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选材要典型 四两可拨千斤重

时间:2022-09-09 05:33:25

作文选材要典型 四两可拨千斤重

新课标指出,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要有真实、丰富的材料”。选择好的材料是考场作文取得高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考生的作文立意正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语句通顺,但就是不能感染读者,最终也未获高分。归根究底,选材不理想。

然而,作文选材并不是材料越多越有说服力,而是越典型越好。典型的材料可以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我们以作家魏巍的《再见了,亲人!》为例:作者选取了三个代表人物,四件震人心弦的往事来写,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催人泪下。三个人物“朝鲜大娘”“大嫂”“小金花”是老中少三代人的代表,是全体朝鲜人民的代表;选取的四件事“大娘带领全村妇女给战士送‘打糕’而累昏”“大娘在敌军轰炸时为救伤员而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女”“小金花协助妈妈营救志愿军侦察员而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伤致残”,确实是表现中朝人民友谊的最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文章通过展示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使中心思想更集中、鲜明、深刻。

所谓典型材料,是指那些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材料,是最有表现力、最能显示人物或事件特征、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它既是具w的、个别的,又富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能“以一斑窥全豹”,“四两拨千斤”。选取的材料越典型,作品越能产生强大的说服力。

那么,怎样的材料才算是典型的呢?笼统说来,切合文章中心观点的材料就是典型的,而只是符合或基本符合的则不算典型,不符合文章需要的就更不用说了。从作文实践当中,我们也可总结出以下选材规律:

一、真实的比虚构的更典型

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学生作文也当如是。“真实”包括事件的真实与情感的真实,选材要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能反映事物本质意义的材料。只有真实的材料才能被读者接受和认可,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培养观察真实生活与感受真切情感的能力,说真话、抒实情,才能切实提高作文水平。

二、具体的比抽象的更典型

选材具体就是说选择的材料要具体,要用具体的事实说话,才能说服人、打动人。如果一篇文章只是空洞地抒情而缺少具体的事例,或者空发议论,文章就会只有骨架而没有血肉,是不可能具有表现力的。

三、新鲜的比陈旧的更典型

选材者要有一双慧眼,能发现新生活、新事物,能独辟蹊径,这“蹊径”往往表现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新颖的材料能够紧扣时代的脉搏,具有新鲜的时代气息,能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然而,选择新颖的材料并不是追求稀奇古怪的事件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要选择那些有特色的、能反映自己不同视角的材料。

四、“小”素材比“大”素材更典型

应试作文,篇幅和时间都有限制,若要写得具体生动,就要对所选材料充分展开描述。如果材料过大、过长,头绪过多,就难以充分展开。因此,选材时宜缩小切入角度,取“小”不取“大”,从“小”素材中提炼出深刻的主题,折射时代精神,反映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文化高度。

五、名作名著里的文学形象比一般诗词小说中的更典型,著名人物比一般人物更典型,课内的比课外的更典型

著名人物的著名事件、著名观点、名言名句等,由于已经为人们所熟悉和了解,成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必然成为沉淀在我们记忆中鲜活的、有表现力的素材。如果能在作文中恰当运用,让它们“替”我们说话,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有效的写作技巧。

“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好的材料来自生活,来自阅读,来自观察,来自积累。作文要选典型的材料,一方面要求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典型的材料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材料的典型意义,则人人笔下都会有无限的写作素材。这看似简单,却要靠平时的不断观察与积累,一定要持之以恒。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写作时学会在比较中挑挑拣拣。人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比较时,要强调一个“严”字,也就是说,要将我们想到的符合题意的材料,一个个地从各个角度进行比较,权衡优劣,选出最具说服力的、最能表现主题的。选好了材料,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名家走笔】

