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熟语的文化差异浅析

时间:2022-09-09 06:41:52

英汉熟语的文化差异浅析

摘 要: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都产生了大量的熟语。这些熟语既是两国文化的组成要素,又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差异。本文从自然地理、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和几个方面分析熟语体现的两国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熟语 差异

《辞海・语言文字》中指出:“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跟思维有密切联系,是思维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没有语言,人类的社会生活无法维持。从它的结构看,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1]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e)关于语言的定义是:“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它是一种文化功能,不是一种生活遗传功能。”[2]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交际工具。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有众多的说法。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Kroeber)搜集并列举从1871年泰勒开始至1951年八十年间,学者们给“文化”下的定义就有160多种。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在中国,“文化”这个词的意思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周易・贲》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近代学者梁漱溟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所依靠之一切……俗常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乃是狭义的。……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3]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反映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团体的成员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而这些不同的语言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及不同社会团体的文化特征。比如生活在雪的世界里的爱斯基摩人描述雪的词汇多达上千个。又如,在中国,亲属的称谓可谓具体复杂,有爷爷、姥爷之分,有奶奶、姥姥之分,有叔父、舅舅之分,有姑姑、姨母之分,有堂兄弟、堂兄妹与表兄弟、表兄妹等之分。而在英语里,一般来说则亲属称谓没有这样复杂,如爷爷、姥爷统称grandfather,奶奶、姥姥统称grandmother,叔父、舅舅统称uncle,姑姑、姨母统称aunt,堂兄妹、表兄妹统称cousin等。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已有六千年的历史;英语源自公元五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英伦群岛,至今也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这两种来自不同语系的语言是各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反映各自民族的文化。

熟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英语熟语包括idioms(成语),proverbs(谚语),mottoes(箴言),colloquialisms(俗语),slang(俚语)及allusions(典故)等;汉语熟语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熟语中有许多属于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有很多熟语反映了民间风俗的传承,涵化了民俗的要素。英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熟语,而这些熟语又反映出了两种语言的不同的文化。

1.自然地理的差异

中国与英国分别在东西两个半球,地理位置截然不同。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的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隔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与法国相望,东面隔北海与荷兰、比利时、挪威遥遥相对。英国的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而大不列颠岛海岸非常曲折,长达11450公里。大不列颠岛地处欧洲大陆西部的中纬带,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濒临太平洋,中国国土辽阔广大,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陆地疆界长两万多公里。位于大陆东部,季风气候显著,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夏季风的影响,下半年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两个国家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对各自熟语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反映到熟语里,因此有很多熟语都是关于农业的。如“白露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播种不过清明关,移栽不过夏至关”,“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荞麦”,“苗要好,除虫早”,“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栽上当年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布帛菽粟”,“谷贱农伤”,“拔苗助长”等。而作为岛国的英国,航海业却是相当发达的,曾经一度是海上霸主。航海业的发展也使得英语中出现不少与航海有关的熟语。如go by the board(落空;失败),all at sea(不知所措),all hands to the pumps(情况危殆,要全力以赴),raise the wind(筹钱),show one’s true colors(暴露真面目),with flying colors(非常出色)等。捕鱼业的发展也对英语熟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不少英语熟语与渔业有关。如big fish(大亨),dull fish(枯燥乏味的人),fresh fish(新囚犯),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another kettle of fish(不是一回事),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小范围内出名的人),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有价值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在内行人面前卖弄自己)。岛国的地理位置使得大不列颠岛不仅多雨,而且多雾。这样的特征也反映到熟语里。在英国,下雨已是家常便饭,熟语可以反映出这一点,如as right as rain(像下雨那样正确),come rain or shine(不论情况如何)等。多雾的天气也给英语留下不少熟语,如in a fog(困惑),have not the foggiest idea(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等。

2.历史文化的差异

中英两国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不少的熟语,为各自的文化增色不少。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遗产、文化典籍,其中记录下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言行及寓言传说等,其中的典故传达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如“滥竽充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鸿门宴”、“四面楚歌”、“三顾茅庐”、“扶不起的阿斗”、“卧冰求鲤”、“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刘姥姥进大观园”等。这些典故都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及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了解相关历史的人对典故会感到不知所云。同样地,英语也有不少熟语反映英国的历史文化。罗马人曾占领不列颠长达400年之久,其文化在英语熟语中留下了痕迹,如“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All roads lead to Rome.”,appeal to Caesar,Great Caesar,render to Caesar the things that are Caesar’s,cross the Rubicon,the die is cast,worth one’s salt,thumbs up/down等。条顿人的入侵及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入侵的历史都在英语熟语里留下了痕迹。如cut someone to the quick(大伤某人的感情),quick在这里指“皮肉”,尤指“指甲下面一触即痛的”,quick作这个意思解时是古撒克逊语;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冒一切危险/赴汤蹈火)这条习语源自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中世纪判罪法:将嫌疑犯的手浸在沸水里,如果手无损,即定为无罪。rain cats and dogs这一习语来自北欧神话。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的主神是奥丁(Odin),dog和wolf象征“风”,猫象征“雨”,所以cats and dogs就象征“狂风暴雨”;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12进位制是丹麦人征服英国时带进英国的,一直延用至今,从这一习语可以看到古丹麦的习俗:六个对半打,数量一样。

