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用笔对中国画的影响

时间:2022-09-09 09:17:36

书法用笔对中国画的影响

摘要:书法与中国画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历经千年流传至今。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二者有很多相通之处,尤其是书法用笔在中国绘画中是无处不在,研究书法用笔对推动中国画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书法用笔中国画运用

一、书法用笔对于中国画的重要作用

1、书画同源

我国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一说,中国画与中国书法有着深远的渊源。唐代张彦远曾在绘画美学《历代名画记》中提到“书画用笔同法”,强调以书法的用笔来作画。元朝赵孟\在《秀石疏林图》的题画诗中写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其中,强调以书入画,把飞白书、大篆等各种笔法直接运用到绘画中。明清以来,特别是董其昌以后,中国画家已经非常强调把书法的笔墨直接融入中国画之中,重视“书画同源”,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书画同源的真实意义其实就是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为什么书法和绘画有如此密切的关联呢?一是因为它们的审美法则、美学规律有很多相同之处,二是因为它们艺术创作的工具相同,相同的工具使得书法中的笔力与绘画中创作的用笔关系密切。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书法用笔来融入绘画。中国绘画,主要是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因为线是表现物象最直接、最简练、最概括的形式。中国画注重线条的力度,然而,书法主要注重用笔的笔力,书法与绘画都讲究“骨法”与“骨气”。因此,许多画家都以书法中的篆书、隶书以及草书、飞白等笔法融入于中国绘画,以此来达到提、按、顿、挫,虚实变化的效果。这样也能很好地将毛笔柔软、富于变幻的性质在宣纸上生动的表现出来。书法的用笔具有抽象美、力度美、韵律美等特点,能够使得画面的线条造型灵动,赋予丰富的变化和动感,使得中国画更加具有意境,更加能够震撼观者的心灵。

2、书法用笔在传统中国画中的运用

自明代以来,董其昌明确指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将书法用笔入画,目的是更好地表现文人清雅的情怀,避免产生“俗气”。清初四王也非常强调用笔,以“写”字概括其绘画,充分体现出书法用笔在绘画上的运用。尤其是文人画,重视对笔墨的追求,旨在突出绘画中用笔本身的独立审美价值,这与书法艺术重视用笔不谋而合,或者应该说其绘画用笔正来自于书法用笔的灵感。明代王世贞在其《艺苑卮言》一书中以画竹为例对此进行了论述,“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无疑就是对以书法之笔墨入画的一个精辟概括。此外,尚有以八分法或鲁公撒笔法画竹叶,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画木石的说法,南唐后主李煜也曾用金错书法画竹,还有郭熙、唐棣画的树、文同画的竹、徐渭画的葡萄,均由草书中得来,更是说明绘画与书法具有相通的表现形式,尤其是笔墨运用上具有同源性。

3、书法用笔在近现代中国画中的运用

近代大师吴昌硕、潘天寿、齐白石等无不精通书法,并且将书法用笔很好的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之中。他们更多的强调一种朴素、率真的精神,使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自由。吴昌硕在书画篆刻上都做了大胆的革新,造诣宏大精深。他的绘画成就得益于其书法――石鼓文,他的画多浑厚苍劲,完全取自篆书与草书的用笔。在其题画诗中,也多次提到书与画的关系“画与篆法可合并”、“临模石鼓琅琊笔,戏为幽兰一写真”等。潘天寿的用笔浑雄苍劲,犹如钢筋铁骨,无论绘画还是书法,笔意相通,他借助隶书的笔意较多。还在《潘天寿话语》中写道:“画大写意之水墨,如书家之写大草,执笔宜稍高,运笔须悬腕,利用全身之体力、臂力、腕力,才能得写意之气势,以突出物体之神态。作工细绘画之执笔、运笔,与写小楷略同。”

现代很多画中国画的人,只重视绘画的笔墨技巧,却忽视了中国画的精神核心与美学标准是和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通的,缺乏中国画家所必备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另外,中国画前辈们的书写工具就是毛笔,而现代人书写工具多是钢笔、电脑等,已经很难对笔墨的情趣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因此,对于毛笔的弃用我们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趋势。所以,现代画家想要提高用笔的趣味性、生动性以及功力,都需要在书法上多下功夫,要提高笔墨的质量与修养。只有更多地体会与运用,才能将毛笔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对书法用笔的强调,并不仅仅是一种技巧上的借鉴,更多的是说明了书法艺术表现的艺术本质精神对绘画艺术具有强大渗透力。中国绘画美学不光是形象的模拟,不仅仅是色彩、光影的再现,而要重视功能强的线条,力求以笔墨线条为元素直接抒发作者的审美情感。美学大师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指出:“中国古代的画家用飞舞的草情篆意或隶体表达自己心中的韵律,所绘出的是心灵所直接领悟的物态天趣、造化和心灵的凝合”,这正是对书法用笔入画的生动描述。

二、如何将书法用笔更好地在中国画中运用

想要神形兼备地表现绘画主体的感受则要求作画者在创作时对所表现的对象必须要有深切的感受和准确无误的把握,才能在创作时做到下笔不乱,心手相应,同时还要求绘画主体具有使笔墨形神合一、一气呵成的绘画功力,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绘画材料与工具。

1、注重运笔。

作为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段――线条,大致可以分为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主张笔锋要藏而不露,用笔不能轻浮,要能够留得住。这正好与中国书法对用笔的要求相契合。书法讲究的一波三折、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等正是体现这个道理。尽管中国画线条是千变万化的,但最基本的用笔是中锋,作画时,使用中锋往往给人圆浑沉着的感觉,而偏锋、侧锋则显得平薄,中锋行笔的好处就在于丰实、壮健而无偏枯纤弱之病。书法则要求在行笔过程中,全身的力量通过手臂传达到笔尖,书写的时候讲究力透纸背。书法与绘画都强调中锋行笔。但同为中锋用笔,作画和书法的要求也有不同。书法往往用一个执笔姿势,只要通过笔画之间的捻转达到中锋效果,而作画则不同,可以横拖竖抹,变幻多端,并不是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时而可将笔杆竖起,时而可将笔杆卧倒,以达到不同的中锋效果。我们在作画过程中对中锋的要求就是让笔尖永远在笔墨痕迹中间而不偏露出墨痕的边缘。无论什么笔法,只要是中锋行笔,其原则是不变的,由此可见,书法用笔在绘画过程中的运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2、注重线条的变化。

线条笔墨的浑厚、苍老、挺拔、力度等方面,书法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绘画可以向书法借用,中国画的线条基础是书法,因此学国画的人一定要学书法。更确切地说,练习书法应包括手指的敏感、腕力的锻炼、提按的控制,一直到气势、风格、韵律的要求。正所谓“字无百日功”,是指用笔的练习必须要多时间多体会才能掌握要领,没有“池水尽墨”的苦学精神是很难达到艺术的高度的。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线条的变化。在中国画里,线条不仅仅是轮廓线与结构线,同时包含着画家情感的表现。每根线条在作画者笔下都应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抒发作者的感受。线的表现,枯和润是一对矛盾体,早有“枯笔取气,湿笔取韵”之说,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比较。“刚柔并济”是线条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有质有韵”则是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既要表现客观物象的实质又要赋有韵律感,形成美妙动听的一首乐曲。

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线条的抽象韵味融入中国画,使中国画对线条的要求超出了以往的要求,获得了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也使得以线为主的笔墨效果成为中国画特有的艺术特点。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2、潘天寿.潘天寿话语[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演播室设计中的色彩运用 下一篇:《泼墨仙人图》对现代没骨水墨人物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