写作教授

陈 洁

可逸先生是中文系资格最老的写作教师。这你可以从他的样子看出来。他长得又高又瘦,却又不好意思挺着脖子俯视众生,所以背就一天比一天地驼得厉害起来。可逸先生一年四季戴一副老式的圆框眼镜,因为年深月久,已经辨不清它原来的颜色了。可逸先生的五官由于年深月久地和那眼镜混在一起,模模糊糊地,也让人记不清晰了。但是,远远地,在图书馆的林荫道上,或者月亮湖的水杉林间,一个戴一副圆框眼镜、腋下夹着几本书的瘦高个儿孤独地向你走来,那么他必定就是可逸先生了。

可逸先生上课有个特点:他总是在刚刚开始上课的头十分钟内,用全部的愤怒来痛骂不久前看过的某一篇文章,或某一篇小说。换句话说,可逸先生的讲课是以骂人开始的。我至今还记得他的那一段著名的开场白:“我前天看了××杂志上署名××的一篇小说,简直是一派胡言!惨不忍睹!”他这样痛心疾首地骂的时候,眼光是越过140多个学生的头顶,直接射到教室后面的一排玻璃窗外面去的。似乎他的听众不是坐在教室里,而是集中在空间的某一点上似的。然后他就有力地从讲义夹里拿出他的卡片(可以想见那卡片上的字体有如他的板书一样端正美丽),引用他的论敌的一系列句子,或者内容梗概,作出旗帜鲜明的批驳。他这样批驳的时候,感情是很激动的。感情一激动,他就要掏出手绢来擤一擤鼻涕。有一天,他感情激动地擤鼻涕的时候,发觉味道不对。于是他把落到鼻尖的眼镜正了一正,仔细看去,这才发现捏在他手上的不是什么手绢,而是昨晚洗脚时放在裤兜里的一双臭袜子。

毕业以后,我分在写作教研室。可逸先生就成了我的指导老师。慢慢地我就发觉,除了上课开始的十分钟外,可逸先生是非常之和蔼可亲的。每次我到他家里去,他总是热情地挽留我吃饭。可逸先生的夫人在外省教书,他身边只有一个儿子。所以可逸先生是常常吃食堂的。但是一旦有了客人,可逸先生决不到食堂去买饭,决不(他也许认为这是不礼貌的)。他必定挽起袖管,到黑咕隆咚的走廊上,亲自打开煤气,煎两个蛋,下一碗面。他端着热乎乎的面走进屋里时,那一副眼镜刚巧挂在鼻上,几乎马上就要滑落下来,镜片上是一层水汽。当他的眼睛越过眼镜上方,微笑地望着你时,你真是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了。

有一次我为了教学计划的事去找可逸先生,他儿子说他洗澡去了,估计马上就可回来。我在他屋里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他才夹着一包脏衣服回来了。一进了门,就直着嗓子嚷个不停,不时地夹着“岂有此理”“欺人太甚”之类的知识分子气愤至极之时才爱用的、却一点用处也没有的词语。过一会儿,我才好不容易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可逸先生去洗澡时,一只脚穿着他自己的皮鞋,另一只脚穿着儿子的皮鞋。可逸先生穿着皮鞋出门时,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适(这两只鞋的颜色都是黑的)。可逸先生舒舒适适地洗完澡,换好衣服,要去穿鞋的时候,一个注意了他很久的服务员突然严厉地喊住了他,说他偷了别人的鞋。可逸先生当时一定非常可疑,他不仅穿得邋里邋遢,而且驼着背。至于那两只鞋,大小之不同、款式之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可逸先生当时大吃一惊,但是面对凶恶的服务员和同样凶恶的围观人群,可逸先生马上镇静下来。他当时潇潇洒洒,侃侃而谈:第一,如果我所穿的这双鞋是别人的,那么我自己的鞋到哪里去了呢?我总不会赤着脚从家里走来吧?第二,如果我一定要偷别人的鞋,就应该偷一双,我为什么要各偷一只呢?第三,如果你坚持f这鞋是我偷的,那么请问,这儿在座的可曾有谁报告少了鞋?可逸先生正沉浸在自己的推理(间接反驳论点――归谬法)中时,人家早已把保卫组的人喊来了。可逸先生又作了些什么推理和演说,就不得而知了。