3.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英两国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姓名、称呼、打招呼、动植物、颜色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在英语里,名在前而姓在后,相反汉语里是姓在前名在后;红色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吉祥、喜气、成功、胜利,而对英国人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流血、恐惧、暴力等。熟语同样也折射出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以米饭为主食,而英国人以面包、牛油、果酱和奶酪等为家常食品。一些熟语便能反映两国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汉语里有“粗衣淡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茶余饭后”、“礼先一饭”、“生米做成熟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爷羹娘饭”、“看饭吃菜”、“量体裁衣”等;英语里则有earn one’s bread(赚钱糊口),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抢走某人的饭碗),bread and butter(谋生之道),big cheese(大人物),the greatest thing since sliced bread(最受人欢迎的人或事),butter up(巴结),jam tomorrow(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money for jam(容易做的事)等。熟语也折射出中西方在看待动植物方面的差异。汉民族崇尚梅、兰、竹、菊、莲等植物,这些在汉语熟语里都有所反映。如“雪胎梅骨”、“梅花香自古寒来”、“盐梅舟辑”、“兰质蕙心”、“空谷幽兰”、“沅醴兰”、“势如破竹”、“胸有成竹”等。这样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特有的。中英两国的人对狗有着不同的传统看法。这在熟语中就能看得出,中国人一般厌恶它,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比如“狼心狗肺”、“鸡鸣狗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友”、“狗仗人势”、“貂不足,狗续尾”、“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而英国人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的朋友,常用狗来比喻人的生活。如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要人;大亨),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伶俐的小伙子),sea dog(老练的水手),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年人做事有经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Love me,love my dog.(相近于汉语的“爱屋及乌”),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受赏)。中英熟语也体现出了两国在人名习俗方面的文化差异。张、王、李、赵这四个姓是汉语里最常见的姓,常用来泛指一般人、普通人,如“张王李赵”、“张三李四”、“张甲李乙”、“指李推张”、“张冠李戴”、“张公吃酒李公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王麻子吃核桃――里外出点子”、“王小二敲锣打鼓――穷得叮当响”。在英语里,Jack是个非常普通的英语人名,很多男子都叫Jack,它的意义后来转化为“普通人;男孩;男人”等,英语里有很多由Jack组成的习语,如every man Jack(人人;每个人),Jack and Jill(小伙子和吉尔),Jack is as good as his master.(伙计不比老板差),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会使一个人变得迟钝,没有朋友)。Tom,Dick,Harry也都是英语中普通人的名字,习语every Tom,Dick,Harry泛指普通老百姓。

4.的差异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它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对语言的影响同样也反映到熟语里。

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佛教对汉语的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典、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如“一尘不染”、“心心相印”、“五体投地”、“火烧眉毛”、“恍然大悟”、“飞蛾扑火”、“无事不登三宝殿”、“三生有幸”、“烧香赶走和尚――喧宾夺主”、“金刚化佛――更神奇”、“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庙小菩萨大”、“临时抱佛脚”、“现身说法”、“当头棒喝”、“万劫不复”、“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不看僧面看佛面”等。道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给予了巨大影响。在汉熟语里能找到道教文化的身影。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道骨仙风”、“仙山琼阁”、“赶着王母娘娘叫大姑――想沾点仙气”、“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铁拐李背何仙姑――将就”、“王道士画符――自己明白”、“太极拳的功夫――软中有硬”、“姜太公算卦――好准啊”、“问天买卦”等。基督教在西方占有独特的地位,它在罗马帝国后期已被罗马统治者定为国教,后来逐渐扩散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其他地方。基督教文化可谓是英语文化的特色之一。基督教的神论观念经典是《圣经》,在西方社会,《圣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众读本,文化启蒙教材。《圣经》中的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进入英语口语、俗语,其中很多的句子和短语也成为习语。如at the eleventh hour(在最后时刻刚刚赶上),doubting Thomas(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go to Jericho(遥远的地方),old Adam(本性的罪恶),Job’s comforter(只会增加对方痛苦的安慰者),spoil the Egyptians(逼敌人供应所需物质),all things to all men(八面玲珑),the apple of one’s eye(珍爱的人;掌上明珠),broken reed(不可靠的人),cast one’s bread upon the waters(做好事而不期望报答),beard the lion(奋勇追敌人),beat the air(徒劳),sow the wind and reap the whirlwind(干坏事必将遭到加倍惩罚,恶有恶报)等。从这些与宗教有关的熟语可以看出宗教对语言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人民在方面的差别。

英汉熟语不仅体现了两国自然地理、历史发展、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也能体现两国人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两国文学艺术、体育娱乐等方面的差异,当然熟语也反映出两国在一些方面的相似或相近之处。学习熟语未尝不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和认识异域文化的好途径。学习外语不仅仅是学习其词汇、语法,更要学习其文化方面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更多地了解异域文化,通过对比、比较,也能对自己的文化有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学习别人的文化来更好地发扬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辞海・语言文字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3.

[2][美]萨姆瓦等著.陈南,龚光明译.跨文化传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4]孙利民.语言与文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6]Mcmordie,W.English Idioms and How to Use Them[A].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上一篇:从招呼的语言看中法礼仪文化对比 下一篇:国内话语误解研究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