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但由于诸多原因,这个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加入WTO以后,客观的国际国内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必须从更深的层次上完善我们的体制。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必然结果。我们要认识到,改革创新既是一种压力,同时也是发现人才,培养优秀法官的难得机遇。这给那些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法官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第四,要强化职业道德。晚唐诗人薛能在《汉南春望》中写道:“奸邪用法人元非法”。意思是说,用心地不正,品德邪恶的人来执法本来就是非法的。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恩格尔在1970年的就职演说中讲道:“我希望我能永远牢记,最重要的案件就是我正在审理的案件,因此,我必须做到精力高度集中;我希望对自己的法律知识永不感到满足、懈怠,我将避免由于自信而不再对相关法律进行认真研究的现象……我祈祷,当我的法官生涯结束时,无论是明天早晨,还是在30年以后,别人都会说我的工作是完美的、为人是诚实的;我为美国的司法体制增了光,并且为人类的生命和正义贡献了我微不足道的力量。”⑧法官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崇高的品德。法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办案、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的理念,惩恶扬善、弘扬正义的良知,正直善良、谦虚谨慎的品格,享有良好的个人声誉。台湾学者史尚宽先生认为,“法官首重品格”,如果法官不具备良好的品格,“则反而以其法学知识为其作奸犯科之工具,有如为虎附翼,助纣为虐。”⑨法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求,既是职业的要求,也是社会的呼唤,人民群众的普通愿望。可以设想,即使具备渊博的法律知识,而没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更不可能让党放心,让人们满意。

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是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认真领会“以德治国”的深刻涵义,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注释:

①《政治学》,第199页,第80-81页。

②转引《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69页。

③庞德:《法律史解释》,华夏出版社,第1页。

④《判例应当具有拘束力吗》(英)克里夫。施米托夫,载于《法学译丛》1983年第3期。

⑤沈宗灵:“论法律移植和比较法学”,载《外国法学译评》1995年第1期。

⑥任建新主编:《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知识》,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109页。

⑦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中国法制出版社,第83页。

⑧摘自《现在开庭》,乔纲良著,第2页。

⑨史尚宽:《宪法论丛》第335、336页。

上一篇:坚持与时俱进提升企业文化创新力 下一篇: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再铸辉煌—某政府网站五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