我看了看鞋说,你怎么感觉不出一大一小呢?可逸先生叹了口气道:“就相差两码,穿在脚上,还不都一样。”

(选自《小小说》)

【评析】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们会忍不住笑起来,这篇文章把人物写得太形象、太逼真了。小说写活了一个富有个性的老年知识分子形象。字里行间,作者要全力突出的、甚至不惜用夸张手法来突出的,是可逸先生的“迂”。作者抓住这一性格特征,一共选择了四个典型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他的“迂”:一是他的外貌特征,二是他上课的特征,三是他的待客之道,四是“洗澡事件”。这四个材料的典型之处在于:一方面,新鲜独特。作者所选取的是一个老教师的四个生活细节,从他的外表到上课方式,到待客方式,到“洗澡事件”,给我们的感觉是只有可逸先生才做得出来这种“迂”,这是可逸先生所特有的“迂”。另一方面,意旨深远。这四个材料概括了可逸先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从中我们可联想到他“迂”的一生,以及形成他“迂”的性格的生活和时代环境,看到他所反映出的那个时代的特征。

由此折射到我们的作文当中,一般说来,一篇短小的作品只能容纳1~3个叙述材料,在这1~3个材料里面,我们一定要挑选最精彩、最独特、最典型的来安排,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病文评改】

我最好的朋友

他是这学期刚从外地回来,插入我们班的。他名叫李小帅,人称“帅哥”。他身穿运动服,一张长脸,脸上长满了青春痘,真是“帅呆”了!

李小帅和我志同道合,都是“铁杆” 球迷,都崇拜意甲最走红的前锋之一――英扎吉。他十分爱球,曾有半夜起来看世界杯的记录。但他那球技,可谓“菜鸟”一只!当我们奔跑在绿茵场上的时候,无数次良机都被他潇洒地一脚踢到九霄云外。面对空门,他本想来一个漂亮的弧线球,左脚将球颠了起来,右脚怒射,可惜……“帅哥”有些不好意思,但仍打肿脸充胖子:“胡强,我刚才是传球,你怎么不补一脚?”明明是失误,硬被他说成了“妙传”。[本文的标题是“最好的朋友”,但这个材料对于本文来说显得很不典型,因为它与中心关系不大,修改时可换成能突出表现“他与我关系最好”的典型材料。]

他的英语成绩特别好,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时,老师指名让他朗读。只见他举止大方,读得流畅,一展他的口语本色,让老师啧啧称赞,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心想:出什么风头,了不起重读生一个!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心里愤愤不平。

当我打听到他的“来路”之后,心中更是有气。据班上的灵通人士传言:他以前随父母在外地上学,成绩总是位居前五名。他父母看好我校一直雄踞全县第一的教学质量,特地把他转回来,想让他在此接受最好的教育。听到此消息,我像泄了气的皮球,只有甘拜下风了!事实上也确是如此,第一次英语单元检测,他夺得了全班第一。

他的各科成绩都很好,很快成了最受老师喜欢的学生。记得有一次数学课,课外作业上的A组题对我来说轻而易举,而B组题中有两道让我望而生畏。李老师也以为无人会做,正准备讲解。这时,只见他高高地举起了手,又快又准地把两题做完了。老师点头赞许地说:“做得十分出色!”掌声再一次在班上响起。[此处描写不细致,衔接也不是很恰当。]

他名字“李小帅”中的“小”字很符合他的外表,个儿不高,相貌平平。平常戴着一副眼镜,斯文的样子显出沉稳的个性。没想到的是,他竟一首《我要飞翔》唱红了全班,一下子成了我们班的“歌星”,成了大伙眼里的偶像,“帅哥”之名便从此传开了。他那婉转、悠扬的歌声,时常在我耳畔回响,我对他的敬意也与日俱增。

李小帅就是我最好的朋友――虽然外表不帅,但在我心里真的太“帅”了!

