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形态分析

时间:2022-09-09 10:49:40

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形态分析

【摘 要】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主义建筑开始产生。由此诞生了各种形态不同的风格差异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形式。现代主义建筑更加注重对大众的设计,强调建筑要满足大众的各种需求。我们要研究某种风格的建筑,不仅要了解建筑本身,还要了解建筑的历史和相关的建筑形式、风格的形态和历史。

【关键词】现代;后现代;风格;功能

1.包豪斯

包豪斯是由德文“建筑”和“房屋”组成,意为“建筑之家”,是20世纪初在德国创办的建筑及产品设计学校。她的创始人是现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沃尔特?格罗佩斯。

包豪斯校舍本身在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是现代建筑的杰作。它在功能处理上有分有合,关系明确,方便而实用;在构图上采用了灵活的不规则布局,建筑体型纵横错落,变化丰富;完全打破了古典主义的建筑设计传统,获得了简洁和清新的效果。

1925,包豪斯从威玛迁到德绍,格罗皮乌斯为它设计了一座新校舍,1925年动工,次年年底落成。包豪斯校舍包括教室、车间、办公室、礼堂、饭厅及高年级学生宿舍,建筑面积近一尤平方米,是一个由许多不同功能的部分组成的中型公共建筑。

包豪斯校舍的建筑设计特点:

第一,把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学院派的建筑设计方法通常是由表及里,先决定建筑的外部体型,然后再把各部分安排到这个体型里面去。格罗皮乌斯把这个程序倒了过来,以功能为出发点进行建筑设计,所以使得建筑空间和体型自由、舒展,富于变化。

第二,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不规则构图历来就有,但过去很少用于公共建筑,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校舍中灵活地运用不规则的构图手法,提高了这种构图的地位。

第三,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来取得建筑的艺术效果。包豪斯校舍着力体现真实的建筑精神,结构和材料都是真实而直接体现其本质。校舍立面上没有雕刻,没有柱廊,没有装饰性的花纹、线脚,几乎把任何附加的装饰都排除了,同传统的公共建筑相比较,它是朴素的,然而它的建筑空间形式富于变化。

包豪斯校舍标志着一种设计方法论的成熟,也标志着建筑空间由非自由空间向自由空间的转化,是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一个里程碑。

2.德国馆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密斯?范?德?罗的代表作品,建成于1929年,博览会结束后该馆也随之拆除,其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

这个建筑物完全体现了密斯的“少就是多”的设计原则。整座展览馆战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其中包括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和几道围墙。特殊的是除了建筑本身和几处桌椅外,没有其他陈列品。实际上这是一座供人参观的亭榭,建筑本身就是唯一的展览品。

这座德国馆立在一片不高的基座上面。主厅部分有八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上面顶着一块薄薄的简单的屋顶板,长25米左右,宽14米左右。隔墙分为玻璃的和大理石的两种,位置灵活而且似乎很偶然,它们纵横交错,有的延伸出去成为院墙,由此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和室外之间相互穿挺好,没有明确的分界,这是现代建筑中常用的流通空间的一个典型。

建筑的形体异常简洁,平平的屋顶,光光的墙身,柱体上下如一,所有构件相交接的地方都是直接相遇,一切都处理得干净利索,与传统的繁琐装饰相比,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受。

3.朗香教堂

朗香教堂(1950~1953)座落在法国东部一个名为孚日的山区的一个小山顶上,周围是河谷和山脉。这个地点向来是天主教徒进香祈祷的场所,原来的教堂建筑在战争中毁掉了,柯布受邀进行重新设计。他既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堂建筑形式,也没有去搞一个“现代化”的建筑,而是作出一个令众人大为惊异的作品。

按照柯布本人的解释,他是把这个教堂当作“形式领域里的声学元件”来设计的,因为教堂是人与上帝之间对话的场所,所以它“要像听觉器官那样的柔软、细巧、精确和不能改动”,以便上帝能听到教徒的祈祷。朗香教堂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建筑空间表达宗教思想的成功杰作。

4.凯旋门

巴黎凯旋门坐落在巴黎市中心夏尔?戴高乐广场(又称星形广场)中央,是拿破仑为纪念他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大败奥俄联军的功绩,于1806年2月下令兴建的。它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流行一种古典复兴建筑风格。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考古又使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创造了借鉴的条件。采用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是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新古典主义装饰有三个特点。一是艳丽而丰富的色彩。如格雷夫斯的波特曼市政厅和波菲尔的意大利广场,摩尔的游泳池与桑那浴室更衣室等作品,通过色彩的巧妙对比,创造美妙的画境效果。

二是把古典元素抽象化为符号,在建筑中,既作为装饰,又起到隐喻的效果。如菲利普?约翰逊、文丘里、格里夫斯和雅马萨基的一些作品,古典的柱式、拱券乃至山花和线脚,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历史与现实、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文脉上的勾连,并产生修辞效果。

三是粗与细,雅与俗的对比。在许多新古典主义建筑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一方面是高雅精致的细部,一方面又有低俗粗犷的浑朴,两种对比鲜明的风格既互相对抗,又互相统一。

5.国家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 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

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从以上的形态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包括结构主义、野兽派和“少即是多”的各种不同的而都归类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与之前的新古典主义和之后的后现代主义相比,这几种风格都有各自不同的拥护者。一个新建筑的出现,并不是只有风格和个人喜好等因素决定这座建筑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的,而且还有考虑建筑本身的功能和受众的心理。不能单单说某一风格的建筑风格不适合时代的发展或是陈旧的象征,就要彻底的废除它,我们跟应该讲眼界放的更宽更远,以宽容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各种风格的建筑。

参考文献

[1]《建筑师》编辑部,国外建筑大师思想肖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

[2][英]阿兰?德波顿 幸福的建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3

[3]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上一篇:关于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原则与措施问题探究 下一篇:居住区设计中的环境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