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墨仙人图》对现代没骨水墨人物画的影响

时间:2022-07-29 10:14:01

《泼墨仙人图》对现代没骨水墨人物画的影响

摘要:《泼墨仙人图》以现代艺术思维理解,即是以块面的方式塑造形体,墨色浓淡干湿变化,与现今的没骨人物画不谋而合。梁楷的水墨画在当时看来并非主流,应算改革派,具有百代标程的意义。《泼墨仙人图》的表现方式,无论是理论上或是实践上对水墨画的空间处理与中国画的发展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泼墨仙人图》 没骨人物画 现代水墨

《泼墨仙人图》为南宋画家梁楷的力作。梁楷留世的作品有《八高僧图》、《释迦出山图》等工笔画,《普化和尚图》、《泼墨仙人图》等水墨作品。其中《泼墨仙人图》最富盛名,因其表现形式别于当时画坛风格,带来一股清新气息,开创了没骨水墨画的先河。《泼墨仙人图》以块面的方式塑造形体,墨色浓淡干湿变化,与现今的没骨人物画不谋而合。

一、《泼墨仙人图》

《泼墨仙人图》为纸本水墨人物画,描绘袒胸露腹、神态自若、闲庭信步的人物。画面上部题有“地行不识名和姓,大似高阳一酒徒,应是琼台仙宴罢,淋漓襟袖尚模糊”的款识,精确地描绘出了画面形象所展现出的气息,画中人物形貌确似酒后微醺、洋洋自得而归的酒徒;但观其神情,又有超然之态,使人越发相信乃一宴罢而行尚未清醒之仙人。加之其造型夸张,行笔宽放,被后世定为写意泼墨,遂有泼墨仙人称谓。

1、泼墨仙人的表现方式

《泼墨仙人图》虽为南宋作品,但整体还是恪守宋人绘画理念,即注重对客观物象的表达,至于造型夸张、笔墨奔放,那是为描绘对象所采用的一种表现方式。众所周知,梁楷创作了不少关于僧人的作品,如《布袋和尚图》、《普化和尚图》等。特别是《普化和尚图》与《泼墨仙人图》,所用手法相同,只是表现人物的情态有所差异。这说明当时梁楷用此种表现手法画过不少的高僧或罗汉。对高僧罗汉的描绘在南宋人物画中达到鼎盛,如刘松年的《罗汉图》,南宋摹贯休的《十六罗汉像》。这些罗汉的造型多以西域人物为原型进行汉化夸张,人物相貌奇绝。形象怪异的造型方式无非是想表现罗汉不同于常人,同时又增强画面的表现力,达到令人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视觉冲击力。当时罗汉人物的形象描绘遵循这一原则,这也是在对客观物象的描绘。《泼墨仙人图》的形象塑造也不出其外。与当时在人物表现上多以绢本精工细致地描绘不同的是,《泼墨仙人图》为没骨的水墨表现形式。

没骨画的表现形式早在张僧繇时出现,传为其所创。后为徐熙父子发展到花鸟画中,并以色彩的形式出现。“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色彩图之,谓之‘没骨图’,工与诸黄不相下”。徐熙当时是以没骨水墨的方式表现,“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生,别有生动之意”。黄荃怕威胁到自己地位,说徐熙之画粗恶不入格,以此竟未能发展。后徐崇嗣不得不改变招数来迎合黄荃,以色彩图之,精工细作之后与诸黄不相上下。从中可以看出两点:一是没骨水墨容易营造画面气氛,使画面“神气迥生,别有生动之意”。二是没骨画法“工与诸黄不相下”,可以精工细作。(潘运告《宋人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页)

没骨画法的表现方式主要是以块面的形式出现,弱化线的表现力。因块面语言在画面上更加整体,更富视觉冲击力,所以《泼墨仙人图》选择没骨水墨的表现方式,并非“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沈子丞《历代画论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205页)。由此可见梁楷为更好地表现罗汉、高僧或仙人这一与众不同的形象而采取此种表现方法,如同范宽之豆瓣皴、董源之披麻皴。

2、《泼墨仙人图》的时代意义

梁楷生活在绘画万法俱备,技法纯熟的时代。此时绘画大体更加注重主观的情感表达,但仍以客观物象的表达为最高标准,这也是为什么水墨画没有在宋代而是在元生突变的原因。梁楷于宁宗时担任画院待诏四年,其使命便是创作宫廷绘画,宫廷绘画是“主旋律”,需要按部就班,严承皇家风范。此时绘画循规蹈矩,而作为画家是渴望创新,渴望突破的。所以《泼墨仙人图》、《普化和尚图》等没骨水墨人物以及《六祖撕经图》、《李白行吟图》等减笔画便应运而生。当然没骨水墨人物、减笔描的表现形式也可能是梁楷“探索阶段”的产品。特别是没骨水墨人物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究其原因,中国绘画还是注重单纯的笔墨表现形式,加之对生宣纸的认识与应用不足,使画面墨色难有更大的发挥和变化,也间接导致了没能长足发展。但无论如何,《泼墨仙人图》的出现给当时以笔墨表现为主流的画坛带来一股清新之气,是大胆的突破,是创新派。特别是没骨法的运用,开创了水墨人物的新局面。