这篇文章读来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审题不准,选材不当。本文着重凸显了李小帅成绩优异、爱好广泛、帅气十足的形象特点,若以“我的同学”为题,选材还算切题。但文章的题目是“我最好的朋友”,显然作者对此缺乏深度思考。“最好的朋友”,写作重点不但要反映人物的闪光点,还要体现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突出“最好”才是写作的关键,选材时也要选择能体现出“最好”的材料,最好还能揭示出朋友的真正内涵:“朋友”不仅要在生活上相互关照,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相通、精神的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心与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给人以真实、真诚之感。

下面我们以此为思路对这篇文章进行简单修改:

我最好的朋友

他是这学期刚从外地回来,插入我们班的。他名叫李小帅,人称“帅哥”。他身穿运动服,一张长脸,脸上长满了青春痘,真是“帅呆”了!

他的英语成绩特别好,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时,老师指名让他朗读。只见他举止大方,读得流畅,一展他的口语优势,让老师啧啧称赞,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心想:出什么风头,了不起重读生一个!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心里愤愤不平。

当我打听到他的“来路”之后,心中更是有气。据班上的灵通人士传言:他以前随父母在外地上学,成绩总是位居前五名。他父母看好我校一直雄踞全县第一的教学质量,特地把他转回来,想让他在此接受最好的教育。听到此消息,我像泄了气的皮球,只有甘拜下风了!事实上也确是如此,第一次英语单元检测,他夺得了全班第一。

他的各科成绩都很好,很快成了最受老师喜欢的学生。记得有一次数学课,课外作业上的A组题对我来说轻而易举,而B组题中有两道让我望而生畏。李老师也以为无人会做,正准备讲解。这时,只见他高高地举起了手,李老师十分惊讶地打量了他一下,兴奋地说:“就你来做吧!”只见他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又快又准地把两题做完了。老师点头赞许地说:“做得十分出色!”掌声再一次在班上响起。我也由衷地赞叹。

我和他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了,不仅在学习上,生活中也是。有一段时间我的头痛病复发了,那感觉就像是头要裂开了。为了缓解我的疼痛,他拿牛奶给我喝,还不时地问我感觉怎样,好点儿没有。我知道,他的心情和我一样,都希望这牛奶能缓解头痛。尽管方法不奏效,但我已感受到了他的关心。有一次考试期间,我的头疼得厉害,他还陪我去买药。拿药时,他不忘提醒医生一句:“这药当中千万不能有催眠成分呀,我们还得继续考试呢!”刹那间,我震撼了。多细心的朋友呀!这一点连我自己都没想到啊。我感X幸运极了,因为我有这样一位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的朋友。

他名字“李小帅”中的“小”字很符合他的外表,个儿不高,相貌平平。平常戴着一副眼镜,斯文的样子显出沉稳的个性。没想到的是,他竟一首《我要飞翔》唱红了全班,一下子成了我们班的“歌星”,成了大伙眼里的偶像,“帅哥”之名便从此传开了。他那婉转、悠扬的歌声,时常在我耳畔回响,我对他的敬意也与日俱增,我们友谊的花儿也越开越艳。

李小帅就是我最好的朋友――虽然外表不帅,但在我心里真的太“帅”了!与他一起走过的日子真是精彩无比!

这篇习作虽然只进行了简单的修改,但是读来跟修改前感觉完全不同。修改之后,文章紧扣“最好的朋友”,增补了两个细节――一次精神上的鼓励,一次生活中的照顾,淋漓尽致地抒写了朋友间的真挚感情。不仅如此,还细腻地刻画了“我”的情感变化:由嫉妒到有好感,再到佩服、赞许,进而建立友谊、互相关心,最后情投意合,生动地展现出“我”和“最好的朋友”友情不断加深的过程,使行文起伏有致,引人入胜。另外,先抑后扬,抑扬之间彰显人物特点;妙用插叙,侧面烘托,更增人物光彩,这些也是本文的优点。

总而言之,“天涯处处有芳草”,生活是写作不竭的源泉。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积累,慧眼识材、巧选好材,才能写出优美的高分作文。

上一篇:继母七年如一日照料植物人继子 下一篇:高考理综生物模拟试题