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时间:2022-09-09 10:43:09

提高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界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名词,如“有效课堂”“活力课堂”“兴趣课堂”......各种形式的课堂层出不穷地被推出来,教育改革可谓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一直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再课堂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基本是“填鸭式”“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动手参与的做法。新课标改革使我们认识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使学生“能学习”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要为他们营造一个独立探究的空间,让课堂活起来。

一、用生动的语言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本手段。首先,教师富有激情、极具感染力的课堂语言,能从心理和情感上打动学生,这是情感的激发。其次,教师不要居高临下,要与学生“平等相处”,要多些“我们......”少一点“你们......”,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有亲近感。另外,要多一些“疑问句”,少一些“陈述句”,启发学生思考,尽量避免平铺直叙或先板书后解释的现象;要多一些通俗解读,少一些照本宣科。总之,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吸引力,力求让学生“愿意听”,有兴趣听。

学生学习遇到障碍,会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容易挫伤其积极性。如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而学生又缺乏感性知识,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有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生容易混淆,一时难以理顺清楚。这时教师就不能再一味地从理论上进行讲解、而应该借助于类比的方法或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点,或澄清不同知识点间的关系,巩固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带动“兴趣课堂”

要想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就应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质性的彰显。构建“兴趣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自主探究不仅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能体验到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

课堂是学生的,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的点子应放在如何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上。一节课,教师必须关注学生是否在积极、主动地学习。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只有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的学习途径。在课堂上,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而满堂灌,这节课教师讲得可能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一头雾水。

课堂教学效果,最终要提现在学生身上。一节课,教师的精彩并非课堂精彩,只有学生精彩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精彩课堂。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跟”进来,感受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学生在经历了自身的动手操作后,能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将“无趣”变为“有趣”,将“落后”变为“跟进”。如在教学“圆的初步认识”中,“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所有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吗?”让学生拿出圆形纸片反复对折,度量。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学生再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探索规律,才能突破难点、掌握知识,感受到乐趣。

华罗庚教授说:“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现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方法的技巧美;数学形体的对称美;数学习题的趣味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尽量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数学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课堂作业设置的有效性

为了使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能为教师反馈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要求学生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对于课堂作业的有效性而言,就是让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要使课堂作业有效,就必须得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授课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1.准确把握作业的难度和梯度。

课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作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作业的难度,设置好不同的梯度。

2.作业内容要立足“文本”。

课堂作业设置必须以紧扣文本为前提,以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参照条件,让学生练习到应该练习的东西,这样才能确保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确保课堂作业内容的有效性。

总之,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我们要达到有效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的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有效”。

五、放开学习的空间,让学生“飞”出来,享受学习的快乐

让学生明白数学不是书本上枯燥的学问,它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

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学校准备在暑假中对教学楼进行粉刷,请你帮助学校总务处统计一下,大约买多少涂料?需要用多少钱?这份作业要求学生首先了解粉刷教学楼包括那些部分,通过测量或调查计算出粉刷面积后,还要去市场上调查,一桶涂料大约可以涂多少面积的墙面,涂料的单价等。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所学知识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扩大了学生观察学习的空间。

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直观的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际选择数据的能力,而且能把生活实际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思考、去质疑、去释疑,使课堂变得更精彩。

上一篇:快乐识字,方法多多 下一篇:关于数与代数教育的探索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