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登堂入室”

时间:2022-09-09 11:53:29

【摘要】本文从“室”、“堂”二字古文字形体和意义的演变,试图窥探古人的居住习惯、生活方式对汉字的影响。

【关键词】形体演变;意义演变;室;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56-01

《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孔颖达疏“冬则居营窟者,营累其土而为窟,地高则穴于地,地下则窟于地上,谓于地上累土而为窟;夏则居巢者,谓聚其薪以为巢”。[1]《晏子春秋・谏下十四》“其不为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2]这是对上古初民穴居巢处的其本状况的描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房屋,也出现了“堂”、“室”等字。后来有“登堂入室”一词,[3]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也说升堂入室。以下就来谈谈“堂”、“室”。

1 “室”、“堂”本义

室,《说文解字・宀部》:“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4]甲骨文作,金文作,皆象“宀”内有“矢”着地之形,表止息、居住之地,反映了先民从户外采集、渔猎回来后,将“室”作为休憩之地。“室”的初义就是穴室。《诗经.唐风・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室。”郑玄笺:“室,犹家圹。”“家圹”,即墓穴。王力先生认为,“在远古时代,室就是穴,穴就是室。到了殷代,有了版筑堂基上栋下宇的建造,室和穴才有了分别”。[5]

宫、室在上古为互训,《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二者多连用表示房屋住宅。通称时并无区别,仔细分辨还是有区别的。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有别,统言不别。”[6]《管子・八观》:“宫营大而屋室寡者,其室不足以实其宫。”这就很清楚了,“宫”指所有围墙围着的房子,而“室”则指其中的一个单位。

堂,《说文解字・土部》:“殿也。从土尚。,古文堂。”[7]本义为建在台基上的建筑。因古代为穴居状态,日后建筑房屋时房基高出地面,夯土层层打实,这种房其初称为“堂”。《尚书・大诰》:“厥子乃弗肯堂。”[8]孔颖达疏谓“堂”为“基址”。《礼记・檀弓》上篇:“封之若堂”,郑注“堂形四方而高”。

到了周代,堂的高低成了社会地位的一种标识,所以《礼记・礼器》篇有“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的说法。春秋时期,这种作为“基址”的“堂”,或称为“坛”,即《左传》哀公元年所说的“室不崇坛”之坛。可见在这个时候,堂已经专作屋室类建筑的一种专用名称了。

2 “室”、“堂”分论

《论语・先进》有:“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9]这里用作比喻,“堂”是正厅,“室”是内室。先入门,次升堂,最后入室,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前堂后室。”[10]古代宫室一般坐北朝南,南面宫墙正中有门,门内有院,院北部为主要建筑物。主要建筑物分为堂、室、房三部分。前部分是“堂”,“堂”是宫室的主体建筑,一般作为祭祀、视朝、接待宾客等较大典礼用。“室”在“堂”后,用于寝居。若是在宗庙内,“室”则用于存放祖先衣冠。“室”两旁的建筑叫“房”,也用于地位稍低之人居住。

2.1 “室”字意义的演变分析

(1)心理文化因素的引申:由于人们对于宗庙和朝廷共同的敬慕心理,“室”字由“宗庙”之义演变引申出了“朝廷、王朝”之义。《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11]《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诚如是,即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些“室”字都是“王室”的意思。

(2)借代的引申:“室”,因指“四壁之内”,为“夫妇所居”(《诗经・周南・桃夭》朱熹集传),可以引申为家室。《孟子・万章上》:“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因有妻子才能有家室,可以引申为妻子。《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曰室。”古人的嫡妻夫人又称正室、正房,后妻称继室。

(3)比喻的引申:人居住的房屋叫“室”。那么,同样刀剑所在的盒子就叫做“室”了。《史记・刺客列传》有这样的记载:“(秦王)拔剑,剑长,操其室。”司马贞索隐:“室谓鞘也。”

2.2 “堂”字意义的演变分析:在武丁至武乙时期的卜辞中,“堂”是公共祭祀场所,并且具有多种功能。这个时期的堂即文献所谓的“明堂”。[1]后来逐渐演变成“殿”。马叙伦:“殿也以声训,故周末以来以殿为堂,堂为广之转注字。”[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堂字后来泛指房屋的正厅,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崔九堂前几度闻。”

“堂”是古人宫室的中心建筑,它代表了威严与权力。堂中主事的多为父母,因此父母又称为“高堂”。谈话双方又常敬称对方母亲为“令堂”。小辈住在厢中,这样,共同使用一堂的人就都有血缘关系并且是同宗亲兄弟,因此叔伯的子女之间就互称“堂兄弟”“堂姐妹”。同时也出现了几代人共用一堂的现象,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几世同堂”的由来。

统观“室”“堂”二字意思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居住习惯、生活方式对汉字文化的影响。汉字是承载中国文化的海洋,而这小小的“室”“堂”二字只不过是这片海洋中的“一粟”。

注释:

[1] 阮元.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

[2] 《晏子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3] 《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P1127

[4] 《说文解字》.(注音版).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 P150

[5] 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6]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 P342

[7] 《说文解字》.(注音版).长沙:岳麓书社,P287

[8]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P249

[9]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P114

[10]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 P338

[11]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P381

参考文献

[1] 晁福林.《试释甲骨文“堂”字并论商代祭祀制度的若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一期

[2] 谢建防.《从〈说文解字〉管窥上古社会居室的种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二期

[3] 沈文倬.《周代宫室考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三期

上一篇:《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中“向后看”的历史意... 下一篇:“局外人”不再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