二、对现代没骨水墨人物画的影响

关于现代水墨画,多认为是西方艺术与传统水墨的结合体。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西方绘画艺术形式的影响日渐深刻。特别是建国后水墨人物画借助西方现实主义绘画的造型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改革开放后现代化进程加快,信息化、科技化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在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上与传统的绘画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所表现的观念、形式花样辈出,实有“我方唱罢你登场”之局面。

在此环境下,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如何既具有时代特色又不失传统水墨画之意蕴,《泼墨仙人图》的没骨法便具有较强的启示作用。

1、块面语言的表达

块面语言是现代绘画语言的描述,是画面的一种表现形式,块面语言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即相对笔墨语言视觉冲击力更强,而且更具有时代性。现今众多没骨水墨作品虽多以色彩为主,但其块面语言的表达以及光影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可视性。虽然视觉性较强,但传统绘画意蕴稍微欠缺。中国的绘画历来讲究用线,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其实,中国画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讲究的是“赏心”, “悦目” 而不恶目,不刺激。注重修身养性,偏重“心”侧重“目”。庄子说“五色乱目”。中国画并不刻意要求视觉的感官刺激,是一种温和的艺术,求的是“静”、“远”之意蕴。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衣襟,破孤闷,释燥心,迎静气。”(沈子丞《历代画论名著汇编》,第400页)中国画的这种修身养性是和传统文化相一致的。虽然中国画尝试块面的表达,如传统没骨法,但只塑造了花鸟和部分山水,强调笔墨的水墨画也很快将其湮没。传统笔墨语言的水墨画在明清时期其艺术形式完备之至,如诗书画印的结合。此种形式亦达到顶峰,同时基本也是下坡路的开始,但此时还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尚能自说自话。而建国以后,便基本失去了传统的文化语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水墨画完全重“心”而不重“目”,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的文化环境,需要“师夷长技”,做到重“目”亦重“心”。即应注重画面的视觉效果,又不失传统水墨画的意蕴。

2、意蕴的营造

中国绘画历来讲求画面的生动性,追求意蕴的营造,从而达到澄怀以味道,净化人之心灵的审美理想。为此历来画家力求“以形传神”。《泼墨仙人图》人物形象极为传神,其悠然自得之神态跃然纸上,加之墨色的虚实变化,使画面产生极静、极远、极深的艺术效果,使人有思接千古之意蕴。现代没骨水墨人物多塑造现代女子形象,之所以选择女子作为现代没骨人物的形象塑造,是因为女子是阴柔的象征。阴柔的特征体现的是韵致,韵是中国画之性、之理。特别是水墨画更是尚韵,这与董其昌倡导的南北宗不无关系,董其昌认为北宗画刚猛不可学,崇尚南宗画之阴柔,这又暗合了道家老庄的清心、淡泊、静柔思想。道家思想深入到绘画当中使绘画具备静心养性之功能,是精神的逍遥,是精神的寄托。所以现代没骨水墨画的意蕴营造亦不能脱离这一功能。

三、现代没骨水墨人物画对现代中国画的意义

当今,中国画的发展可谓迷雾重重,难以拨开迷雾看清前方之路。创新是发展之路,新形式、新内容的作品虽然不断问世,但多流于表面的视觉效果,为创新而创新。中国画的创作处在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面对现状大多画家迷茫、彷徨。在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上,要么坚守传统,要么舍弃传统。坚守传统的会发现没有时代新意,舍弃传统的又找不到根源,失去中国画的意蕴。这是相当矛盾的,这或许与时下的文化环境有关。所以如何使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既具有时代气息,又不失传统意蕴,《泼墨仙人图》可以给出相应的答案,即没骨法的运用。当然这不是唯一的,但在现阶段它有助于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因为没骨水墨容易营造画面气氛,使画面“神气迥生,别有生动之意”,没骨画法又能“工与诸黄不相下” (潘运告,《宋人画论》,第236页),可以精工细作。事实上任何事物都会经历否定、肯定、再否定的过程。就像宋代绘画重视客观物象摹写来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再到宋以后注重“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但无论如何这两者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更重要的是顺应了时代潮流,正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

上一篇:书法用笔对中国画的影响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手绘动画的历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